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周天子分封諸侯王稱為國,諸侯王將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稱為家。其他人通通沒有家,圍繞國和家生存的高級人才就是士大夫。他們實際上是一群沒有家的人,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就是封王封侯,其核心就是我想有個家。自古以來成家立業都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也是我們成年人面臨的第一堂人生重要課題。
家是由宀和豖組成,在甲骨文中,宀是房屋的意思。豖是一頭公豬(當一個女生對你說你就是一頭豬的時候,意思就是想和你成為一家人)為什么是一頭公豬呢?難道說古時候家是給豬住的嗎?
在遠古時期家是祭祀的場所,也就是家廟了。家廟是宗族的象征和核心,在同一家廟祭祀的人皆為同一家族,在母系氏族社會,這些當有同樣的母系血緣,后來家有祭祀場所引申為家族宗族之意。
古時候的豬都是野生的,有犬尤旁構成的豬說明也是很兇猛的動物,要靠很多人一起協作才能抓到,古代祭祀一般會有豬牛羊三種動物,同一宗族要合力才能養起牛,牛是用來耕地耕種的,不能隨便殺死,羊又太小,顯得不夠隆重,豬當然變成了首選了。抓到的母豬一般會保留下來以共繁殖仔豬,在祭祀時理所當然要考慮個大成熟的公豬了。
古代生產力低下,農業文明主要是看天吃飯,一個家族有了多余的糧食飼養家畜養得起一頭豬,說明這一個家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這樣的家族才有能力和實力娶回外族的女生做媳婦,有了自己的家族代代綿長。
古時候的家族職位往往是是世襲的,所以誰當家很重要,能在家族中勝出的人才,才可以去世襲任職,不像現在這么簡單,扯個結婚證就算成家了。
家是一個國家最好的載體。中國從黃河流域巴掌大的地方發展到東亞地區一個巨大的國家,這得益于燦爛的文化輸出,萬國來朝就是四方蠻夷心慕中華寶藏文化,偉大的文明一代一代傳承下來,5000年生生不息。
齊家坪文化的年代距今約4050年~395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早期的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類別,古羌人創造了燦爛的齊家文化,也就是早期的禹夏文化。夏朝早期的文明發源于以甘肅為中心齊家坪文化分布區。大禹生于大廈西羌,夏朝建立后強化了夏文化,齊家文化就是夏早期的文明。
齊家文化位于甘肅,青海和寧夏一帶,這里是中國古代羌人活動的地區,據傳羌人的始祖為炎帝,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而古羌人又是華夏族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羌人向東遷徙,來到黃河中游一帶,與當地部族融合建立了夏朝,大禹死后,他的兒子繼承了權力,啟繼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制的開端,開創了中國近4000年的世襲先河,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男人可以娶外部落的女子為妻子,建立永久性的家庭,也就是現在一夫一妻制的雛形。
統計預測,到2035年中國城鎮人口將接近10億,而這中間大部分人口都來自農村。面對城市化快速發展,農村日漸凋敝衰敗,最終會逐漸淡出國人的視線。換言之,到2035年,將要有近10億人失去家鄉,從此“無家”。
家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家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
有家就有一畝三分地。
隔壁的老大媽已經93歲高齡了,如果不是病倒在床上,每天都會去家對面的菜地里轉悠,除草、澆水、施農家肥……一天下來也拾掇不了一洼地。但她還是會每天去,每天去,因為除了這個菜地,她無處可去,無事可做,也無話可說。
這是目之所及家鄉最后的守土人,他們有著無比強烈的戀家情結。這片土地足足陪伴了他們一輩子,他們用最原始的鐵犁牛耕、插秧割稻的方式勞作,信奉著“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的農業文明大同理想。
他們那一輩對家是懷有信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清苦,但是人畜興旺,家庭和睦,祖祖輩輩守護這片熱土,傾其所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家人愛得深沉。
