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墨的起源
“墨”在《說文》中解釋為:墨者黑也。廣義上凡是黑色顏料就可以稱墨,又可以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
人類早期使用天然墨,來源于燃燒后的有機炭,或者動植物(如墨魚汁、氧化的漆樹脂),以及有色礦物。
《水經注》中說:“石墨可書,又燃之難盡,亦謂之石炭。”古代所稱“石墨”就是煤,也可用作原始的墨。
考古發現最早的“墨”見于臨潼姜寨遺址,第84號墓中7號骨架的足下,放置有帶蓋石硯、石磨棒、水杯各一件和數塊黑色顏料,似是一套個人專屬的美工用具,黑色顏料經鑒定是氧化錳。
7號骨架生前可能是一位美術工作者,年代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二、先秦時期(夏、商、周)的墨
商代甲骨上有墨書的痕跡,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中說:“……在甲骨上用筆書寫成硃書或墨書。”墨書痕跡經鑒定是碳素單質(現代墨的原料)。證明在商代,墨已經被巫師用于書寫文字。
明代羅頎[qí]在《物原》中說:“刑夷制墨,史籀[zhòu]始墨書于帛。……邢夷作松煙墨,奚廷圭作油煙墨。” 明代黃一正《事物紺[gàn]珠》中說:“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邢夷是周宣王時期人,被尊為“墨祖”。
人工制墨約是從西周開始。典籍上說邢夷制松煙墨,就是燒松木形成煙炱[tái],從而制墨,“燒煙制墨法”為后世沿用,是中國制墨最基本的方法。
先秦時使用的墨,不論是天然墨還是人工墨,尚不能制成墨錠,一般是粉末狀或者小丸,用石硯研磨成粉后和水使用,所以《莊子?田子方》說眾史“舔筆和墨”。
要制成墨錠,需要成熟的和膠技術,工藝繁難,當時尚不能。
先秦時期,雖然有大量的墨書竹木書簡出土,但墨的實物很難保存,發現很少。
湖北江陵九店M56號墓(戰國晚期墓葬)出土的隨葬品包含有竹簡一卷,內裹鐵刀和漆墨盒,盒內盛墨,其中部分墨已粉化,比較完整的一塊墨為板狀,長2.1寬1.3厚0.9厘米。
近年對九店的戰國墨進行了科學檢測,發現墨是松煙墨,而且添加了樟腦和雪松油,但沒有檢測到膠。
湖北孝感市云夢縣睡虎地4號秦墓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兩封書信。
同時出土了石硯和人工墨塊,墨為圓柱狀,色純黑,圓徑2.1,殘高1.2厘米。
江陵九店戰國墓出土的墨,與睡虎地4號墓出土的墨塊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墨實物,均為戰國晚期,是研究我國早期制墨原料和工藝的重要實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