作者:張老師
原文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相見時難,兩個人難以見面,想要見上一面都不容易,說明這兩個人正處于離別的狀態。
別也難,分別也很難,表示兩個人在一起不愿意分別,說明這兩人的關系非常好。
從別也難三個字來看,表示兩個人還在一起,還沒有分別,卻即將面臨分別。從相見時難四個字來看,兩個人已經離別了。
綜合這第一句就是說,兩個人很要好,不愿意分別,卻由于某種原因,不得不離別了。從這么難舍難分又別后相思的感情來看,只有愛情才會如此纏綿,這兩個人肯定是戀情中的一對戀人,而詩人正是其中的一個。
所以,這句詩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兩個人很相愛,相戀相愛的兩個人才希望永遠在一起而不愿意離別。
二,但由于某種原因,兩個人還是離別了。
三,離別之后,兩個人又難以相見。詩人只用七個字,就把這三層意思都包括在里面了。
東風無力百花殘,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而百花凋殘表示當時已是暮春了,這樣的時節和景象確是讓人傷感,因為人們對于像百花這樣的好事物,總是希望能夠留住,當現實中不得不失去這些美好事物的時候,難免會產生種種的傷感憂愁。
東風無力,從字面上看,東風的無力意味著春天的過去,是百花凋殘的原因,如果東風有力的話,表示春天還在,百花是不會凋殘的。
但是,東風是否有力,春天什么時候過去,并不是百花能決定的,也不是東風能決定的,而是自然規律決定的,而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百花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即使是東風和春天也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自然規律的安排。
詩人把東風無力作為百花殘的原因,其實就是想說明,作為百花,自己當然是不想凋殘的,但由于東風無力這個不可抵抗的原因,只能無可奈何的凋殘了。
結合前一句,就表示很相愛的兩個人,當然是不愿意離別的,也是由于某種不可抵抗的原因,只能無可奈何的離別了。
至于造成兩個人不得不離別的原因是什么?詩中沒有說明,我們也只能憑猜測不外乎是社會工作家庭等因素。所以,這第二句詩也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描寫了當時暮春的景色。
二,通過借景表達了詩人傷感憂愁的內心。
三,尤其點出了造成兩個人離別的原因是不可抗拒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人們習慣上把絲理解為思,但這二句詩的重點還不止于此。蠶的絲對于蠶寶寶來說,那就是一生的精華,是生命的全部,蠶吐絲就是把全部的心血性命都毫無保留的吐了出來。
當一個人,愿意用全部的心血性命來愛戀對方時,那是何等深入骨髓的愛戀!更何況這樣的愛戀是不死不休至死方休!
人的眼淚是人類最深層次的情感的爆發,是情到最濃時痛到最深處的自然流露,當一個人,為了對方而不死不休至死方休的流淚時,這樣的愛戀和相思是何等的銘心刻骨!
更由于苦苦的相思卻又不能團聚,從而引起的傷心痛苦,又是何等的痛徹心扉!綜合這二句,是詩人借用春蠶和蠟炬這兩種事物的客觀狀況,表達了詩人極度的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所以,這第三四句詩包含了四層意思:
一,借用春蠶吐絲,表達了詩人的愛戀是用盡了全部心血性命的愛戀。
二,由于極度的愛戀產生極度的相思。
三,借用蠟炬流淚,表達了詩人由于極度的相思引起了極度的傷心痛苦。四,這種極度的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是不死不休至死方休的!
明白了第三四句的含義,也就能更明白第二句的含義,如果不是不可抵抗的原因導致了他們的離別,那就馬上可以想辦法團聚了!
如果能夠想辦法相聚在一起,又何必離別苦相思?所以第二句東風無力百花殘,就是指離別的原因不可抵抗,并不是單純的描寫一下暮春的景色,如果僅僅理解為景色描寫,那肯定是不夠的。
在讀解第五六句之前,首先應該明白這首詩的前四句,到底是在寫誰?從前面的分析中得知,詩人寫的是自己,寫自己對戀人的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是不死不休至死方休的,表達的是詩人自己的內心。
那詩人有沒有寫對方呢?詩中并沒有直接寫,一句都沒有,但也可以說已經寫了,因為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是雙方的,當詩人在深切地思念著對方的時候,對方也在同樣深切的思念著詩人,否則就不會別也難了!
所以,對方對詩人的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是我們通過詩人的內心間接的感受到的。也就是說,詩人只要寫了自己,也就是寫了對方,詩中是用不著特意寫對方的。
明白了第三四句是詩人自己借物表意,也就能理解這五六句,就是詩人自己在銘心刻骨的相思和傷心痛苦下,所引起的身心反應。
曉鏡但愁云鬢改,詩人早晨起來照鏡子時,看到自己的頭發變白了,因此很悲愁。從表面上看,詩人只是對自己的頭發變白感到悲愁,而頭發變白的原因,就是由于銘心刻骨的相思卻又不能相見,從而引起的悲愁所造成的,所以詩人真正悲愁的并不是頭發的變白,而是由于相思卻不能相見!