第一批大規模遠離家鄉,踏足異鄉的是農二代。他們憑借著各種手藝在城市里安身立命,但對家鄉仍有感情,他們的血液里殘留著落葉歸根的淳樸思想。他們一邊用汗水賺著一筆比家鄉更可觀的收入,一邊用這輩子的積蓄在家鄉給老一輩蓋起占地超大的住所。這是他們對父輩能盡的孝道,也是他們在家鄉攀比的資本。
許多農二代年輕時在城市里從事大體力勞動。等到年長以后在體力、技術等各方面都不及年輕人,覓不到好活,只能當保安,清潔工等低門檻的活。再到被城市無情拋棄的時候,只能逃回家鄉,被土地收留。他們這代人像一根甘蔗一樣,被城市咀嚼過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這個“渣滓”,最終難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還得回到生養他的這片土地上來。
殘存的家鄉人也是一盤散沙,渾渾度日。鄰里間的走動也日漸稀少,在城里的大半輩子讓相鄰之間的感情寡淡了許多。各家自掃門前雪,家長里短的八卦少了許多,除了湊桌麻將,彼此幾乎沒有交流。他們或走街串巷打點零工,或者在荒廢的農田里種點易活的作物自給自足。他們唯一的守望就是被他們一手撫養起來的子女,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Jack和Lucy,能有空來看看他們,關心他們,照顧他們。
而很多農三代都是留守兒童,在不能獨立生活的兒時,寄養在家鄉的祖輩家。等到考入大學,能獨立生活,就跟著農二代的腳步孔雀東南飛,很少回家鄉。“農民守不住耕地,都向都市集中。在農村方面,是經濟的破產”。城市里人滿為患,而在城市的異鄉人,卻有著回不去的家鄉。這是我們這一代所謂都市白領的苦惱。
農三代常年在大城市漂著,卷進現代化都市的滾滾洪流中,大浪淘沙。他們享受著現代化的種種便利,對城市的迷戀根深蒂固,即使仰望著著遙不可及的房價,也執意尋求立錐之地;即便背井離鄉,離索群居,也勢要扎根城市。
受過高等教育的農三代嫌棄家鄉的道路破舊,醫療落后,商場稀少,資源匱乏,教育薄弱,素質低下……很顯然他們對家鄉已沒有多少記憶和留戀,更認不得村里的三姑六嫂,七親八眷,唯有春節、祭祀、葬禮才可能將他們“召回”。而即便是回家,也只是蜻蜓點水,執行儀式。往往晨起動征鐸,客行悲家鄉,短暫停留,即刻動身回城。
宗祠文化和家族觀念已經淡漠無幾,他們中沒有多少人愿意回歸家鄉,寧愿將剪不斷的鄉愁埋在心里,也不愿花費大半生精力去改變那個淪陷的家鄉。偏安一隅,過自己的小日子,讓他們的孩子接受現代化的精英教育成了他們畢生追求的目標。
遙遠的家鄉正被城市化的浪潮所無情擠占,一切優秀資源都像篩篩子一樣被城市篩走,留下老弱病殘獨守空房。城市化的巨大威力,鄉村真正的衰敗,經過三代已經顯露無遺。
家正在慢慢逝去,越走越遠,逐漸遺失。我們是否有能力把正在遺失的家找回,尚未可知。有志者挽回家鄉者甘做守村人,自知無力者只能在城市一隅獨善其身。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哪一天家庭回歸了,我們就能真的把根留住。
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在城鎮化的進程當中不斷追求經濟GDP,這樣一個時代對傳統文化的沖擊非常大,我們從一個農業社會走向商業社會,文明第一次大規模的面臨很多挑戰,怎么完成轉型對我們來說需要一定的智慧。轉型的好,傳統文化創造性還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并且可以發揚光大。轉型不好,要在歷史上看很多文明就此消失了。
家是幾千年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尤其是在南方珠三角這些地區,還保留著大量的祠堂,以家庭為核心的宗族,家族等,現在大家強調政府的作用。強調社會組織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還是家。
家一般人想到的只是兩個人建立起來的家,生兒育女變成了三口、四口乃至更多子女的小家。
孩子們長大以后又結婚,形成了又一個兩口小家。慢慢繁衍形成了一個家族。
這里的家,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組成的大家。
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除了自己的小家之外,還有另外的兩種家,中家和大家。
那就是你所去的學校、單位,人員匯聚長期在一起,你在里面學習和工作和生活。也可以成為家,只不過摻雜了更多私人生活之外更多的元素。
這個“家”為你解決了有血緣關系家庭,得不到的更多的事物。這個定義的家也就是“中家”,為你解決了個人家庭沒有的東西、價值和事物。
第三種家的定義是國家,無數個個人家庭組成了的國家。
人生不過如此,誰也無法逃避三重家的三個圈層。
每個人家庭解決了你的喜怒哀樂。
企業、單位解決了你生存的必需品,那就是“錢”.。
而國家,站在一個更高的圍度上,國家為你畫出了一個地盤,有國界有保衛共同國土的衛士。
小家:家庭、家族。
