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小灰,你會常常想起小時候的些事嗎?”
“當然啊,甚至不用刻意地想起,那時發生的事有時自然而然便會出現在眼前了。雖然小時候的哭現在想來都成了笑,小時候的笑現在想來卻有些難過?!?/p>
“小灰,真懷念那時無憂無慮的生活,現在只要能讓我回到小時候,哪怕是被老師罰抄一百遍作業都可以?!?/p>
“呵呵,可小時候的你大概不會這么想吧!”
“也是。小時候的我絕對是個大笨蛋,因為那時她天天都想著要變成現在的我。”
“所以說小白,你有沒有想過,大人們所說的童年的美好,小孩子們其實未必同意呢?在小孩子的意識里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童年不童年的,他們只有想要長大的愿望。童年也許只是一個大人強加于小孩子的概念罷了。”
“對啊,小灰,你說為什么小孩子都拼命地想要長大而大人卻又盼望著回到童年?”
“大概是因為我們都只信任對岸的風景吧!”
小林說,我們永遠在出發與歸途之間輾轉流浪,在家想著遠方,在路上想著家鄉。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何時待在家鄉,何時去往遠方;
不幸的是,我們沒辦法在小的時候選擇迅速長大,也沒辦法在長大了之后選擇回到小時候。
懷念的總是回不去的時光,當時總是會和身邊的人吐槽那些不完美,結尾還不忘加上一句“要是……就好了”。一旦等到真正失去了,卻又開始念叨起那些有趣的人、溫暖的小細節,就連一些當時深覺面目可憎之人,也漸漸被記憶美化了。
人越長大就越會覺得,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只可惜,大多時候,得不到的才是好的,得到了就會覺得對自己來說,它不是你本以為得那么重要。
叔本華說過,人生不過是在幸福與痛苦之間做擺錘運動,絕大多數時候是無聊。
經常會有人問,最近怎么樣?
問這個問題的往往又不是關系親密的朋友。幸福吧,不好說,人家不見得真為你開心;痛苦吧,不能說,關系親密程度不夠啊!
還一定要說的話,只好三個字:就那樣,或者還好吧。
話是這么說了,可幸福的時刻不會抱怨,真正的痛苦往往也說不出來,真正容易抱怨的時刻,往往還是那些處于中間的不好不壞的無聊時光。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緒難以自控。
李松蔚在回答知友問題的時候大致說過這么幾句話,《紅樓夢》其實就在講這么一個歷劫的故事。你看故事的結局一開始已經注定了,一切癡纏都無意義,和尚道士一直笑人執迷不悟。但是執迷不悟就是執迷不悟,不走一遭,怎么會真的通透。
直到上班才開始慢慢懷念上學的時光,直到長大才開始一點一點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小的時候只有長大的愿望,以為長大了一切都會好起來,長大了才知道一切會變得更糟。上學的時候總覺得沒錢沒自由,上班才發現不僅沒錢沒自由,連時間也沒了。
但是,不經歷你永遠不相信,不經歷那些事,說教就一直覺得逆耳。
小的時候,大人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我們不肯聽,等到撞得頭破血流才不得不承認他們說的是對的;我們再轉過身來苦口婆心地教育下一代,他們就像當年的我們一樣,意氣風發,不撞南墻不回頭。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人就是這么奇怪,往往再多的訓告、再好的事例也不一定會讓你學會什么,時間和經歷才能教你成長。
有些事,不經歷就永遠不會懂;有些疼,不被傷到就永遠無法體會。所謂的感同身受,大概也只能有了類似的經歷,才會真的感同身受。
阿貍在微博上很煽情的說,終于遇見安徒生的故鄉歐登賽,我很想把童話帶回來給你,但他們說,童話本來就住在我們的心里。
那些我們不能實現的愿望,不能再回去的時光,放進夢里,就變成了屬于自己的童話。
原創文章,轉載請簡信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