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間一直流行著說法,叫做“越缺什么,越炫耀什么”。對于這個說法,我真的已經忍了很久了。我覺得是自己越缺什么,你越覺得別人在炫耀什么!明明是自己嫉妒,卻非要說是人家炫耀!認清自己,有那么難么?
1
有次坐公交車,一個五六十歲的阿姨在講電話,聲音很大。內容大概是弟弟要從三亞度假回來,自己和家人明天又要去歐洲度假,其中提到了法國、比利時、意大利之類的國家。我正在想,這阿姨生活挺充實的,并開始美美的回憶自己上次去荷蘭和法國游玩的趣事。此時,就聽到后面兩個人一段極為奇葩的對話。一個說:“哎呀,炫啥子嘛。度個假出個國全世界都吼交了(四川話,意思就是鬧得滿城風雨)?!绷硪粋€說“就是嘛,那么有錢還坐啥子交車呢?”我回頭看了一眼,也是兩個五六十歲左右的阿姨,穿得也挺講究,不知道說話為什么這么刻薄,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么不開心。
我承認講電話的阿姨聲音是有點大,其實這也是中國國情吧。但至于談話內容,人家就本來就要出去玩啊,她在和朋友通話剛好說到此事啊,她在你這一車陌生人面前炫耀又什么意義呢?同時,我怎么沒有覺得她在炫耀呢?于是,我惡毒的想,其實恐怕明明是你自己過得沒有別人那么豐富吧,否則也不會那么一副尖酸刻薄的樣子。試想,如果那阿姨是說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的事情,并談論哪家菜市場的菜新鮮便宜,你們是不是就沒有那么不開心了呢?如果你也去過歐洲四處度假,你們是不是也就沒有那么敏感了呢?
2
有次在荷蘭參加一個培訓,老師都是學校請的不同單位、公司或研究所的人。聽了許久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每個老師講課幾乎都會列舉自己在不同的國家的經歷或案例。下面也有旁聽的老師,他們若是剛好熟悉那個國家或那個項目的人也會偶爾進行補充支持。而對于自己沒有去過的國家,都會提出一些很好奇的問題。我后來就默默的想,若是在中國,如果有一個教授每堂課都老是拿自己在這個國家或那個國家的事情來舉例,一定又會有一些酸溜溜的諸如“炫耀”、“崇洋媚外”的詞語吧。而在國外為什么很少有這種現象,而且幾乎不存在“崇洋媚外”這個詞呢?因為他們大多自己就有很豐富的國際經歷和文化,有豐富的眼界和高度的自信。
3
所以,在國內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你發現大部分去留學回來的學生在說話的時候都很謹慎,他們有一個原則,就是千萬不能蹦英語單詞!也不能說“我在美利堅的時候”,我在“英國的時候”,“我在丹麥的時候”,“我在巴基斯坦的時候”。因為有無數的經驗和段子證明這樣的做法會被加上“炫耀自己留過洋”“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標簽。
但是問題是,人家確實留過洋啊,那是人家的一段生活經歷呀,他回憶一下有錯嗎?我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在說“我在家的時候”,“我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在XX餐廳吃飯的時候”,你為什么沒有那么敏感呢?英語說了幾年講話時偶爾難免不小心冒出來啊。人家為什么非要照顧你們的玻璃心硬生生的咽回去呢?海龜們看到這里是不是有種老淚縱橫,熱內盈框的感覺!別哭,我們有空約個火鍋,邊吃邊聊那些“我在英國”“我在美利堅”“我在法國”經歷的那些瑣碎的風景和雞毛蒜皮的小事。
4
所以,在這個充滿玻璃心和嫉妒感的世界,發個朋友圈也不能好好發了。你哭訴自己雅思分數考得不好吧,人家說你讓我們這些學渣怎么活;你發一個在咖啡廳里面喝咖啡的美圖,人家說你不上班么怎么那么閑?你評價好萊塢商業片就是比國產的牛逼,人家就說你崇洋媚外。我有一個朋友她發的朋友圈的生活里充滿了所謂的奢侈品,比如五糧液白酒,高端紅酒,高端紅茶,高端茶具。于是私下里會有人說,哎,還是有點顯擺??!但是,據我所知,基于人家的家庭背景,這本來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啊!難道人家家里明明只有五糧液,為了照顧你的玻璃心,人家非要在五糧液上貼上一個江津老白干的標簽么?
話說回來,當然每個人都有評價別人的權利和自由。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一個評論者同時也被別人所評論。但是,我覺得當我們在以一副不屑一顧的傲嬌樣子諷刺和挖苦他人的一些豐富經歷的時候,可否先問問自己的內心:真的是別人膚淺炫耀,還是你自己因為缺乏而嫉妒!人,認清自己很重要。認清了,你才能正視別人的長處,并提升自己;認清了,你才會發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擁有許多別人贊賞和羨慕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