中家:共有、眾多人聚在一起的地方。
大家:國家、無數人工作和生活,共同生長的一個大環境。
這就是我理解的家三重定位。
家庭功能:包括感情陪伴、經濟合作、性規范和社會化功能等。家是感情的港灣,提供溫暖和安全感;經濟合作維持家庭生活;性規范和社會化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成長和發展。
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家庭形式。
主干家庭:由父母與一對已婚的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聯合家庭:父母與多對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單親家庭:父母一方與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
丁克家庭:夫婦雙方都有收入而沒有孩子。
家的概念與意義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情感、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1. 物理空間:家最初的意義是指一個固定的住所,一個提供避風港和休息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個房子、公寓或任何居住的空間,其中包含了生活的基本設施。
2. 家庭單位:家也代表了一個核心的社會單位——家庭。這包括共同生活的成員,如父母和子女,以及其他親屬。家是家庭成員之間愛與支持的源泉,是情感交流和親密關系的基礎。
3. 文化傳承:家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家庭傳統、習俗和價值觀在家庭中得到傳遞和強化,從而形成個人的文化身份和歸屬感。
4. 安全與歸屬:家是人們尋求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地方。它為個人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讓他們能夠放松身心,遠離外界的壓力和威脅。
5. 社會基礎:家是社會的基礎,它影響著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和社會行為。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往往是家庭。
綜上所述,家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涵蓋了從物理空間到情感依托,從社會關系到文化認同的廣泛層面。
家庭成員是構成家庭的基本單元,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等。家庭成員的數量、代際層次和夫妻數量都會影響家庭的穩定性和結構模式。例如,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組成,主干家庭則包括夫妻與一對已婚子女,聯合家庭則由夫妻與兩對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組成。
婚姻和血緣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石。婚姻是家庭的核心,通過婚姻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血緣關系則進一步鞏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使得家庭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經濟供養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支持和生活保障是維持家庭運轉的基礎。經濟供養不僅包括物質上的支持,還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顧。
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家庭的基本結構,使得家庭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提供了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生活保障。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基本社會單位,包括父母、子女和生活在一起的其他親屬。各人以其作為父母、夫妻、兒女或兄弟姐妹的社會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創造出一個共同的文化。