夜吟應覺月光寒,夜里想對著月亮吟一句詩,卻感覺到月光很冷,導致心情不好,從而沒了吟詩的興致。
從表面上看,詩人是由于天氣寒冷而不想吟詩,但詩人真正不想吟詩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銘心刻骨的相思和傷心痛苦,是因相思而引起的心痛占據了詩人的全部思緒,當然也就沒有吟詩的心思了,心情也變得很壞。
如果說,這時候戀人就在身邊的話,即使天氣再寒冷,詩人也會極有興致的吟起詩來!所以這五六句,寫的是詩人由于極度的相思引起了極度的悲愁心痛,極度的悲愁心痛更使得頭發變白心情變壞。
有些人把曉鏡云鬢理解為女子照鏡子,主要是因為云鬢一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云鬢是指女子美麗的頭發,百度上也是這樣解釋的。
但是把這一句理解為女子照鏡子看到頭發變白了而悲愁,放在這首詩中作為第五句,明顯是突兀不通的。云鬢,象云彩回旋的頭發,形容很好看,多用于形容女子的頭發,但并不只限于女子。
如霓裳一詞,本來是指飄逸好看的衣服,雖然多用于女子,如戴善夫《風光好》第一折:“教莫把瑤箏按,只許鳳簫閑,他道是何用霓裳翠袖彎?!?/p>
有名的白居易《長恨歌》:“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
還有如《白發魔女傳》中的練霓裳。但同樣也可以形容男人,呂洞賓《指玄篇》:“昔年我亦赴科場,偶遇仙師古道旁。一陣香風飄羽袖,千條云帶繞霓裳。”
從詞義上講,云鬢霓裳只是形容好看,只要好看都可以形容,并不一定分男女。所以,詩人用云鬢改來形容自己本來很好看的頭發,由于相思和悲愁心痛而變得不好看了,是非常帖切的。
從第三四句得知,詩人是借用了春蠶蠟炬,來表達詩人對戀人銘心刻骨的愛戀相思和傷心痛苦,是綿綿無盡無時不在的,并不是在這個時候,詩人同時看到了春蠶和蠟炬。
第五六句就是寫詩人在無盡的相思中,產生了無盡的悲愁心痛,也是綿綿無盡無時不在的!詩人只是舉了早晚兩個例子,來表達詩人從早到晚都在悲愁心痛之中,并不一定每天早晨都要去照一下鏡子看看頭發才悲愁,每天夜里都要去吟一下詩句來感受感受寒冷才心痛。
也就是說,這第五六句僅是詩人的設想,設想如果早晨去照鏡子的話,會因為白發而悲愁,設想如果夜里去吟詩的話,會因為寒冷而不想吟詩。正因為是詩人的設想,才用了應覺二個字。
如果把應覺理解為詩人猜想戀人會在夜里吟詩,可就偏遠了。所以,這第五六句詩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詩人舉了早晨照鏡夜里吟詩兩個例子,表示詩人從早到晚,每時每刻都在極度的悲愁心痛之中。
二,詩人在極度的悲愁心痛之中無法出離。
三,這種極度的悲愁心痛正是由于極度的愛戀相思引起的。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最后的第七八句,也是全詩最難的二句,歷來的爭論也是最大。
詩中把蓬山和青鳥組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明白,蓬山就是指海上的蓬萊仙山,青鳥就是指伴隨著神仙的仙鳥,因為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事物。
我們再從前面的六句詩來看,詩人正處于極度愛戀相思卻又不能團聚的傷心痛苦之中,心中的悲愁心痛始終無法排遣無處化解,但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總不能把這些相思悲愁心痛始終悶在心里,總要想辦法來解決,就算不能解決也要想辦法來緩解一下才是。
于是,當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辦法來解決問題時,就只好通過幻想來緩解心中的悲愁心痛。
在詩人的幻想中,海上有座蓬萊仙山,而且離這里并不遠,不遠就意味著可以去,路遠才表示難去,如果是蓬山此去很多路,那才表示路途遙遠難以到達。
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瑤臺有路,思量便合雙飛去”,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詩人幻想著仙山上有神仙,要去也不難,而且還有仙鳥殷勤的為詩人找路引路,如果能夠來到仙山上,那就可以懇求神仙大顯神通來解決任何問題了!
至于詩人想請神仙來促合他們團聚,還是想跟神仙來修仙以了卻情緣,不得而知,但只要能到達仙山,所有的問題也就都不是問題了。
所以詩人才會幻想要到蓬山去。至于詩人為什么要幻想找神仙來幫忙,而不是想別的什么辦法?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沒有別的辦法可想,要是能有的話早就采用了;另一方面也與中晚唐還流行游仙詩有關。
這首詩到了最后二句,純粹就是詩人的幻想了。所以,這第七八句詩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詩人幻想著要到仙山去。
二,幻想到了仙山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三,最關鍵的,是詩人通過幻想來排遣緩解內心的相思和悲愁心痛。
綜合全詩就是說,詩人有一個很相愛的戀人,由于不可抵抗的原因不得不離別了,詩人沒日沒夜的都在相思之中,相思讓詩人極度的悲愁心痛,真希望能有神仙來解決這些問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