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失業3月,終遇轉機
"你的綜合素質不錯,但你的能力與我們的要求差距太大。建議你調整求職方向。"
“好的,謝謝指點。”
再次被拒絕,記不清這是3個月來第幾次面試了。
3個月前,我信心十足的從上一家單位裸辭,離開了廣告策劃崗位,想從事培訓相關的工作。我心想,依靠3年工作積累的能力,轉行肯定是手到擒來。
然而結果是,我失業3個月了。
說“失業”不太準確,實際上有若干個工作機會,我卻選擇了放棄。
在還沒有正式離職時,我把前程無憂的求職意向改為“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后,馬上接到了兩家同行業知名公司的招聘電話,崗位依然是策劃相關職位。
只是我心意已決,全部選擇了拒絕。我認為廣告策劃需要的是創意能力,而我是一個思維上循規蹈矩的人,最缺的就是創意,干策劃是沒有前途的。
之后的求職過程,確實有公司看重我的綜合能力和教育背景,不介意工作經驗的欠缺,愿意招募我做人事和培訓基礎。
只是,那些崗位的薪酬,在我看來實在是過低。我已工作三年,也曾經做過管理崗位,心里對自己的身價依然抱有期待。
人總是高估了自己,對這個世界抱有美好的幻想。
在長期求職過程中遭遇的失敗,讓失望、灰心、自責、自我否定、煩躁·······等負面情緒占據了我的心靈。
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轉機出現在一個平凡的下午,我接到一個面試邀約電話。對方說看過我的簡歷,覺得我很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熱情的邀請我去面試。
從面試邀請信里得知,這是一家培訓公司,提供各類專業的培訓課程和服務,正在招聘培訓策劃崗位。
簡單準備了下,第二天上午我去了那家公司。
面試我的是一位女性業務主管,她拿著我的簡歷,仔細端詳。
“你怎么想到用這種形式來做簡歷?”
這份簡歷是我在簡歷設計網站上購買的模板,經過改造,顯得內容結構清晰,設計美觀大方。
“我之前干過廣告策劃,知道進行必要的包裝是有助于營銷的。再者,換位思考下,雇傭我的人是我的顧客,我要把好的體驗感帶給看簡歷的客戶。”
面試官面露嘉許之色。
“我想了解一下你之前的工作經歷。”
“好的。我詳細的工作經歷,在簡歷上都有,我就說一下個人的發展和規劃······”
“你的項目匯報經驗怎么樣,善于跟客戶打交道嗎?”
“在從事廣告策劃工作時,我一直承擔著廣告方案的宣講工作,直接面對終端客戶,既有正式的大型匯報、演講經驗,也有非正式的項目溝通經驗。”
“有文案寫作經驗嗎?”
“文案寫作是我的基本能力,各類營銷文案都寫過。也擅長寫較長的專業分析文章。”
“是這樣的,我們公司是第三方培訓服務方。主要為本地大公司提供專業培訓產品。現在招的是做培訓項目策劃人員,相當于售前支持和文案崗位。
要懂培訓,會寫培訓策劃案和營銷軟文,會運營微信公眾號,也能與客戶面對面的做商務溝通。
根據你之前的工作經驗,我覺得你比較合適這份崗位。”
“謝謝,我想了解一下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我們老總會直接跟你談。這是一個核心崗位,薪酬會比較可觀。如果你愿意嘗試,我這邊有一個業務介紹的PPT,你來修改和美化一下,2天內發給我。”
“好的我非常愿意嘗試,2天內會發給你。”
之前積累的PPT審美和制作能力派上了用場。2天后,我把修改過的PPT發送過去。
這份工作,雖然并不是在企業內HR體系從事培訓工作,但是一方面能接觸到培訓行業,另一方面客戶也是企業的HR人員,是比較好的“臺階”式崗位。我能夠通過這個崗位了解培訓領域的商業模式,進而對自身進行精確定位。
畢竟,雖然抱著做培訓的熱情,我對這個領域知之甚少。
很快,薪酬待遇也談好了,基本與我之前的薪酬持平,我結束了3個月的失業期。
之后在這份工作中,我接觸到培訓商業鏈里的各類角色,了解其中的商業模式,并現場觀摩了很多老師的課程。
不到一年之后,我開始有機會主講線下培訓課程。
二 你的能力是別人需要的嗎
沒有深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
后來學習了生涯規劃,再回顧這段失業經歷,感慨良多,收獲也良多。
感慨者,是在這段求職經歷中,過于天真浪漫,對于職業世界的基本規則欠缺認知,因此屢遭挫折。
收獲者,是恰好是這段經歷,讓我對生涯規劃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深刻認識。
1、普通人求職的憑借的是什么?
