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人脈”這個詞,是哪一年發明出來的,是誰造出來的。
中國人很喜歡搭人脈,好像人脈一搭成,就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了。
在多數人的概念里,人脈搭得好,朋友少不了,一副牛哄哄的樣子。似乎別人只要一收他的名片,就普天之下皆我老友了。
比如某個夜晚,銷售部的小劉,又要出去吃飯喝酒外加吹牛:
“你知道不,那個誰誰誰,大牛??!是我朋友!”
“什么?你不信?人兒就在我微信好友列表里,不信你自己過來瞅瞅。”
“跟他也很熟,經常在朋友圈里互動來著?!?/p>
其實,他所說的互動,就是給人家朋友圈里點個贊。這牛人的微信是怎么來的呢?公司出錢請了牛人來公司半天,開個小講座。結束時,一大堆人拱在講桌前面要求加微信好友,那牛人也沒辦法,盛情難卻,靦腆地拿出手機來,讓大家掃一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對普通人來說其實是這樣的,行業頂尖的牛人,他們的微信加或者不加沒有多大區別,只是能看到其動態而已,功能就跟微博似的。你要和他們發兩條消息,基本是不回的。原因很簡單,給牛人發消息的人很多,牛人精力有限。牛人不是淘寶客服,他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干。其次,牛人的時間很寶貴,通常不會用這時間和你聊天扯淡,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
最后得出兩個結論:
1、牛人,一般都沒時間鳥你;
2、即使加了微信,日后也都不會與你有過多往來。
其實你只是躺著牛人通訊錄里的一具尸體,可能人家根本都不知道你的存在。
一般而言,兩個人想要彼此互為伙伴關系,有兩個重要因素:
價值吸引:
你若是沒有價值,抱歉,我真的沒空搭理你。你若是有價值,很好,今晚我甚至會邀請你和我一起共進晚餐。我們小到可以聊生活瑣事,大到可以聊行業趨勢。很多年輕人急著去結交人脈,有些人沒明白一件事:人脈這種東西,本應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不是強求所能得來的。
所處位置:
假如我是個大公司里HR部門里的小助理,見到老板,能談什么?我不可能和老板談論打印機卡紙的時候要怎么辦,或者公司飲水機壞了應該打哪一個報修電話吧... ...
現實的公司體制之下,霸道總裁絕不會愛上女清潔工。因為只有在兩個人的行業位置處在一致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深入交談各種合作的可能性,這個不用腦子,用腳想想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