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家思想與中國詩歌互為作用之研究
? ? ? ? ? ? ? ? ? ? ? ? ? ? □山田耕夫
? ? ? ? 中國詩歌最早啟源于民間,散落于民間,存傳于民間口授之作,且多以集體創作為主,并且保持著樸素的儒家思想。它與西方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詩歌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不僅是東西方文化本身特點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它們所依托的思想根基的不同。
? ? ? ? 西方將此歸結到一種哲學思想上,他們就古代詩歌,還進行過“詩與哲學之爭”。其中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思想,在他們看來的古希臘詩歌存在著表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形上與形下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差別。
? ? ? ? 而中國古代詩歌呢?
? ? ? ? 中國古代詩歌,其初受著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等思想的深刻影響。相傳孔子編定《詩三百》后,之時起的詩歌受儒家思想漸漸加深加重,之后所展示的中國古代詩歌精神無不明顯著儒家思想的光芒。比如說,《論語》里記載有這樣一句話,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里面就用了最詩化的語言點明儒家思想。所以這里,我們的儒家思想者將其哲學思想用詩歌的形式拓現出來,這個時候的的詩歌精神或說詩歌思想,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種形式。要從中分而析出你我來,那就實在太難了,因為詩歌精神與儒思不可分了。
? ? ? ? 中國古代詩歌走到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相繼出現,特別是春秋后期以后,中國各家思想閃亮登場,對詩歌的精神有過不同程度的影響,莊子說的“含萬物以為一”那種思想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詩化言語,完全凸現了中國古代詩歌精神與古代哲學思想的典范結合。進入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實質后,你就會不難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特別是在孔孟之儒家思想的經典《論語》、老子的《道德經》、莊周的《莊子》等他們的典范著作,同樣能找到相應的東西來印證之。
? ? ? ? 那時候的詩歌精神或詩歌思想表現出文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同唱一臺戲。同時紛爭也很熱烈的,就象當年的古希臘的“詩與哲學之爭”一樣,后來古希臘出現了“悲劇”文學形式,它的出現對“詩與哲學”之爭的話題稍有調和作用。而古中國呢?先秦的那些諸子百家,遭到了“焚書坑儒”;到了漢朝,再來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古中國的從思想到文化真正統一到了儒家思想上來。
? ? ? ? 所以說古中國的詩歌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等等都盡展儒家思想之風流,后來的詩學理論基礎也基本是儒家思想的詩學了。那么,我們又面臨兩個重要問題,古中國的詩歌的精神是什么呢?它的靈魂又是什么呢?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一的,且問題挺大的,而且涉獵的領域是很廣的,牽及的學科門類多,跨邊沿學科也不少。而其大到思想性或其指導性思想,而其小到具體的研究性領域,此于我們的詩歌理論家先輩們還專門著書談及過。如徐復觀的《中國文學精神》還專章論述過,他的出發點也是基于古中國的儒家思想。從思想哲學等方面去談這個問題的,我還看過清代的思想家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和當代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等,他的出發點和馮友蘭先生以及古代歷代文論典集都差不多執之于其儒家思想框架之中。但這些說法或結論中,我還是特別喜歡聞一多先生在論及唐詩中的孟浩然之詩時說過的話,他說,“得到了詩的孟浩然,便可以忘記孟浩然的詩”。這便為我們規定了詩歌的本質精神在于人格的內在體現的一種美的追求。
? ? ? ?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從秦漢以后,特別是漢朝時期將儒家思想納入自己的統治思想,從主客觀等多維時空,規定了上層建筑的精神實質的支柱性內容,人們的政治生活與日常物質生活之實質行為準則。僅管有后來的唐宋元明清的外來宗教的影響,都沒有從實質形式與內容方面去影響或改變之。
