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初衷是讓人通過對原生家庭的剖析,與父母、與童年的自己達成和解,從而達到自我認知的完善,再以這樣的健康人格,去惠澤后代。
但是近來人們往往喜歡將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本質原因歸咎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家長們,尤其是中國的家長們,從古至今都很看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喜歡恨不得把人家祖上十八代都掘出來追根溯源評論一下。
在這種社會和家庭氛圍下,“狼爸”、“虎媽”順應而生。在這種不和諧的家庭生態生活下,父母難免會因為望子成龍或者望女成鳳而用力過猛,給下一代帶來所謂“童年的陰影”。
他們囿于自己的階級和眼界,并不明白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最需要的是什么,反而強行給孩子打上自己的“階級的烙印”。因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的父母們確實因為他們所生的年代的限制再加上社會變化的腳步太快以至于他們一時跟不上。于是他們執拗地守著自己的觀念,強行地要通過上一輩人灌輸給他們的方法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預期,理所當然地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傷害。
這種階級的烙印追隨一個人一輩子,藏在心底深處,就像對一個人最原始的人物設定,悄悄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無意識地按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習慣和規則行事。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這種習慣和規則會成為一種潛意識。這個潛意識會影響你,但并不見得一定是壞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所幫助。只是到后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里,反而變成了一種阻礙。
意識到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后,很多人喜歡用“逃離”這個詞語。他們刻薄地想要逃離父母給自己的不利的影響,固執己見地認為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就能免于沉淪苦海,自我救贖。
讓原生家庭為自己的失敗人生買單,除了自我安慰外,對你的實際人生并無積極影響。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我們必須得要有自我治愈的勇氣和能力。當你還想抱怨原生家庭時,請記住,你已經是個大人了,完全不必把自己困在童年陰影里。反思童年創傷,是為了避免給下一代造成類似的傷害,而不是讓你一直呆在童年的傷痛里,畫地為牢,顧影自憐。這種行為本末倒置,南轅北轍,對你并沒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未來有無限可能。最近,因為兩檔文化節目,董卿開始被更多的人以一位出口成章的八斗之才所了解。當然了,就有人會認為董卿必定是書香門第出身,于是有好事之徒去深扒她的家庭和童年教育。“原生家庭”這個詞開始被各色人等掛在嘴上。董卿的童年教育可以說是嚴厲甚至是嚴苛的,不為人知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今天這樣一位才女。父親的過分要求使得她對于父親有一種敬畏。不過所幸父親的道歉讓她認清了父親所行背后的深愛。如果沒有那些光環背后的十年磨劍,哪能有今天的博文雅致?
原生家庭到底欠你并不是不愛,恰巧是因為深愛,才不容差池放大每一個可能縱壞自我的細節。
原生家庭是終究我們的根,不管我們從那里得到了什么,不管是山膚水豢還是糙米糟糠,總歸撫養了我們長大。他們給了我們指向分離的愛意,這份愛意并不一定全對,但一定純粹無私。
為什么一定要死死地揪住那些無意的傷害,而不去感恩那份不求回報的含辛茹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