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了,天色漸差,天氣不如前些日子了。我又漫步在返校途中,趕去山里為我的學生上晚課。下山路時,遠遠看見山腳下有一老嫗正彎腰弓背地鋤地,顯得有些吃力,鋤頭一倫一落,節奏感不強。
老嫗力雖衰,卻只能也必須自食其力。從生命的角度看,我該贊美她,但是從人的角度,我確實不想再違心地贊美她那被生活壓彎而又再也不能重新挺拔的老腰。
剛才在插花坪山頂還看到一位五十開外的耕夫,因為力盡知熱,披著衣,拄著鋤把,下巴搭在鋤把端,和一位老農搭話:老唐,你都七十多了,還種什么莊稼啊?老人說,不種莊稼吃啥子?
是啊!他們倆都說得對!年輕的關心年老的,年老的更是說出了生活的道理,人活著,得勞動養生。
這也印證了一個現實:中國農村的養老問題還的確是個問題,農民操勞了一生,除了養活自己,其實也為社會生活做了不少貢獻,但之前這還沒有被明確地擺在全國人大的議席上去。難怪在今年黨的十八會上,陜西農民工代表呂先生看到關于農民的問題議案時,會淚流滿面!
接近老嫗的田地,見她頭發鬢白,褐色粗布上衣,挽著褲腿,挖窩種油菜秧。路邊放著百來株種苗,旁邊還有一小撮用毛藍圍腰裹著的肥料。
“老人家,你一個人干活呀?”“嗯。”聽到我的問話,她有些愕然,古銅色的臉顯得瘦削。“你到哪里去?”“二洞橋!”“哦。那不遠了。”“是的,大約二十分鐘就到了。”“你的油菜種山腳下,不怕被水淹嗎?而且這里光照不好……”“沒法呀!山上又會旱死,人老了,挑不動了……”
“哦!……”
“我走了,要趕時間。”老人沒有說什么,或許她沒有聽到,繼續埋頭苦干。
眼前這位老嫗,不知道她有沒有子女,子女是否孝順,不知道她是否是孤寡老人,是否有社會相關部門的關照,老有所依?她獨自一人今天在這山腳下,竹林陰蔽的田邊除草,播種的是快樂,還是生的希望?
我不是慈善家,愛莫能助,我也不是政府大員,說了話也不起作用,我只是一個過客,沒有多問。邁著沉重的步子繼續前行。心頭唯獨想到白居易寫的“今我何公德,曾不事農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