家族中親人、親情關系呈梯狀衍生
每個家庭都是由親情、血緣的傳承而衍生出來的,有句話說得很好,"老人是樹根,父母是樹干,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樹干出了問題。"每個家庭經過傳承,發展成一個或多個家庭,最后成為一個大家族。
夫妻擔負家庭承上啟下的責任
一個個的家庭構成了龐大的家族,很多時候,人們經常提及的"家族榮耀",其實每個家庭的組成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賦予了承上啟下的責任,而一個家庭中背負該項責任的人就是夫妻。
穩固的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根本
家庭是由婚姻關系締結而成的,而婚姻的主角是丈夫和妻子。不管一樁婚姻因何而起,要讓一個家庭持續發展,夫妻關系的穩固程度是關鍵。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三角形。
一個家庭多數情況下,會要孩子,有了孩子后,家庭結構會發生變化。拿一支筆,把每個家庭的組成成員連起來,我們會發現,每個家庭都是一個三角形,丈夫、妻子、孩子成為組成三角形的三個點。
構建良性"鐵三角"五部曲。
第一步: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
在家庭中,首先我們要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其次是夫妻關系;第三位是親子關系。人只有逐漸接納自己,真正地愛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地"看見"對方,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并與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而非僅僅停留在控制與被控制,期待與失望……這些心理游戲階段。
在家庭中,妻子的作用很重要,而要扮演好這個角色,要先拋開"妻子"這個名頭,做好一個女人。一個本身智慧、鮮活的女人,她的角色也是智慧、鮮活的。
第二步:弄明白與他人的關系
經常有女人感慨:男人不可靠,但孩子永遠是我的。這樣的女性往往背負著一些失望和傷痛,內心缺乏信任又極度渴望安全感,要從那些傷痛中走出來確實需要些時間和勇氣,但是還是有那么多人都走出來了。
世上沒什么生命是你的,他們只能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擁有的只有自己的生命,對任何其他生命的掌控都是一種暴力,對任何其他生命的失望也只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期許強加在他人生命之上的一種自我折磨而已。當你帶著這種心態操縱另一個小生命為你的生命負責時,這算不上愛。
而丈夫是和你組建家庭,讓家庭健康發展,為孩子遮風擋雨的伙伴。也是陪你走得最遠,走到最后的人,處理不好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越緊密,家庭關系越畸形。
第三步:先有因后有果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家庭中,都是先有夫妻關系,后有親子關系,按照先因后果來分析,要構建良性的家庭發展關系,就不能忽略夫妻關系的經營。一切夫妻關系為親子關系讓路的做法都不利于和諧三角關系的建立。
專家馬瑛說,她更愿意把家庭關系比作一個圓,愛和理解在中間循環,雖然夫妻和親子關系有排序,但僅僅是個次序,并不存在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因為都重要。
第四步:建立彼此滋潤的關系
在我們的上一輩那里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不是為了孩子和老人,我才懶得這么撐著。支撐起一個家庭,太辛苦,太孤獨。確實有很多善良的女性,為家庭選擇隱忍,委屈自己,成全家人。但隱忍了自己,未必真的能成全家人,所以在家庭中,最需要的是大膽地表達,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讓對方知道。在家庭中,建立一致性溝通模式,讓你的愛人和孩子知道你怎么了,你需要什么;也告訴你,他怎么了,他需要什么?家人之間彼此理解和滋養。
第五步:正確施力于親子關系
對待親子關系,夫妻雙方要心態平和,相互支持。
(1)尊重和信任
家庭里常因為教育觀念和方法的不同而產生碰撞、摩擦,任何教育的觀念和技術都是可以溝通和學習的,但是如果因為某一方憑借自己學來的方法造成了親情之間的阻隔,那還不如不學。因為這個后果既離間了夫妻感情,又破壞了親子關系,要它干嘛?