對于大部分人,答案是:
能力。
能力,就是完成某件事的力量。注意,這個概念的重點是“完成某件事”這個結果。
比能力低一個層級的,是“知識”,簡單說就是知道某些事。
這是個簡單的概念,然而在實際求職中,我們習慣拔高自己。把“知道”某事,當作“會做”某事。
比如:
我有制作PPT這項能力,意味著我能獨立制作一份精美的PPT。相對應的,我學了很多PPT課程、收集了很多PPT模板、對各類PPT流派熟捻于心······這些都只能算作是知識。
我有操作企業培訓的能力,意味著我能獨立的制定適合企業的培訓計劃并進行實施。相對應的,我會講某一門課、參加過TTM(培訓經理培訓)、學了很多培訓技術······只能算是懂一些培訓知識。
與校園招聘不同,企業在社會招聘中,需要的是到崗后馬上能解決崗位關鍵問題的人。應聘者需要有完成對應事件的能力,這是基本需求。
“能力”還有一個好基友,那就是“競爭力”。
能力是跟自己比,比方我今年與去年比擁有了一項新能力。競爭力是跟別人比。每個人都有能力,你與別人比強的能力,就是你的競爭力。這個“別人”,是與你追求同一崗位的應聘者。
一個人的能力不變,但求職目標變化,能力的比較對象不同,那么競爭力亦隨之而趨動。競爭力的本質依然是能力,不必為之過分勞神,精進自我才是王道。
”海到無邊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高手的字典里,沒有”競爭“兩字。
當我們在求職時,招聘方考察的核心,首先是我們的完成這些關鍵任務的能力。
如果你鎖定的求職目標屢次拒絕你,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那很可能是因為:
1、能力不足。你誤把知識當能力,只是知道一些事,而沒有扎實的實踐經驗。
2、競爭力不足。在這個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方面,你拼不過其他應聘者。
**在我求職的過程中,眼界只盯在自己擁有的能力上,而忽略了目標職位所需要的能力。
實際上,求職,是把自己最強的能力組合起來,剛好達到了某個崗位的需求,那么這個崗位就是最可能應聘上的選擇。**
這是職場最基本的交換原則。
無論是有計劃的跳槽,還是無目的換工作,知悉并管理自己的能力,都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幫我們分析自己的能力優劣呢?
2、用能力矩陣管理梳理能力譜系
在生涯規劃體系中,有一種特別實用的能力管理模型——能力矩陣。
從個人喜好程度和水平高低2個維度,去考察自己的能力,就得到下面這張能力矩陣圖。
第一象限,優勢區。
是那些自己很擅長同時又很喜歡使用的能力。
這是一個人在職業世界里最寶貴的財產。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每天做的事都是自己擅長的,同時做這件事本身又能帶來快樂,將會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獲得雙重收益。第二象限,潛能區。
所謂潛能,可以理解為未來的優勢能力。
我們感興趣、愿意持續提升的能力很多,那些暫時還處在低級階段的能力,如同一顆顆富有生命力的種子,在未來會長為參天大樹。
若對職業現狀不滿意,可以仔細的研究潛能區,因為這些是最有可能在未來為自己帶來機會的能力第三象限,退路區。
什么是退路?就是萬一我干不了自己想要的工作,那最起碼還有養家糊口的手藝。
當我們向著理想的職業之路前進,卻四處碰壁,基本生存都成問題時,那些被自己忽視的優秀能力,將為我們贏得“避風港”般的工作。
真的有我們不喜歡,但是卻又很高水平的能力嗎?
我的一位朋友,在國內知名的K12教育機構工作了5年。從專職教師,到大區負責人,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比方,遇到前來咨詢的家長和孩子,她幾句話就能點破家長教育方法的不足和孩子的真實問題,快速贏得他們的信任。
在我看來,她已經掌握了非常熟練的“K12商務咨詢”能力。
最近她想換行,卻覺得自己一直在同一個行業、同一家公司工作,沒有積累很強的個人能力。
她找我做咨詢,我做了成就事件分析,指出“溝通、咨詢能力”,是她很強大的優勢。
結果她說:“我已經厭倦了做這類咨詢工作,別看我跟家長說的這么專業,其實我煩透了跟小孩子打交道。”
有沒有覺察到癥結所在?
