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ng & Book
No.17
丁酉臘月廿七
櫻桃挑食 人生最愛兩件事
讀閒書,吃美食
讀書成癡,也只為了吃
跟哥哥魯迅一樣愛吃甜食的周作人說:
北方的點心是常食性質的,南方的則是閑食;北方多官禮茶食,南方俱嘉湖細點。
深以為然。
作為北方妞,小時候幾乎只吃三餐,偶爾吃的點心也是以飽為度,蜂蜜麻糖、牛舌餅、花生酥……從來不見能閑閑地吃兩口,吃完還不耽誤晚飯的細巧點心。
第一次知道云片糕,是小學時看《儒林外史》。
暈船的嚴貢生——
將鑰匙開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來,約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剝著,吃了幾片,……剩下幾片云片糕,……那掌舵駕長害饞癆,左手扶著舵,右手拈來,一片片的送在嘴里了。
后來,嚴貢生非說被偷吃的云片糕是藥,有人參、黃蓮之類的貴價藥材,硬是賴掉了整船員工的小費
船老大不認賬:
“云片糕,無過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面做成的了,有甚么東西?”
用細粉加脂油、洋糖、果料做的云片糕,吃的時候又必須一頁頁那樣撕開來,細致地嚼,想來定是吃不飽的,可以將滿足感無限延長。
也只有舊時富庶的魚米之鄉才能琢磨出來這樣的磨牙閑點。
可惜云片糕是標準的嘉湖細點,北方遍尋不著。
曾經在姥姥的點心匣子里找到過一個手掌大小的白紙包,淡彩字,簡單的印刷【云片糕】。
打開看時,是一方白色的糕點,厚厚的切片;嚼之,呸!干硬呴甜,粉滯粗糙,半點香味也無。
倒是像張愛玲說的:
小時候常常夢見吃云片糕,吃著吃著,薄薄的糕卻變成了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悵惘。
后來,來到南方,總以為能吃到云片糕了吧,結果市面上食品商店里能買到的那些大路貨無一不是荒腔走板,哪里是我朝思暮想的云片糕。
不氣餒,轉戰電商,在某寶買了不下十種云片糕,來自全國的各個產地:
蜀地謂之桃片。瀘州敘永兩河桃片糕是糯米粉加了芝麻、核桃仁蒸制的,豬油厚重糕黏糊嘴。合川桃片則過甜;
廣西云片糕加欖仁桂皮油,口味不似小說里寫的那般清淡;
江浙滬一帶云片糕系出同門,云片糕倒符合了如書頁一樣可以一片片撕來吃,只是有的太干,有的太甜。安徽華美食品工廠店的出品不錯。
直到我吃到來自湖北深山里的一份手工云片糕——
粉糯有彈性,滋味清甜,透著天然的米香和幽幽的薄荷涼氣,滿足了我對云片糕的一切幻想。
制作這份云片糕的老手藝人阮榮枇是湖北通山縣大畈鄉人士。
現已年屆古稀的他擁有自祖父處便流傳的古法手工制餅手藝,最擅長是麻餅與云片糕。
他用心守護著的一爿【復豊糕餅坊】自1926年創立已經傳承三代。
猶豫再三,撥通了包裝盒上的電話,冒冒失失地詢問云片糕的配方和工藝。
老先生倒是不嫌我莽撞,在電話里開始了遠程教學,可我卻傻眼——老人湖北口音濃重普通話半句也聽不懂!
只好改為筆談,阮老師文筆亦出色,沒有絲毫保留地傾囊相授,配方比例技巧都講得非常細致透徹。還不厭其煩地跟我探討失敗的原因。
一連試了三天,不停調整技法才成功。原來小小一方云片糕有這許多講究——
第一步:精米
選用最優質的糯米,需先捻去米皮,只留下米芯。其實就是去除部分淀粉,保留蛋白質。日本人釀制清酒也有這道工序,叫作精米步合。
第二步:炒米
將糯米與炒砂混合小火慢焙,火不能大,米不能黃。新炒的糯米不可立時使用,需要在陰涼的谷倉陳化半年,吸收水份去其燥性,用的時候再打粉過篩。
也可以選擇市售的熟糯米粉,老師推薦泰國的三羊、玉馬牌。我自己選用了網上一戶農家的炒糯米粉,更香。
第三步:制糖
做糕的糖不是普通的白砂糖,也需要特別加工。
100斤糖,30斤水,水開下糖,加熱溶化至120攝氏度即起鍋冷卻擦散成粉。如果沒有這個耐心,也可以直接買市售的綿白糖代替,我用的是玉棠牌。
第四步:陳糖
做好的糖提前一夜加水和植物油或豬油進行陳化。
陳制好的糖漿質地非常迷人。
第五步:混合過篩
接下來將糖漿與陳米粉混合,揉搓過篩。
立刻填到模具里用有分量的工具壓實。
如果你也用大模具,記得蒸之前先用改刀成長條。
第六步:燉糕
燒水,將模具坐在水中,隔水燉5-7分鐘。
這個水溫也是有講究的,周圍氣溫高的時候水溫要高,周圍氣溫低的時候水溫要低。目的是利用熱傳導將糕粉里的糖分融化,使糕體融合凝結。
第七步:靜置
燉好的糕脫模,好的糕坯未冷卻拿在手上有彈性,自然彎曲不斷。糕坯在干燥密閉的空間靜置一晚。
第八步:切糕
第二天用有重量的快刀切片,手起刀落,不要有半點猶豫。每片糕的厚度在1.1-1.2毫米。阮老師每條糕都能不多不少切110片。
阮老師還教我,古方糕點最重要的一點是應季而制。
比如云片糕只能秋后做,夏天天氣太熱,糕體壓不緊,發泡,切不成片。
另外自己在家做在選用模具的時候盡量選小一點的,10厘米見方差不多了。
在【美食臺】拍攝的時候,我托大選用了大號飯盒做模具,又沒改刀,結果糕體太散,前兩次都切沒成功。急得編輯瓜瓜都出汗了,真心過意不去。為了早點完成拍攝任務,還發動整個劇組都小伙伴幫忙一起過篩糕粉,場景感人。
筆芯??
但是因為手作糕點產量不高,老先生又堅持應季制作,買得到買不到,就要看你的造化了。
瓜瓜見我把阮老師的聯系方式發出來,關心:難道你不怕別人知道學藝的地方,他們也找去嗎?
答:現在肯踏實學做古方手工糕點的人并不多,即使有聯系方式,也沒幾個人肯花時間認真學藝。假如有心人愿意虛心求教,將古方傳承下來,也是好事一樁。
阮老師說:
參考書目:
《傳統名點云片糕,在家也能輕松做》騰訊視頻 美食臺 2017-10-17
《南北的點心》周作人著
《儒林外史》清 吳敬梓
《深山老藝人110刀 切出你意想不到的味道!》圖說陽新 2017-12-16
《攝影/農村“那些事”——探訪湖北通山古法手工麻餅》圖說陽新 2017-10-03
《大人物 | 復豐麻餅阮榮枇:一生只為守護一門技藝》暢游通山 2018-08-02
《湖北通山小縣城竟然窩藏了這幾百年的傳奇美食,中式糕點的巔峰》騰訊視頻 美食特工局 2017-06-15
【無論你是誰,我總是感謝陌生人的慈悲】
轉發分享感恩
轉載請注明出處,合作請后臺聯系
微信:yingtaoti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