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寫的一本書,書的內(nèi)容只有五千言,卻涵蓋了修身、齊家、治國、養(yǎng)生等等的內(nèi)容。書中闡述的“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也為后來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道德經(jīng)》文字簡單卻很深奧,內(nèi)容更是包羅萬象,有“萬經(jīng)之王”的美譽。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上,尤其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先秦諸子百家逐漸沒落,但是道家卻屹立不倒,這足以說明《道德經(jīng)》的魅力所在。就在今天,《道德經(jīng)》依然是許多人追捧的對象。聯(lián)合國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道德經(jīng)》的銷量僅次于《圣經(jīng)》,我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道德經(jīng)》終將超越《圣經(jīng)》。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為善者,斯不善已。
天下的人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是由于丑陋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惡的存在。這一句話表現(xiàn)了老子辨證的哲學(xué)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你所認(rèn)為的觀點只不過是與其他事物比較的結(jié)果。當(dāng)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你所認(rèn)為的對立面。這是老子最基礎(chǔ)的思想,也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的思想之源。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推崇有才華的人,使老百姓不相互爭搶;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老百姓不去盜竊;不炫耀讓人產(chǎn)生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迷亂。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諸侯爭霸的年代,各個諸侯國,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強盛,大力引進(jìn)入才,雖然這樣可以保證國家的繁榮,但是卻讓百姓處于水火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老子用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提出了這一觀點,各國的軍備競賽是戰(zhàn)爭的根源,是一切罪惡的溫床。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是沒有感情的,對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圣人是沒有感情的,對事物都是平等對待。這是一種非常正確的觀點,正因為天地沒有感情,才會對所有事物一視同仁,沒有偏袒誰,也不會可以的對誰施加暴力。圣人沒有感情,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是一類人,這有這樣,才能將將一個國家治理好。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持之盈滿,要適可而止。鋒芒畢露,畢竟不會長久。富貴驕奢,會埋下禍根。無論是誰,對于名利二字很難看透,建功立業(yè)固然艱難,但是功成名就之后,能夠做到平常心對待比之前還要艱難。這段話告誡人們,要急流勇退,任何一件事情在慢慢的演化過程中就會由好變壞,如果不能看透,后果可能非常嚴(yán)重。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正因為不與人爭,天下才能沒有人能與他爭。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卻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而處處爭強好勝,也不可能處處成功,所以要適當(dāng)?shù)耐俗?,這種退讓,一方面可以觀察實物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減少耗費蠻力。所以,不管從事任何行業(yè),都不要太急功近利,因為急功近利,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自地,地取法自天,天取法自道,而道取法自世間萬物。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的特性,這種特性會將事物向好的方向上引導(dǎo),所以人們只要遵照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就可以。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世上沒有被遺棄的人。圣人經(jīng)常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任何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道理的,之所以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那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一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輩子就沒有虛度。
兵器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兵器這種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該使用的東西,迫不得已的時候使用,也要泰然處之。戰(zhàn)爭這種東西,沒有善惡之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即使戰(zhàn)勝了,也不要太得意。老子的這段話是反對戰(zhàn)爭所寫。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要生存下去就不能離開池淵,國家的刑罰典獄不能用來嚇唬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上士聽到關(guān)于道,勤快的實踐;中士聽到關(guān)于道,半信半疑;下士聽說道,付之一笑。不同的人對待道的看法不同,而許多淺薄之人是看不到道的本質(zhì),所以會嘲笑看懂道的人,正因為有人嘲笑,道才有實踐的價值。
不推崇有才華的人,使老百姓不相互爭搶;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老百姓不去盜竊;不炫耀讓人產(chǎn)生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迷亂。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諸侯爭霸的年代,各個諸侯國,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強盛,大力引進(jìn)入才,雖然這樣可以保證國家的繁榮,但是卻讓百姓處于水火之中。在這種情況下,老子用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提出了這一觀點,各國的軍備競賽是戰(zhàn)爭的根源,是一切罪惡的溫床。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是沒有感情的,對萬事萬物都一視同仁;圣人是沒有感情的,對事物都是平等對待。這是一種非常正確的觀點,正因為天地沒有感情,才會對所有事物一視同仁,沒有偏袒誰,也不會可以的對誰施加暴力。圣人沒有感情,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是一類人,這有這樣,才能將將一個國家治理好。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持之盈滿,要適可而止。鋒芒畢露,畢竟不會長久。富貴驕奢,會埋下禍根。無論是誰,對于名利二字很難看透,建功立業(yè)固然艱難,但是功成名就之后,能夠做到平常心對待比之前還要艱難。這段話告誡人們,要急流勇退,任何一件事情在慢慢的演化過程中就會由好變壞,如果不能看透,后果可能非常嚴(yán)重。
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正因為不與人爭,天下才能沒有人能與他爭。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卻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而處處爭強好勝,也不可能處處成功,所以要適當(dāng)?shù)耐俗?,這種退讓,一方面可以觀察實物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減少耗費蠻力。所以,不管從事任何行業(yè),都不要太急功近利,因為急功近利,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自地,地取法自天,天取法自道,而道取法自世間萬物。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的特性,這種特性會將事物向好的方向上引導(dǎo),所以人們只要遵照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就可以。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世上沒有被遺棄的人。圣人經(jīng)常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任何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道理的,之所以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那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一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一輩子就沒有虛度。
兵器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兵器這種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該使用的東西,迫不得已的時候使用,也要泰然處之。戰(zhàn)爭這種東西,沒有善惡之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即使戰(zhàn)勝了,也不要太得意。老子的這段話是反對戰(zhàn)爭所寫。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要生存下去就不能離開池淵,國家的刑罰典獄不能用來嚇唬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上士聽到關(guān)于道,勤快的實踐;中士聽到關(guān)于道,半信半疑;下士聽說道,付之一笑。不同的人對待道的看法不同,而許多淺薄之人是看不到道的本質(zhì),所以會嘲笑看懂道的人,正因為有人嘲笑,道才有實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