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奶瓶男”“媽寶男”之類的新名詞,直接否定了那些在媽媽全力呵護之下長大,缺少魄力,不會擔當,有事沒事兒就找媽的男生。其實,在媽媽預備下的“奶瓶”里長大的男孩子,本身也并不舒服,直不起腰,也伸不開腿,看得到外面的世界卻走不出去。而“媽寶男”的媽媽太喜歡這種感覺了,恨不能永遠把兒子捧在手心里,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兒子最完美。
媽寶男,顧名思義就是什么都聽媽媽的,什么都以媽媽是對的,什么都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
媽寶男,在中國,是一種很普遍的存在。
婚前識別媽寶男,其實也不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你多花點時間,時不時和他的家庭接觸,去坐坐、約飯、聊天,如果能夠共同旅游幾次,很多跡象會暴露無遺。比如說大部分東西都是媽媽買的,甚至是內衣褲;結婚,上班,交朋友等等事情,都以媽媽的意見為主導;每天和媽媽發(fā)無數(shù)條短信,電話;稍微晚點回家,媽媽就給他狂打電話;和媽媽仍然保持著無視“性別差異”的相處,比如大晚上媽媽還隨時進來蓋被子等;只要媽媽/家長反對的,他們就會膽怯,而不是思考“這個東西是不是我想要的”;對媽媽心靈/物質有依賴,甚至是對兩者都很依賴。因為媽寶男和媽媽才是“原配”,你是第三者,雖然對他們家有用,但終歸會被視為插足。所以,只要你經(jīng)常和他們呆在一起,很快就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敵意。它在提醒你:這個家有問題。
媽寶男還有一個特征,就是人格不獨立,永遠沒有主心骨,永遠沒有自主權,走一步都要看媽媽臉色,離開媽媽就茫然失措,他們缺乏成熟的心智,唯媽媽是從,他們是好孩子好兒子,但不會成為一個好老公。 遇到這樣的男人,如果沒有把握把他改造成一個真正的男人,那么,親愛的姐妹們,還是盡早撤吧。
一個男生變成了媽寶,最大的責任并不在這個男生,更多的是在于家庭教育。他們的家長本身有人格不太健全的傾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沒有做正確的事情,干脆就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來處理;她們的自私自大隨著孩子的長大日益膨脹,認為自己才是孩子人生的主宰者,認為其他人的利益都要為自己的孩子讓道。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在本來應該學習獨立和思考的年齡,被“服從”的標簽所抑制;一個從小被剝削成長機會和嘗試獨立機會的男人,你不能指望他在你認識后,以前不會的東西瞬間就會了。簡單的說,他們20幾年里缺失的東西太多,在短期內學不會,也學不明白。他無法保護你,不愿意反抗自己的母親,和愛不愛你這件事情沒什么關系。有人說:“鉆石也有瑕疵,何況男人?”媽寶男也有很多優(yōu)點,比如溫柔、孝順等,識別了媽寶男之后還可以調教嗎?這些都很有道理,唯一要引起重視并判斷是否取舍感情的是,要仔細觀察婆婆的個性,是表達過度的母愛,還是有“戀子情結”的情感侵占,是在表達親情還是在示威挑釁!如果是后兩者,那就要當心了,退出這場pk賽吧,你是必然的輸家。
在中國人的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資產就是家教和門風。所以遇到媽寶男猶豫不決,不如去了解他的家教和門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