它一定是個橋梁,一頭連接著尊重,一頭連接著信任,中間行走著聆聽、交流和放手。
(2)高質量陪伴
很多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或者一方很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這就需要提高陪伴質量。很多家長問怎樣高品質陪伴?從閉嘴開始。這不是玩笑,而是你能夠聽見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的根本,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長權威,去用心感受那個你愛的小生命發生了什么,聆聽另一個生命的故事,真正為他做點什么,這才是連接和真正的陪伴。
家的鐵三角關系的建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
一、夫妻關系處于正常的獨立范圍。也就是說夫妻關系有各自的思想、各自的主見,特別是遇到孩子成長問題時,一方給于嚴厲的批評,一方給于愛的關懷與正確引導,但不是袒護。當然這種角色最好是不固定的,如果長期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黑臉”,勢必會讓孩子憎恨唱“黑臉”的人。
二、夫妻關系矛盾不必太避諱孩子。原來總認為讓孩子太多的看到夫妻爭吵對孩子成長不利,現在親身感受到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矛盾有利于孩子不自覺地進入調和狀態,讓自己覺得是一個獨立的人。不但讓孩子看到夫妻恩愛的一面,也要看到矛盾的一面,讓孩子不會覺得自己很孤立,更能適應惡劣環境下良好心態的調節。當然夫妻的爭吵不能太過頻繁,這樣會讓孩子麻木不仁。
三、夫妻關系以恩愛為主線。雖然吵完,但一方一時再怨恨對方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而且吵完鬧完沒有隔閡,很快恢復感情。特別是矛盾出現完迅速讓孩子看到恩愛的一面,讓孩子覺得父母再吵再鬧感情是不變的,也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所以,丈夫、妻子、孩子實際就是一種好朋友的“三角”關系,誰也不能忽視誰,誰也不能冷落誰。矛盾爭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愛、沒有好。這種關系也許有時這個點和那個點近一些,有時那個點又和這個點近一些,但再近再遠用愛一拉就是每個點的距離相同,角度相同的“鐵三角”。
夫妻之間在這個“三角”關系中通過分岐、爭吵、反省、恩愛,會和孩子之間也在分岐、教育、溝通中建立越來越信任越來越穩定的家庭關系,也許孩子在成長的幾個叛逆期中,始終覺得自己在家里的存在性和重要性而變得更加成熟、自信。
四家之愛:
什么是家之愛,答案其實很簡單,是主動的愛;是下定決心可以讓彼此的兩個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勇氣。
我們都有過被動墜入愛河的經歷,但是一旦對方到手,半年不到就厭倦了,因為你原本只是想要擁有征服對方而已。
這種愛是受性沖動驅使的動物式的愛,是希望將自己的遺傳基因留給下一代的生物學上的愛,是童話中的唯心主義的浪漫之愛。
今天我們就思考一下什么是家之愛?是幸福一生的勇氣。
從戀愛到結婚,那不是愛的終點,結婚是真正意義上考驗兩個人愛的開始,獲得他人的愛很難,但是愛他人更是難上加難,家之愛更是難上加難的限量版。
家之愛需要培養起來,如果僅僅是被動墜入愛河,那誰都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不值得我們去探討,家之愛需要從無到有慢慢培養起來。所以家之愛話題很大,隨著社會環境變遷而不斷變化,不斷升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升級迭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我們為獲得幸福必須參與到人際關系中,人類的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我們都是只有感覺到我們對某個人有用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體會到自己價值之后,才能對這個新生家有了歸屬感。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追求共同的目標,建立不可分割的我們。換句話說,不是我嫁到你們家做你的媳婦,也不是你來到我家做上門女婿,而是我們共同的擁有建立的新家。
我們自出生以來,一直都是用我的眼睛觀察世界,用我的耳朵聆聽世界,在人生中追求我的幸福。當懂得了真正家之愛的時候,人生的目標,就變成了我們在全新的準則下共同體的我們,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幸福。
家之愛,是支撐一個人行走于世界的精神之火,有了愛,生命才因此變得多姿多彩!
