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紛擾擾的家庭關系、霧里看花的情與愛,本書以睿智、柔軟的方式,從"做自己"的角度,給中國傳統家庭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單身男女,提供專業的心理學建議,幫助大家活出真自我,讓中國夫妻和單身男女重新認清現象背后的事實,認清情與愛,收獲"腳踏實地"的幸福。
一個人對愛情的信心,就是對整個世界的信心。然后在愛情中,我們為什么如此脆弱?
這本書,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從戀愛、婚姻、家庭到養育,都可以看到這份脆弱。
愛情不能堅韌,是因為我們的婚姻、家庭與養育非常有問題,導致孩子的心非常破碎,漏洞百出;破碎的心,又不能構建愛情,以至于婚姻與家庭,不能建立在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上,于是先天不足,必然脆弱……
本書有六大篇內容,從中國式家庭,到解剖親密關系,從中國女人,到中國男人,從不肯放手的父母,到最終成為你自己。武志紅從多個方面對中國的情與愛進行了深入剖析,婚姻愛情的故事背后,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心靈深處的問題。
第一篇|中國式家庭
中國人把愛情和婚姻當作兩回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作者說了一句話我個人認為很經典的話:“大家都結婚,但是未必都經歷過愛情。”就如同生活中有人說:愛情是什么?愛情就是鬼,聽過沒見過。
我們對情感的態度,跟原生家庭、個人的成長經歷,所受的教育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
大部分人,在選擇婚姻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物質條件,覺得愛情是靠不住的??陀^地說,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足夠的高度,我們的社會福利和保障系統也沒有達到讓一個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水準,所以需要長久的努力才能慢慢地發生改變。
中國家庭中,90%的人都搞錯了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的次序。媽媽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愛的人,父親是孩子的第一個敵人。孩子和媽媽之間有一種天然的連接,懷胎十月,媽媽和孩子是一體的,在孩子三歲之前,和媽媽都是一種親密無間,甚至共生的關系。而爸爸需要有力量,有充沛的愛,帶關愛入侵到母嬰關系里,感化孩子,讓孩子對父親的敵意逐漸變成對父親的愛。而不要認為我被拋棄了,我要逃走。
夫妻之間要有效地溝通,夫妻關系永遠是第一順位,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定海神針。夫妻間的愛,就是家庭之樹的根。男性和女性共同學習、成長,保持、增進夫妻間的愛,才是一個家庭幸福、健康的根本。
母親生完孩子之后也不能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鋸堃稽c說,懷孕的時候孩子寄生在媽媽的肚子里,孩子出生后媽媽就寄生在孩子的人生里。
作者提醒女性:不要把自己放在很可悲的‘生育機器’的位置上?!?/p>
媽媽們一定要記住:你是孩子生命的接引者、照料者,你也是孩子最初和一生的榜樣,孩子是比照著你的人生來活他自己的人生,所以你越過好自己的日子,越有個性,越活出自己的人生魅力,你的孩子才能活得越精彩,如你所期待的,成為一個成功、圓滿的人。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要形成一種病態的生活方式:“我為你活,你為我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每個人也只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第二篇|解剖親密關系
這一章里,我最想說的是“出軌”。這是現在很常見的問題,但不見得都能處理好。很多人的處理的方式既不離婚,也不修復。每個人都有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為了孩子我不離婚,就是為了報復你我不離婚,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還有一種更極端的發泄方式,當著丈夫的面打罵孩子,就是讓丈夫有內疚感,或者有點兒玉石俱焚的想法。這些方式從心理學層次來說,都是內心匱乏,沒有安全感,覺得婚姻破裂,就無法生活下去了。
作者告訴我們:其實完全可以找個好的心理醫生,幫助你面對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情緒。再找個有經驗的律師,幫你處理好這一切。就不會那么焦慮和害怕了,我們要有勇氣面對困擾。
不想一拍兩散的,就應該好好探討,親密關系中兩個人所采取的行動、應對出軌這件事情的態度、彼此的面對方式,才是真正考驗感情,真正檢驗之前的婚姻質量的“試金石”。
現在很多電視劇或小說里都有這樣的事例,最后都會頓悟,不防也可以多看看多學學。
第三篇|如今的中國女人
一種是“公主病”,一種是“女漢子”,
如果一個女人要求男人既是你的老公,又是你的老爹,還是你的奴隸,這種關系早晚會失去早平衡。
女性要“自我覺知”,不要過于依附男人,結婚之后也別想著什么都不做,還愛抱怨男人不解風情。你需要什么,你要自己主動說出來,對方才會懂。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不同的。而且你自己有手有腳,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別人幫助你。
要把自己活出活力了,要學會成長。關于公主病作者從心理學分析它的由來,家庭的影響以及指導你怎么更好地完成“戀愛雙人舞”。
女漢子,就正好相反,不僅老公做的什么事情都看不上,還有很強的控制欲,更可怕的是把男人當孩子養。凡是把男人當孩子養的,婚姻關系都很糟糕。比如丈夫出門,你提醒他多穿件衣服,他出去聚會,你再三叮囑、催促,規定幾點回家。這在丈夫眼里都不是愛,是控制。
無論什么事,你都認為“我永遠是對的”,我為這個家做了太多的犧牲,你對不起我。這些怨只能換來怨,只有愛才會換來愛。愛也要有方法,不是強勢,而是強大。真正強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第四篇|如今的中國男人
