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寐”是假裝睡覺嗎
? ? ? ? ? ? ? ? ? ? —— 教蒲松齡《狼》小札?
?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最近期末復習,蒲松齡的《狼》中有一句“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課下注釋“假寐”一詞為“假裝睡覺”,思來復去,竊以為解釋不妥。于是查了資料,真是眾說紛紜,覺得很有意思,寫一個小札和大家分享探討,也是一件樂事。
? ?“假寐”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里,宣公二年有“(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這篇文言文是我上古漢語課為喜歡的文章之一,趙盾是“趙氏孤兒”里的人物,讀《左傳》時,我也很同情趙盾的無奈,更佩服太史董狐的正直。王力的《古代漢語》解釋為“不脫衣服睡覺。”根據語境我們也能判斷出來,趙盾穿著朝服上朝,結果來早了,古人的衣服穿起來很麻煩,不能立即脫去,所以和衣而睡,打個盹還是可以的,再說,在朝廷的休息室里,你脫衣睡覺也是有失體統的。”
? ? 在后世人的作品中,也能發現這一現象。如《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仗那國十“迷不知路,假寐樹陰……釋種驚寤”再如《水滸傳》九八回:"瓊英一夕偶爾伏幾假寐……猛然驚覺……似夢非夢。"這些"假寐"或與"夢"有關,或與"覺醒"類詞語搭配。假寐就是打盹,一旦受到驚擾,就會猛然驚醒。
? ?“假寐”也有指睡著的,依然入睡。例如《紅樓夢》里就有: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塊,恨苦居喪。……一日,供畢早飯,因此時天氣尚長,賈珍等連日勞倦,不免在靈旁假寐。"(《紅樓夢》六十四回)再如: 襲人果然伏侍他睡下,便預備下了茶水,關好了門,進里間去照應一回,各自假寐。寶玉若有動靜再為出來。(《紅樓夢》一百零九回)從文本語境看,人物是趁機睡一會,以解疲乏。“假”的單字意思是“借此,趁機”的意思。而不是假裝。
? ?同樣在《聊齋志異》里,也有幾篇出現“假寐”一詞,語境義又有所不同?!吧徽Z,假寐以俟之。俄見少女以紙條拈細股……”(《聊齋·小謝》)“嫗去,張倚壁假寐。忽有籠燈晃耀,見嫗導一女郎出?!?《聊齋·張鴻漸》)這里的“假寐”一詞,從語境上看,是閉目養神,以待來人。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但同樣沒有“假裝”的意思。
? ? ?回到《狼》一文,其說到"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所謂"目似瞑"是指"眼睛像是合上"了,后文說到"屠暴起",是指"突然迅速地站起來",不管狼是否睡著,都是一個猝不及防的動作。"乃悟前狼假寐"之"假寐"是指"目似瞑,意暇甚"而言的,顯然不是說狼真的睡著了,如果是那樣的話,就顯示不出"狼亦黠"了。因而將此處"假寐"理解為"暫時閉目休息",更符合文義。如果牽強解釋為“假裝”明顯是曲解,有用現代意義解釋古義之嫌疑,并顯然是望文生義了。
? ? 總起來說,"假寐"一詞不僅可以用來指人,也可用來指動物(此時多有擬人化的意思)。指人時,是不脫衣服睡覺,指動物時,泛指小睡。"假"應當是借的意思,即借機、趁便的意思。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撰寫而成,特此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