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了《阿凡達》,對電影中出現過好幾次的一句臺詞“I see you”印象很深。其中一幕,杰克?薩利阿凡達和涅提妮深情凝望,互說了一句I see you。
我就很好奇,他們為什么說的不是I love you或者類似表達感情的話,而是I see you.雖然電影中這一幕之前有鋪墊,講到I see you是納威人用語,表達的是“不僅用眼睛看見你,而且是用心靈感應你。我接納你,我理解你”。
但我一直不是很理解,直到后來又看了些書,才慢慢明白“看見”的真正含義。
電影I see you中的看見,不僅表達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看見”這個詞時的含義——即看見物理上存在的人和物;而且表達的是一種更深的看見——看見你的內心、看見你的感受;前者是“淺看見”,后者是“深看見”。
這種“深看見”,必須是心對心,感受對感受,是心靈的呼應,而不是大腦對心。
而我們生活的大多時候,往往處于一種“淺看見”。暫不說那些我們不太喜歡的人和物,對于我們喜愛的人和物,我們尚且也很難做到“深看見”。
一次在外面吃飯,點了一盤拔絲紅薯。男友夾了一大塊吃,我就在他旁邊說:“這么甜,你怎么能吃得下去……不要吃這個啦,吃糖不好,大晚上的你吃了也消化不了……”。在他吃的時候,我就在不停地這樣說,直到他吃到一半放下。
男友就坐在我身邊,我的眼睛能看見他,但我卻看不見他內心對甜食的渴望與需求。我只是抱著自己大腦中對甜食的固有想法,來阻止他,而沒有真正看見他,沒有理解他對甜食的喜愛,也沒有接納他對甜食的需求。這是典型的用大腦對心,想法對感受,而不是心對心,感受對感受。
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己愛孩子,給予孩子一切,為孩子安排、選擇一切,命令或責怪孩子如何如何;然而做父母的從來不曾真正看見孩子這個人,孩子在他們眼里和一個玩具無異,他們看不見孩子的感受,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欲望,沒有去試圖理解孩子,更沒有接納孩子,只是用自己大腦中的想法去愛孩子,而沒有用心去愛。
深看見——源于發自內心的愛,因這愛,感其所感,想起所想。
哲學中也有一種說法:看見即存在。我的存在因你的看見,我的存在感的高低取決于被你看見的頻率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