一份工作,和在這份工作中所需要使用的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有很多人是“干一行,恨一行”,對過往的工作經歷充滿負面情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順帶連那些不愉快工作經歷中培養的能力,也一并“打入冷宮”,不愿意使用。這樣是人為的限制了自己的職業發展可能性。
-
第四象限,盲區。
盲者,指這個區域是自己的黑夜,是不擅長,也不愿意碰觸的地方。
3、不同的能力發展策略
走跳職場江湖時,能力就是我們的武器。要想用這些武器快意江湖,關鍵看平常的修煉。
針對能力矩陣四個區域,發展策略是不同的。
第一象限,聚焦優勢:精進、外化
精進
優勢區的能力,都是已經有一定水平。想要把這些能力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則需要不斷學習、實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才能超越同領域的競爭者。
70分遍地都是,90分才能贏得機會。-
外化
外化,其實就是讓別人知道你有能力。
在企業中如何外化自己的能力?
一種是基于任務情景式的表現。
在工作任務的某個環節中,剛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能力,那么不要猶豫,在這個環節用一個漂亮的成果展示自己的才華。一種是基于分享式的。
最好的方式,是主動向領導提出,就自己擅長的領域,為同事們做一場小型的專題培訓。
能力外化是個人品牌的一部分,有興趣可以閱讀蕭秋水老師關于個人品牌的文章。
持續精進和外化,當有一天,你再次拿起簡歷走進面試室時,會有很多“證據”來展示自己的優勢能力。
第二象限,培養潛能:選定、刻意學習
選定
我們想要培養的能力太多,而時間、精力有限。對于潛力區,首先要做的是選定一些重點培養的能力。
如何選定?
首先是判斷自己對于這項能力喜歡的程度。一個簡單的方法是,問一問自己,這項能力,就算不能為自己來帶金錢,是不是還是愿意去學習。
其次是根據這項能力帶來的價值收益。假設精進潛能區的一項能力,會讓自己的職業、生活狀態發生全面提升,那會是哪一項能力。
對這兩個問題打分,得分最高的,就值得投入精力學習。
關于如何選定,可閱讀我寫的《我該學什么——職場人士如何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刻意學習
關于什么是刻意學習,坊間已有許多文章論述,這里不再贅述,只說最核心的兩點。
第一點是要有對照體系,也就是你學的好不好,有一個清晰、正確的標準去判斷。
第二點是迭代優化。即每一次的練習,都能提升一點點。
對潛能區的能力,就是要像小樹苗一樣呵護成長,讓它們進入優勢區。
第三象限,利用存儲:定位、組合
重新定位,組合使用
如果優勢區的能力較弱,弱到找不到一份達到自己最低滿意度的工作,
那就得重新梳理自己的退路區的能力,用“優勢區+退路區”打組合拳,這樣就擴大了找工作的范圍。
比方說,我的退路區有一項能力是“文案撰寫”,這是一個通用能力,寫內部報告、外部推廣軟文都用得著,成功求職培訓策劃一職,這項能力功不可沒。
中國人講究謙虛使人進步,國民文化中,往往崇尚貶低自己的能力,是時候打破偏見,梳理一下你那些被自己視而不見的能力了。第四象限,躲避盲區:規避、授權、認真面對
注意啰,不要隨意把一項能力列入盲區。工作3~5年,才有資格說這項能力我真的不擅長。因為有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的懶惰和不擅長,當作沒有天賦和興趣。規避
求職階段,若職位要求中80%的能力屬于自己的盲區,那就應該盡量避免。
無論是高薪、高福利還是穩定的誘惑,都抵不過職業挫敗感和無意義感帶給自己的傷害。授權
工作之后,涉及到盲區能力相關的任務,可內部協調,采取授權、借力的方法讓其他人協助自己完成。認真面對
逃不過、避不開,那就認真面對吧。
大部分能力,普通人通過勤奮學習都可以達到60分。時間一長,可以把盲區的能力提升到退路區,為自己增加一條退路。
結語
有句中國古語說得好: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我喜歡用各種模型,去剖析混沌凌亂的現實世界。能力管力矩陣,是一種簡單、易用的分析方法,讓我們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能力體系全貌。
然而,一切的外部理論,模型,皆植根于內心的勇敢,不甘平庸的成長。愿我們都能借助這些模型,獨立思考,勇敢踐行。
最后挖個坑,下一篇文章,來談談如何玩轉能力管理矩陣的實際應用。
(說明:這篇文章,可看作是《四張圖告訴你——到底能力重要還是規劃重要》的續篇,大家可對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