因為心中有愛,內心才不會荒蕪,只會往越深處越強大,豐盈飽滿,散發出知性魅力。
家之愛分為三種,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和子女之愛。
父母之愛,是無私的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父親的角色總是威嚴和沉默的,所以有父愛如山之說,但父愛也有溫柔細致周到的一面,讓人感到十分的溫暖。
看過一個爸爸雨中訓孩子的畫面的視頻,看完視頻不覺讓人感動。
一天,爸爸媽媽晚上去接孩子回家,媽媽在車里等爸爸下車去接孩子。從老師那里聽聞兒子犯了錯,于是爸爸還沒回到車里就對兒子開訓。
在爸爸訓導的時候,個子比爸爸高的兒子因為羞愧把頭低下,盡管如此,爸爸在兒子面前還是矮了一截,可身高的差距絲毫不影響爸爸愛孩子的自覺。
爸爸在訓導孩子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爸爸一邊撐著傘一邊訓導兒子,可是傘幾乎一直是撐在兒子的頭上,自己卻被淋濕了大半個身子。
這就是一位父親對孩子藏在細節中的愛,雖然他一邊在訓導著兒子,但也不影響他對孩子的愛。
可見,父愛就是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是那個盡可能給我們撐起一片天的那個人。他們會在烈日下給我們一片陰涼,也是在暴雨天里給我們撐起傘的那個人。
夫妻之愛,是不計一切的付出。
有的人雖然嘴上說著愛你,卻從來不肯主動關心你,給予你幫助,有時候他甚至會對你表現出極其不耐煩的神情。
感情是由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小細節組合而成的。當你發現一個人對你其實沒有那么在意,從來不舍得為你付出時間和精力,也不肯為你付出愛的行動,那么表明在他心里,他可能并沒有那么喜歡你和在乎你。
很多人都說感情的世界里不能計較太多細節。可一個人是否愛你,全都會在細節里體現出來。其實感情從來都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而是用實際行動做出來的。
細節并不會說謊,愛,從來都不是他為你說了什么,而是他為你做了什么,而所做的那些,也都會表現在細節里。
而真正的愛是藏在細節里,它會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這些小事。對于一個真正愛你的人,他會用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心意。
子女之愛,是自然淳樸的
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多。你永遠也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怎樣用力地愛著我們。
孩子對父母的愛,永遠都是那樣的自然純樸。也許我們會在很普通的一天早晨,收到孩子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的愛,比如他會給你遞去拖鞋、給你端上一碗也許沒有那么美味的早餐……
所以,父母是要感謝孩子的,是孩子讓我們的空虛的人生有所寄托,讓我們體驗到生命所存在的那份神秘與喜悅。
就在不久之前,我被一個來自醫院產房外的小小背影感動到淚目了。
那天,小男孩的媽媽剛生完二胎,弟弟先被醫護人員抱了出來,家里所有的大人的目光都被剛出生的小寶寶轉移,除外小男孩。當小男孩始終不見媽媽被推出來時,他就非常擔心自己的媽媽,他想進產房里看看,但又不被允許,于是他就詢問護士為什么他的媽媽還沒出來?
被告知不能進去,但又左右等不到媽媽,小男孩就站在產房門口,用手扒著門縫拼命往里看。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和偉大的,但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一點也不比我們遜色。
我們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卻給了我們生活的色彩。
孩子有時不知如何用語言對父母表達愛,可他們何嘗不是再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深深地愛著我們。
雖然,有時候孩子有很多讓我們煩躁抓狂的地方,但孩子對父母的愛,就是那么純粹,甚至遠遠多于你對他們的愛。
生命因愛而暖,人生因愛而完美。愿你我,都能在生命的寬度里懂得愛,珍惜愛,善待愛,擁有愛,享受愛,擁有家之愛的婚姻!
少年時代的我們過著公主皇子般的生活,有家人的呵護,寵著,愛著,一來到世上,我們便成了世界的中心,周圍的人都關心我,不分晝夜的哄我,為我服務,照顧我。我笑世界也笑,我哭,世界也動搖,簡直就像是君臨家庭這一王國的獨裁者。
童年時代的我們通過脆弱支配大人們,正是因為脆弱的存在周圍人都必須幫助。
一位少年,他害怕黑暗,到了晚上,母親在臥室里把他哄睡,然后關燈出去,他總是哭,因為一直不停的哭,所以母親就會回來,問他為什么會哭呀?少年說自己怕黑,覺察出兒子的目的后,母親就會嘆氣,問,那么媽媽回來后就明亮了些了嗎?
