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976字,閱讀約需2分鐘。
一個搖搖晃晃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了,張開小手喊著要媽媽來抱,媽媽說:“爬起來,你能行!”
這是被教育者普遍推崇的“挫折教育”的典型畫面,也成為眾多家長津津樂道的教育心得。
對此,《聽,誰的創傷在說話》的作者張久祥先生在書中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在適度的范圍內不滿足孩子是‘剛剛好的挫折’,而讓一個孩童承受過于大強度的刺激和過長時間的等待,引起的就是‘創傷’,這個創傷不但不能促成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自我照顧能力,反而會阻礙其走向真正的成熟。”
看來,對于摔倒的幼兒抱還是不抱,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想起另一樁有不同看法的尋常事來。孩子上學后發現忘記拿書本了,打電話讓父母來送,家長送還是不送?
有人說,不能送,不慣毛病,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己要為自己的粗心買單;有人說,得送啊,要不孩子就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這一天的心情就不好了;有人說,我只送一次,是想告訴孩子,父母是你堅強的后盾,但不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僅限這一次,要認真總結反思此次的教訓,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后就要自行負責了。
怎樣做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做一個明白人,要明確日常做法背后的目的、意義和影響。有了“知”,才能更好地指導“行”,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書中還舉了一個例子。小學三年級男生一直很優秀,父母都是名校畢業,自然希望兒子能上名校。他們認為,小學考不了滿分,到中學就差得拾不起來了。于是給孩子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表,不許睡懶覺,早上起床鍛煉半小時,吃早飯,步行上學。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再讀書、學外語、做家務等,最后準時熄燈睡覺。父母每天給孩子打分,簽寫評語。
后來,孩子膽子越來越小,變得不敢和老師說話,特別害怕考試,常常央求媽媽不要去上學。
張久祥先生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避風港,應是溫暖自由的空間,而不是嚴格的軍訓場。孩子的弦繃得太緊會斷的。“讓他做個輕松的孩子吧,他不是超人。”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作廢了作息時間表,向兒子承認家長教育的不足。兒子自由度大了,開始恢復了笑容,學習很快回到了從前的水平。
做個家長真是不容易啊。管嚴了不是,管松了不是,并且沒有可操作性的標準答案,專家們經常神仙打架,各有各的說法,讓人暈頭轉向。
不著急。大道至簡。家長時刻不要忘記,我們曾經也是一個孩子,讓眼前的孩子成為孩子。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