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是用「西方的那種價值觀理念」指導自己去處事為人,還是用「中華傳統文化」指導自己去處事為人?
哪種文化更容易讓人在職場中順利發展,越走越高呢?
答案一定是用「中華傳統文化」。
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職場里的高管人群,絕大多數都是國學的信徒,都會認識到國學的妙用。
在現代的職場中,存在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職場的高管人群中,鉆研國學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一些高管對國學的造詣還相當的深,能把「國學修為」直接用到企業管理上,以及對市場戰略的洞察中。
反倒是在職場的低層中,對國學喜歡的人反而很少,滿腦子都是西方的價值觀、知識、方法、案例,對國學嗤之以鼻,不少還是國學黑。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中華五千年文化就是「培養職場精英」的文化,從孔子之前的「圣人治理」,到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其實質就是讓人能成為職場精英。
孔子把這稱之為「有教無類」。
包括《郭店楚簡·老子(甲本)》開篇的四章中,老子就專門用一章講了:為了提升「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環境,最高端的練習環境,就是去為諸侯國的國君服務,報效國家。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很古老,卻非常適合當代職場需要,其中,凝聚了大量「職場人士如何成為一個精英」的實修方法與實踐案例。
我們今天只從表面上去看,會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很多不太陽光的「謀略」與「權術」,其實這些「謀略」與「權術」的背后,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以后的智慧提升。
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首先就要正確看待西方的那種價值觀。
西方的那種價值觀,說到底是以「人的意志」去指導事物的運行。
這種思維模式放到一個比較大的認識框架中來看,其實是比較低級、呆板的,在一個固有的環境與框架中,這種呆板的思維模式還是有效的,但是,到了一個變化的環境與模式中,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就是無效的。
非常明顯的案例就是,不少在西方很成功的大公司到了中國,最后都失敗了,退出中國市場。
我們去看一下他們的失敗案例,就會發現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運作中,存在著大量呆板的、不懂適應中國市場的思維模式。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人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只會用一些固定的價值觀、固有的認識去做事,而不懂得如何根據環境去發現其中的關系,去順應這種關系的變化。
西方之所以在這個文明階段中,占據了人類文明的「彗頭」位置,這只是一種歷史的安排而已,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的優勢而造成。
但是,就從西方人最根本的基于語言、邏輯思維為基礎的思維模式來看,這種思維模式必定會形成人觀念上的偏見,而且是一種很固執的觀念偏見。
所以,不要因為西方在這個文明階段中占據了領先的位置,我們就盲目地把他們捧到了天上,回過頭拋棄了自己的所有一切。
西方已有的科學技術知識,如果與中國傳統智慧相結合,那么,將會爆發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本質上,是讓人拋開「自己的意志」,去洞察事物的「內在關系」,然后順應這種關系,去把握事物發展的大勢。
西方目前在人類整個進程中,處于領先的階段,但是,西方的那種以價值觀、以意識形態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看來是極其幼稚的。
這次2020年的新冠疫情,其實就像一種顯影劑,它把東、西方在思維模式上的巨大差距凸顯了出來。
現代人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產生某種誤解,認為價值觀、意識形態、制度更為重要。
其實,比價值觀與制度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維模式,擺脫價值觀、意識形態去洞察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與關系,是做好事、做成事、做大事的基本保證。
2020年包含著一種密碼,是人類文明從舊的1.0時代走向新的2.0時代的臨界線。
當人類跨過這一條線的時候,推動人類走過這一條線的力量,一定不是西方的價值觀與制度,而是來自于「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