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yōu)越感。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有建設價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確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給他們帶來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災難。
1.有益的標準。
教育著要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意識,要加強孩子對社會價值的認同感。否則,孩子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會偏離社會價值觀,最終演化為問題兒童。
當孩子偏離了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他們就無法從消極的經驗中獲得積極的教訓。
生活中一旦出現(xiàn)問題,他們就會慌亂恐懼,而不是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會把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歸咎于自己選錯了路。
感悟:一個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兒童。一旦他買玩具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去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反而埋怨別人,不重視他,不關心他,把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自己生氣得理直氣壯。就是我們所說的“常有理”,或者一堆的歪理正說。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這樣就會一錯再錯。
2.獲得特權的小手段。
一個缺乏自信的孩子,因為害怕失敗。他就不去做,以自己的懶惰來逃避困難。
相比于愚笨,孩子還是更喜歡懶惰的評價,這對于沒有自信的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安慰。
孩子懶惰,家長和老師就多去關注督促他,孩子哭鬧,家長就會遷就他。懶惰和哭鬧就成了孩子獲得特權的小手段。
家長需要鼓勵孩子,教育他學會獨立,通過教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幫助他樹立自信心。
星期天,我讓兒子去買面條、買饅頭。
第一次,兒子很難為情:“我是個小孩啊,小孩不能出小區(qū)大門!”
“沒事。你走在小區(qū)內,我站在陽臺上看著你。你出小區(qū)大門,在北面臥室的飄窗看著你。”我鼓勵他說。
“那好吧。”他勉強同意。
他下樓,出了樓道口。他就仰頭看向陽臺,我給他揮手示意,對他伸大拇指。
他繼續(xù)往前走,還不時地回頭看我。
他出了小區(qū)門,我走到北邊臥室,趴在飄窗上看他小小的身影進入饃店,看他從饃店走出來。
然后,我要走向陽臺。看他拎著饃袋,一蹦一跳地回來。
他仰起小臉看向我,看到了我伸出的大拇指。
坐電梯,敲門,回屋,一臉自豪。
第二次,他出去買饃,爽快利索,還要騎著小自行車去呢。
我擔心小區(qū)進進出出的車輛,我擔心他騎車掌握不穩(wěn)方向。
我越反對,他越要堅持。
我只好同意,又開始前陽臺后飄窗地觀察他。
他車把上掛著饃袋,歪歪扭扭地騎回來,樓下兩個哄小孩的說:“這娃兒,這么小就會買饃了。”
我在樓上聽到后,也為兒子感到自豪。
兒子回屋后,我說:“你聽到別人夸獎你了嗎?”
他說:“哪兒夸獎了呀!”
這小家伙,還有點不好意思呢。
這兩次以后,兒子出去買東西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孩子通過勞動,增強了他和別人交流的信心,也知道通過努力,就能辦好事情。
這種信念需要不斷地強化,為培養(yǎng)他勇敢、堅韌、自信的品質搭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