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香片
寫下這個題目之后,我也笑了——“狗澆尿”這個詞實在不雅,特別是作為一種美食的名字。可這的確是一種非常美味的小吃,從色澤、味道直到口感,以致于一提到我最掛念的青海美食,“狗澆尿”總是最先蹦到我腦海里。
“狗澆尿”,是青海當地一種常見的面食,就是用菜籽油煎的薄油餅,餅中混有一種名叫“香豆”的植物香料。因在烙餅過程中,需要用尖嘴油壺不斷沿鍋邊澆上清油,如同狗在墻根撒尿一樣,故名“狗澆尿”。
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一個不登大雅之堂的名字為什么能得以認可并流傳,反正我小時在青海生活的時候,“狗澆尿”作為一種極其大眾的面食,被人們整天掛在嘴上似乎也沒覺得什么不妥,倒是外地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一定會被嚇一跳。我仔細想了想,如果不叫“狗澆尿”,換個名字,油酥餅?香豆餅?倒也對,不過好像少了點什么,不足以突出這個小吃的獨特,于是就有了“狗澆尿”這樣一個看似不雅,卻是生動有趣的名字——民間語言就是這么鮮活生猛。
據說2010年“狗澆尿”作為青海風味小吃參加世博會,官方覺得這個名字實在不雅,便改為“青海甘藍餅”——官方總是擅長將有趣變無趣。試想一下這個畫面:“老板,來份‘狗澆尿’!”(何等鏗鏘)變成了斯斯艾艾的:“老板,來份‘青海甘藍餅’”——什么鬼?
好吧,“狗澆尿”名字雖不講究,可真是好吃啊。和上一篇寫的釀皮不同,釀皮現在可以從網上買到真空包裝的,“狗澆尿”就只能現吃現做了。青海地道的“狗澆尿”原料中有兩種本地特有的材料,一種是清油,也就是菜籽油,一種是香豆粉,是當地產的一種植物香料,不知道學名是什么,是一種細長的草,桿和葉子曬干后磨成粉,專門用于做饅頭、餅之類的面食,有特殊的香氣,那種香很難形容,不同于你熟悉的任何一種花香或香料的味道,它的香濃烈,卻沒有侵略性,香而不膩,帶著草本植物的粗礪勁兒。
至于“狗澆尿”的做法跟烙油餅的流程一致:烙餅的面一般為燙面,面和得稍軟,搟成薄餅后抹一層油,撒上香豆粉、花椒粉、鹽,一點點卷成卷,再切成一個個小面劑子,每個小面劑子再搟開,抹一層油,再撒點香豆粉,卷成卷,壓扁,搟成薄餅,這樣就可以起層。在平底鍋里倒上一點油,放入餅坯,邊烙邊在面餅上淋上油,直到烙到兩面金黃,就可以出鍋了。成品“狗澆尿”色澤油潤金黃,高原特有的菜籽油和香豆粉混和散發出濃郁特別的香氣,吃起來更是香酥可口,讓人欲罷不能。
在青海,“狗澆尿”是隨處可見的小吃,本地人做的太好吃了,買現成的很方便,所以我們自己家中反而不常做。離開時間久了,有時候就特別饞青海小吃,正好家中還有朋友送的一小瓶香豆,蒸過兩次花卷,還剩一點就一直想留著做“狗澆尿”,周末終于嘗試著自己做了一下。山東這邊不吃菜籽油,只好用花生油調面,煎餅時用的橄欖油,色澤比花生油要好看,但還是趕不上菜籽油鮮亮,口感還是很不錯的,女兒連說好吃,一氣吃光直吃到撐。
想起那年夏天回青海,趕上門源的油菜花開得正盛,我們一家去賞花,中午在祁連山下一個被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海包圍的回族村莊里吃農家飯,農家后院就有一片香豆田,我揪了一截在手中研碎,小草葉變成一小撮香豆粉,味道馥郁撲鼻,農家飯里果不例外就有一道“狗澆尿”。
一片黃澄澄的小薄餅,揉進了高原油菜花榨出的油和香豆草磨成的粉,一定也揉進了高原陽光、泥土、風霜和雨露的氣息,它的味道頑固地駐扎在遠離家鄉游子的味蕾和心頭,“味至濃時即家鄉”,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