? ? ? ? 人稱儒家思想是哲學,哲學是什么呢?說句實話,古中國,沒有“哲學”的說法,古中國人將這類東西稱“智慧”叫哲理不叫哲學,相對于中國人來說,那是近代中國從西方人那里引進來的外來語,古希臘語將之說成是“智慧之學”。而古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哲學”,那就是“哲理思想”。因為古中國人的那種“思想”不系體,沒有形成一種思想體系,所以稱其為“哲理”而不是“哲學”。古語云:漢人窮經而經亡,宋人明理而理廢。這就從另一面說了“哲理”與“哲學"的根本區別。
? ? ? ? 這是題外話,現在言歸正傳。經過古中國不同時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先秦儒家思想的產生以及發展給人以洋洋大觀之感覺。其共性與個性的交錯影響的中國詩歌,從形式到內容,從詩歌思想到詩歌精神等方面凸現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從而規定了中國詩歌的審美觀等樸素的中華民族式的美學思想。
? ? ? ? 其實,在古中國詩歌里,所拓展的主題是正視自我生命及與之相關的大自然的“物我”之諧調共生共存之狀態。他們這些古代詩人用詩歌去謳歌“物我本真精神”的價值定位與取向,從生態意義上求得《孟子》所言的“求放心”。“盡心知性,知性則知天”,此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強調人與自然的“回復本心,天人合一”。從而演變成“上下與天地合流萬物皆備”儒家思想的完美之致圣境界。
? ? ? 我記得《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書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它向我們指出了“道”是最高的目標,而“藝”才是人生的歸宿。“詩”是“六藝”之首,古人非常重視賞詩寫詩,把詩歌的創作視為最高尚的活動,古人云“不學詩無以言”,可想而知的。有人將“子曰”“詩云”放在同一個平臺上去對待之,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個時候的詩歌(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的)可以承載儒家的精神文化,李澤厚先生在潛心研究中國詩歌與儒家思想的必然聯系之后,他發現了中國古代這樣的詩歌欣賞與審美的必然聯系,且一直將這種互為影響延續到當今的新體詩歌。他說這是“先秦儒家把審美追求作為生命個體的終極追求”。他在他的《美的歷程》一書中還說道這也是“個體與世界、人心(善)與自然(真、美)相互融入彼此支撐”。不管是《詩經》還是《楚辭》,一直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把“人生作為出發點與歸宿處”帶進詩歌,成為詩歌的主要內容,以詩歌特有魅力去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和尊嚴”,去“關注人的命運與前途”。中國詩歌一直以此而形成的傳統:“以審美追求——人格的升華、自然的融入”為其詩歌制高點,并為之不懈努力著一代又一代中國詩人詞人。
? ? ? ? 以上,我們從儒家思家在詩歌美學意義的影響談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儒家思想本身就包含有博大精深的美學思想。而且又通過歷代中國詩人的詩歌實踐,認為儒家思想的“人生境界和自信而發的審美”對中國詩歌審美具有深遠的影響。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魏晉時期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先生的“身體力行”的田園詩歌實踐找到證據。陶淵明先生的“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那種詩歌的自然美恰如他的“世外桃園”影響著中國詩歌的美學追求。
? ? ? ? 所以說,中國詩歌在其儒家思想的作用下,不僅審美共感上和詩的相通處有了深刻的印痕之外,還在精神本質上與儒家思想有著共生共存之處,就是其詩歌創作與表現手法都與此相應。
? ? ? ? 從另一角度看去,我們難發現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古代那些詩人也是思想家,這也是儒家思想的必然結果。他們的“思維發散一點,觀察客觀一點”之中,還為我們演繹了一個事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變遷,那些詩人的思里包括了其他思想的多維影響。但儒家思想占據重要地位。所以說,中國古代詩人有其深厚的學養和讀得天下書之海量,并以此推出中國詩歌生存與發展的好光景。單從從儒家思想去看待之,便散發出中國詩歌在地位上的高貴與創作上發展上的自由。
? ? ? ? 好,關于這方面的東西還很多,頗值人們去研究。不管從哪個方面去看待這個問題,都會引發很多東西。以此為開拓,發現詩歌的思想與藝術的美都與儒家思想的引領有關,可以這樣說,中國詩歌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外衣。
? ? ? ? 好,此說多有不是之處,誠謀同仁指評為盼!
? ? ? ? ? ? ? ? ? 2017.12.23.于浙江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