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開始買基金股票,好像掃雷打開了大片區域一樣打開了大片的思維,簡直爽極了。“原來是這樣哦”,“居然是這樣呢”!那些遙遠的名字變得具體,那些跟我毫無相關的事竟然與我息息相關了。比如臉書跌了多少,比如蘋果公布年報了,比如華為賣的怎么樣,比如平安的戰略又升級了,比如少買一件jnby省下的錢買一股jnby的股票多好,比如拼多多上市了。
從前試著讀過幾次《烏合之眾》,說實在的,有點晦澀難懂。現在再回想起來那本書,真是字字珠璣,精密地敲打在人類最細密的劣根性的每一個點上。
從郁金香熱到南海騙局再到密西西比騙局,從大蕭條到電子熱,從概念破滅到漂亮50點徹底崩盤,從生物技術股幻滅到日本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再到離我們不再遙遠的互聯網泡沫,區塊鏈,茅臺五糧液,地產泡沫,這些高估到傻子都能看出來“太貴了”的東西,在大眾瘋狂的時代你如果說出來,那你一定會被當成是“真傻子”。沒有人會聽你的話擾了自己的美夢。連牛頓都搭上了半輩子的收入,他在賠光了身家后無奈地說到,我能預測到天體的運轉,卻看不透人心吶!
歷史每次都重演,連劇情都一樣。明明知道這東西太貴了,根本不值得那么多錢,傾家蕩產也要買,因為你幻想著比你更傻的人來接這個盤,你好全身而退,帶著滿盆滿缽的錢。這就是人性的貪婪。誰還記得東北的君子蘭熱?比特幣沒有高級多少,真的,跟那會兒炒君子蘭一樣樣的道理。
在聽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的時候,我們要盡量保持清醒。作為沒有任何金融知識基礎的一顆韭菜籽,從來沒有想過要殺進投機這個區域,我只老老實實的定投便宜的、低估的指數基金,并且打算這樣堅持很多年。就像李誕發出的靈魂拷問,你有什么?你有可以收起的小桌板,你有可以打開的遮光板,你有可以調節的座椅靠背,卻想操控飛機起落?我連市盈率都沒看明白,連倉位都沒搞清楚,我沒本事投機。但我堅信只要買的夠便宜,夠耐心,就等于坐享其成。著什么急?反正我有大把的時間。“耐心”和“自律”是最難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逆人性”。
舉個例子吧,年初開始入市,買了幾萬的指數基金組合,遭遇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群里的人炸了,連主理人都賣出了一半組合,去買了昂貴的黃金。人的本能是厭惡損失,什么意思,你認為是你的錢,損失一點都會讓你失去理智;但是你掙錢,掙多少你都不會覺得多。這就是“厭損心理”。那幾天我四處打聽貿易戰的走向,給主理人留言,看各種書,坐立不安。最后硬著頭皮卸載了軟件,干脆不看、不問、不聽。在失去25%以上的價值的過程中依然在自動定投,過了幾個月基金開始回漲。雖說直到今天還在浮虧,但是這次經歷讓我真切地體會到越多的人在一起就越不理性這個《烏合之眾》提到的重要觀點。當然我不做止損的操作是因為我堅信買的夠便宜。目前我涉及的也只有美股a股的場外指數基金,純屬小白,在找到更合理的配置之前我打算一只小白下去。
如果舉世失控,唯你能保持清醒......大地及其上之一切皆為你所有......——Rudyard kipling, 《如果》(If)
這幾天人們又嚷嚷牛市要來了。我又一次卸載了所有軟件。依然堅持機械定投,卸載了是防止自己做出任何操作。本金到了7位數再說止損止盈,我認為才是合理的。如果你買了幾萬十幾萬的,就千萬不要學人家止盈止損,簡直是給人白送錢去了。另外我在看《漫步華爾街》,認為雪球的“飛泥”分享的50/50原則有點眉目。大意是所有近年用不到的錢,一半用來買股票基金,一半用來買貨幣基金。并在適合的時候調整到50/50的狀態,長期保持這個比例。我覺得可行,我也能理解他的意思,所以打算試一試。
另外極簡投資組合我也買了些。美股、a股大小盤指數各一只,外加一只債基。這個簡單的組合我也能看懂,所以覺得不錯。買這種東西別想著一夜暴富。買基金股票的原則是,晚上能睡個好覺。投資理財是為了讓生活更好,如果我們買了基金股票卻熬壞了身體,那不是本末倒置?
最后推薦《漫步華爾街》,小白必讀,荒誕又真實的案例。 ? 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