黑暗本身不是問題,這個少年最害怕的是母親離開,他通過哭喊不睡覺或者其他手段把自己變成一個累贅,說自己不行,自己是笨蛋,借此努力將母親留在自己的身邊。
通過展示脆弱無能來支配母親,就是曾經他們生活在有求必應的黃金時代,于是他們中有人依然認為只要一直哭鬧充分抗議,拒絕合作就能夠再次得到想要的東西,他們并不把人生和社會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是只聚焦于自己的個人利益。
選擇他們這種生活方式的并不僅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試圖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傷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創傷為武器來控制他人,想要讓他人擔心,束縛他人,支配他人,這種大人就是被慣壞了的孩子(媽保男)本人嚴厲批判這種人的德性和生活方式及世界觀。
他們認為哭可以了事,還認為擺出自己的傷痛就可以免費得到,并且他們還將強者看作惡,并企圖把脆弱的自己扮成善人。
如果按照這些人的邏輯,我們根本不可以變得強大,因為變強大就意味著把靈魂出賣給惡魔陷入惡中。
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君臨世界中心,必須與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家之愛就是脫離頑固的自我中心,放棄做世界中心。必須擺脫自我,必須擺脫被嬌慣的孩子時代的生活方式。(房子就是他的命,把自己的兄弟趕出家門,自己霸見父母遺留下來的房產,一旦沒有了房子,家族的親戚就不會拜訪他自己的小家,他必須用房子和父母綁定在一起,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永遠不和父母分家,永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家之愛)這種人是最可恥的,不受別人尊重的,他把別人的幫助看成理所當然,把自己的自私自利,看成是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自己扮演成一種老好人,去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而不懂得感恩。這種人最好是離得越遠越好,這種人的人生就是一種索取,不懂的愛的奉獻。
早晚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我們,我們必須提前與世界和解,和自己達成協議,和父母分家單獨生活,懂得自己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正是如此,人可以改變生活方式,改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的家之愛就是將我這一個人,人生主體變成我們的人生主題。通過家之愛從自我中解救出來,實現自立自強,真正意義的接納世界和人類生存法則,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對方,懂得了真正家之愛之后,我們就變了真正新的一家人。這是婚姻家庭生活新的開始。
所以說家之愛是由兩個人共同親蜜合作完成的工作外的加班,既不是我的單方面付出,也不是你的單方面付出,而是我們共同的付出。脫離自我,解放自我,讓自我消失,脫離孩童時代的生活方式,升華自我。家之愛就是自立自強成熟。當我們下決心用家之愛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漸漸成熟起來了。
我們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是:如果你愛我的話,我就愛你。看似是在關注對方,其實只是關注自己,誰會愛這種一直持續觀望態度的你呢?所以我們要先對方一步主動去愛,用力去愛,用家之愛去愛。所以說愛一個人很困難,被愛總是很簡單。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一直沒有成家是因為你還在等那個對的人,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個與你完美契合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比如即便兩個價值觀上大體相似的人,雙方仍然也會在具體事件上的看法不一,世界上不會真的存在,我總是什么也不必說,對方就什么都懂了,不僅如此,雙方契不契合很可能是一種流動的狀態,隨著個體成長及時間環境的變化,雙方在價值觀,個性等方面都可能發生改變,某些一開始契合的東西變得不契合,而那些一開始不契合的東西變得契合,正是這種流動性,一開始不被世俗眼光看好的兩個人反而通過磨合逐漸變得相親相愛一輩子。
