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愛情?
讀之前,嘗試先把自己有生以來,對愛情這個詞的理解定義扔在一邊。
1.古代對于“男女之情”
在古代中國,并沒有愛情這個詞。如果硬是要表達出這種情感,有并蒂蓮,連理枝,比翼鳥,甚至上升到秦晉兩國之好的層面上去等詞。
古代中國的婚姻,整個社會都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包辦婚姻,從帝王到一個普通農夫幾乎是先結婚后滋生情感,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
加之在一個父系社會里頭,像周星馳演的蘇乞兒片子中,吳孟達演他的老爹三妻四妾,韋小寶有七房,帝王后宮上千,在古代社會風氣里頭,不違法且正常,女人們照樣可以一起服寺那個臭男人。
在這樣的世俗里,談何"愛情"?
在古代,也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與白蛇,牛郎與織女,孟姜女與與杞梁的故事產生,但它們都只是一個個神話故事,可以說,古代人一眼萬年的情愫,肯定是有的,但只能停留在某些人的心里。
2.“愛情”這個詞的來源
而愛情一詞來源于英文love,love卻不是一個血統純正的英文單詞,它是一個法語單詞,起源于中世紀法國。(所以,為什么說法國人浪漫?不過,浪漫這個詞又得要細細品味把持,否則就變味為浪蕩了,繼續看↓)
神秘的亞瑟王和他大名鼎鼎的十二圓桌騎士,塞萬提斯所著《唐吉柯德》中主人公的夢想是做一個騎士。騎士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在中世紀的歐洲長期存在并一度輝煌。與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中國封建社會的俠客一樣,是一個受人尊敬甚至是仰慕的神秘階層。
封建社會的國家機器需要武力的保障,騎士階層應運而生。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豐厚的待遇,大量空閑而自由的時間。于是,便為另一社會階層----貴族婦女階層所看中,成為他們排遣寂寞的理想人選。
他們之間所進行的一種游戲,叫做love,他們所謂的love是具有規則的,并非隨心所欲。中國古語有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騎士與貴族婦女所進行的愛情游戲的規則,也與之相似。(簡而言之,“潛規則”啦)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歐洲的廣泛應用,引發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啟蒙運動和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制度在法國乃至歐洲基本確立。
作為新興的社會階層,必然有其與傳統勢力截然相反的思想理論作為革命的口號,作為發展的基礎。這一事實又一次證明了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在經濟領域是自由主義,在政治領域是民主普選政治,而在社會文化領域則是:婚姻情感上的自由自主。
現代意義的love由此形成。
3.中國與“愛情”
為了救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到新文化五四運動,包括魯迅在內,中國文人開始想從思想層面影響國人,社會文化領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love自然也在其中。
于是,剛剛所說的love這個詞,在那個時候被中國文人翻譯成了"愛情"。
顯然,love作為在中世紀法國社會背景下的衍生品,與我們現代人們對于"愛情"的意識形態可能完全不符。也就是說,love并非你心目中的愛情。
正如騎士與貴婦的游戲規則,是自由的,只要你情我愿,你我互生愛慕,便是love,便能成為愛情。
but that is ballshit!
現代人對于愛情意識形態里,也許有自由,你情我濃,但更多希望負責,忠誠,白首不離,彼此珍惜,而不是游戲。
英語世界里有make love,把性和愛情綁在一起卻無關真正的愛情,不像中文世界里有圓房春宵,把性和愛區分開來。在這個肉欲橫流的世界,人們所向往的愛情其實心里都有一個底,而且都差不多一個樣子。而人之所以向往,正是因為稀缺,而稀缺為何還能生活,是因為非剛需。人并不向往性,只是需要性,小為個人生理需求,大為人類繁衍需求,而人向往真正的愛情,并非實實在在需要真正的愛情。
這么看來,真正的愛情,只是人類史中的一種精神品。它和其他精神品一樣,如音樂,如琴棋書畫,如寵物美食,如旅行等等。它更像是屬于馬斯洛層次需要中的第五層次。
所以,經常能看到,某個人和一個pizza結婚,某個人和一只馬結婚,和一個玩具結婚,和某一顆樹結婚。
你能說他們是瘋子嗎?
在我看來,他們的行為也許在世俗世界里難以讓人接受,在相信他們對于pizza,馬,玩具,樹的感情基礎上,對于背向世俗的行為,且比起那些帶利益,背叛,七年之癢等婚姻,他們才配得上真正的愛情。
進而,那些噴擊同性戀的人們,從善的一面去理解他們,他們就是在為人類生生不息作貢獻,而撇開這個角度,他們頂多是受幾十萬年智人主流文化的思潮里頭影響的多巴胺有機體。
當然,世俗之所以為世俗,是它遵循著世界風俗,在世俗里大多數人當然走世俗的曲徑,男女之情最終演為婚姻。有一句話,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這句話的愛情是泛愛情,它與中世紀的love一個性質。
婚姻是兩個人的love,兩個人即為仁,在儒家傳統文化里,仁體現在忠與愛,禮與讓。婚姻里的二個人,能真正結成"仁",我想,這也許能稱之為真正的愛情。
婚姻是真正愛情的殿堂。
4.“愛情”與“愛”
到這里,似乎解決了,什么是愛情。
然而現代人追求的是個體的主體性,在愛與被愛上,也如此。如果說愛情是兩個人的事,那將愛與情拆開,即為一個人的事情了。
現代人在愛情上的突顯問題,并不在于,什么是愛情。
而是另一個話題:什么是愛。(這里當然說的是愛情層面上的愛)
單相思,暗戀,或者是戀愛中的人,都是以個體的形式出發去喜歡。而個體的形式,即是自由,自由當然也就沒有一套道德或行為準則去規范,我喜歡你一時半會,也可以喜歡你一生一世。
因此,愛情與愛,真的要區分開來。大家都明白愛情是一種愛,但很多人并不能釋懷于自己的一心之愛,以為那也是愛情。
既然你以自由的姿態去愛去個人,那就要給ta全部的自由,包括給ta不愛你的自由。只是,這不是愛情。
對于什么是愛,有太多人給它下了各種解釋。當一種事物用形而上學方式去探討其意義最終往往都是沒意義的,我覺得,還不如用感性方式去理解去感受也許更好。
所以相比于愛,真正的愛情更值得去尊重與愛護。
而有人覺得現代人,把愛情當成一種利益品,作詩作曲作詞作書演戲導戲等等只為謀財,想必是過分了。
"愛情",作為人類情感的特殊存在,無論過去的人們或是未來的人們,都與現代人一樣去討論它,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商業化只是社會發展一種必然趨勢。
悲劇心理,并不是放在所有層面上都適合。愛情,更應如此。
我們也不能因為一些人對婚姻的背叛,對愛情的虛偽而產生了迷茫。這是個信任與信仰稀缺,背叛與背離留存的年代,它自由地浪蕩。人心,不該如此。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幸免。人來人往,心存善念,如果不行,再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