解讀中國男人,舉例說明了“不能有欲望的男人”、“小鮮肉”、“媽寶男”等類型。中國男人對性的認知,以及媽媽在男孩成長中對孩子的影響。
比如我們很多媽媽和孩子一起睡到四五歲,甚至還有睡到初中的,還有幫忙給洗澡的。我自己都聽過有媽媽說,我兒子吃奶都吃到四歲了。和孩子沒有界限,導致孩子的“性人格”不健康。
還有“媽寶男”,對媽媽過分依賴,媽媽對孩子也過分依賴,孩子又不能反駁媽媽,這種共生狀態,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束縛。對于男性來說,更是一種桎梏,因為這樣一來,男性的雄性力量就完全展現不出來了。甚至有的出現 “厭女癥”。
作者在書里告訴讀者,如果你已經遇到的是個媽寶男,你該怎么做。最后也提醒女人們,如果你的丈夫已經這樣了,請千萬別再把兒子也培養成一個“媽寶男”,也別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和自己黏在一起的人。
第五篇|不肯放手的父母
在中國,婆媳好像就是天敵。婆媳關系的矛盾,是一種普遍現象。
生活中常聽到有人調侃:你媽和我同時掉進河里,你先救誰?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根本就不存在。因為關系是家庭的第一順位,想讓一個家庭安定,想讓一代比一代好,丈夫就應該把妻子列在自己家里的第一位。
我個人認為也應該各自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兩代人同住在一個屋檐下。如果沒辦法非得住在一個屋檐下,那么婆婆也不要干涉太多,更不要勤快到去收拾兩個人的臥室。共生與邊界要劃清。
媳婦也不要一邊享受著婆婆為你們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一邊嫌婆婆侵犯了你們的隱私和空間。
媳婦對婆婆不要有太多太高的期待,把婆婆當成長輩,尊敬她。如果真心想和婆婆搞好關系,也可以沒事的時候陪她逛逛街,吃吃飯喝喝茶,組織老太太們出去旅游,投其所好,就可以拉近與婆婆的距離。
在看完“如何理順婆媳關系”一文后,我腦海中突然就閃出當年和公婆在一起時的一個場景,老公和公公婆婆關著臥室門,三個人在里面聊天、打牌,很久很久。當時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感覺自己和孩子像是多余的,是外人,是被孤立的,他們說著不愿意讓我聽到的話,他們玩著不愿意讓我參加的游戲。當然,也許老公的本意并不是這樣,可能生完孩子的我也比較抑郁,但當時給我造成了這樣的感受。
文中提到了婆媳戰爭里最隱秘的因素,難以啟齒的問題,還有丈夫應該怎么做,“消失的公公”等等諸多問題逐一分析,很值得一讀。
第六篇|成為你自己
人真正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被認可”,終極目標是成為你自己。
作者講的第一個問題是:面對父母催婚,如何有效地溝通?
首先肯定父母對你的愛,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和角度,承認他們的想法,其次再說自己的想法,有耐心一遍一遍地溝通。作者說他和母親一有空就談,關于不想結婚這個問題,整整談了一個星期,直到母親認同,所以大家不防試試,你沒有能力談一個星期,至少在心里打個底稿,談一二天總是可以的,而且整個談話過程中一定要“態度好、語氣好”,時刻提醒自己都是為了愛,父母愛我,我也愛父母,但我更愛我自己,我更在乎我自己的感受。
我有一個好朋友就一直處于這種狀態,父母總是說:“你一個人在外多可憐,都沒有個人照顧你,你要是結婚了,我們就不擔心了?!边@樣的語言讓她很有內疚感,感覺父母因為擔心自己而過的不舒暢。可是她真的不想結婚。
還有現在很火熱的二胎問題,身邊的朋友同事,當問為什么要堅持生二胎,回答往往都是以下幾種:“我公公婆婆說趁我還年輕,再生一個,她們幫我帶,我又沒負擔?!薄耙粋€娃太孤單了,得有個伴?!薄拔彝蕹商烊轮尳o他(她)生個弟弟妹妹,”“我老公說……”等等,很少有人說“我很愛孩子,我自己想要。”
當你不能按照你想的去生活,總有一天你得按你生活的去想。
中國人做自己很難,這是傳統的一種教化。小的時候我們得聽話得孝順父母,得讓父母高興。長大了之后我們得讓領導高興,不只會工作,還得會拍馬屁。結婚之后,彼此抱怨,湊合過日子,兩個人為了維系這種婚姻走下去,也會帶著假面具繼續走下去。因為做真實的自己,你就會卸下面具,甚至攻擊對方,會很危險。有了孩子,我們得是全能父母,甚至看孩子眼色過日子,又開始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所以我們永遠活在別人的目光里。
好的愛情,好的婚姻,都是讓你成為你自己。最好的愛,不假外求。
從我們開始,我們要做自己,我們要做那個我們想要的父母,不要再變成父母那樣的父母。
成為自己、做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更好的自己,才會自我成長,才會更快樂。
愿我們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主動發起愛的欲求,也可以承受被拒絕導致的挫敗,由此形成一份堅韌的生命力。
愿我們想單身的時候可以單身,想結婚的時候可以結婚。
愿我們的婆媳關系處得像朋友,愿我們的夫妻關系處成真正的情人。
愿我們有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做最真實、最自由的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
這本書指出了很多中國家庭的問題,但它的主旨并不是揭露和指責,而是幫助人們更加清晰的看到問題的根源,并通過自我意識的恢復建立起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和諧美好的家庭關系,就如封皮上所寫的是為了“把愛活出來”,幫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是文文心兒,喜歡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
喜歡記錄生活、記錄故事;喜歡分享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努力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其它專題鏈接:
感謝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歡就幫我點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