五、家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自具個性,唯個性之強度不等。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強,以中國人的家特重要,正是中國文化特強的個性。中國文化中家文化的核心地位。家族在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曾說:“家族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他的一切。
我們不很看重民族界線與國家疆域,又不很看重另外一個世界的上帝,可以說全由他們看重人道觀念而來。人道觀念的核心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因此,在中國人的價值系統中,家的意識具有核心價值的作用。它與種族的繁衍、人之永生相聯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家庭只是家族的一部分。《禮記》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結婚在過去是為了傳宗接代,繼承家業,因而才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說。男子結婚是為家族娶婦,女子結婚是嫁給丈夫的家族為婦。
婚姻首先是家族的“大事”,是漫長的家族鏈上的環節之一,其次才是個人感情的“小事”。故家的含義遠遠超出了今天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而是家族意義上的大家庭,即同一祖先的靠祠堂、家譜、族田等因素聯系起來的、聚集在一起居住的眾多的以夫妻為核心的小家庭。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家庭的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
從某種程度上說, 中國人活著也就是為了支撐一個家,用家庭中的先進文化感染人、引導人、激勵人,讓家文化的基因世代傳承,使整個家族得以延續、發展。
中華民族是世界人類歷史上所包容的民族最多的偉大民族,各民族輝煌的文明成為人類文明最為重要的部分。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一脈相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的基因作用。64卦中專門有一個“家人卦”,就是數千年不變的“中國式家庭”的縮影和家庭思想文化的“基因”。
中華民族是個非常看重未來的民族,猶如下象棋走一步看三步,過今天的日子想著明天、后天甚至更長、更遠。對生活總是寄予希望,充滿期待,并成為熱愛生活、堅定信心、奮勇前行的道德力量。所以,中華民族的這一特色就往往決定了它的行為。
家習慣形成民族作風。中國有句俗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家庭的遠慮主要為:子女教育,預防天災人禍及身體等各種不測;為兒子娶妻生子及獨立于社會之前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房產等;最終還要考慮給后代子孫留下什么樣的“基業”等。
因而,當代人不僅僅考慮當代人的事,更不能吃光、用光不顧及子孫,不僅自己要過好還要富及子孫,為兒孫造福,最大的毒咒是不做“斷子絕孫”的事,即只顧自己不考慮后代。所以,中國的“家文化”一切從長計議,著眼于長遠,不寅吃卯糧,不鼠目寸光等,也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民族習慣。
家計劃形成民族品質。俗語:“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就受窮”,中華民族是個非常務實、心中有數、又非常善于精打細算的民族,“有錢用在刀刃上”,該花的錢從不吝嗇,一分錢都不會少花,不該花的錢一分錢都不會多花,甚至一分錢也要“掰成幾瓣花”,而且不似現在,傳統中越是富有人家越善于計劃、節儉。做什么都離不開計劃,沒有計劃就是盲目、盲從、盲亂,早晚要吃虧,這就是中華民族。
家美德形成民族品德。對子女的教育,不考慮成本,不惜一切,可傾注其家中所有。子女就是家庭的現在和未來,就是父母的“命根子”,兒行千里母擔憂,世界上真正的“無私奉獻”莫過于中國的父母對于子女,代代相傳,莫不如此,說到底也是一種民族繁衍傳承的美德。
家風好民族興。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社會細胞中每個人,只有能夠在身影正、家風正的前提下,才有能力、才有可能去治理國家。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渾身散發著浮躁的氣息、社會中籠罩著負能量的陰霾,國家又怎會有可能朝氣蓬勃、文明發展呢?相反,家庭文明、民風淳樸,每個成員你影響我、我帶動你,社會必將不斷進步,國家必定又好又快發展!
人的一生就是從家里出發,然后不斷的尋找回家的路。不管社會怎么變革,家是人的棲息地,是生存的歸屬,是心理的依托,精神的寄托,是親情的續存,是遺產的繼承。所以人長大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成家,如果沒有成家,沒有前面的1,掙再多錢,后面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