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我們隱約可以看出,趙氏滅族,可以說是晉國國內的大環境,和趙氏宗族的小環境所共同決定的。所謂的大環境又包括兩個維度,一方面是晉景公擴張君權,壓制卿權的歷史趨向,另一方面則是卿族互相傾軋的緊張態勢。
前面說到,靈公、成公時期君權受到壓制,使得卿權開始急劇地膨脹,膨脹的卿族權力難以調和,導致了晉國在邲之戰中的失敗。然而邲之戰的失敗,對于當時的國君晉景公來說卻不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借六卿分擔戰敗之責的機會,加緊擴張君權,邲之戰后第二年就討滅了擾亂軍政的先氏。
景公的君權擴張究竟程度有多大我們無法確知,但史料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似乎可以給我們一個參照。景公七年,晉國平滅赤狄諸部,恰逢王室內亂,景公派士會平王室之亂。周定王為酬謝士會,派大夫原襄公主持典禮,在典禮中有人把切成塊的帶著骨頭的肉放在專門的器皿中。士會不解其意,就偷偷地問說,你把帶骨頭的生肉放在這兒是什么意思?
周定王聽到了之后幾親自給士會講解,說:“天子設享禮招待公侯的時候有‘體薦’,就是要把牲口切成兩半放置在典禮上;在設宴禮招待卿的時候有‘折俎’,則是把牲口肢解掉,也放置在俎上陳列于典禮中。這些作為王室禮節的‘體薦’和‘折俎’都只是作為典禮之用,而不是要食用的。”士會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王室有這么多的禮節,于是他回國以后就照著這些典禮規制,重新修整晉國的法度。
從這個細節來看,晉國雖為霸主,但多年來一直都只顧征伐,對于有周以來所崇尚的“禮”早就荒廢了。這些在王室看來習以為常的“禮”,作為一國執政的士會竟然絲毫不知,可見一直以來晉人對于君主的態度是有多么的不恭敬。士會從王室回國之后開始講求典禮,也可以視作是晉國君權在景公時期開始有所提升。
景公一直都有志于擴張君權,壓制卿權,然而權力的分配空間是極為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間中君權的擴張就意味著卿權的壓縮,當這種壓縮達到一個均衡時,就需要有人退出以騰出更多的擠壓空間。然而正處于膨脹之中的各大家族都緊握著手中的權益不放,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沒有人會心甘情愿地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權益出讓給他人,即便是那個人是君主也不行。
而從另一個方面看,卿族緊握權柄不放,更多的也是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人們對于權力的爭奪是沒有止境的,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中,讓步意味著授人以柄,最終換取的不是君主的諒解,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打壓,甚至會威脅到整個家族的生存。這也就意味著,君主在擴張君權的同時,沒有哪個家族會心甘情愿地從這場政治的漩渦中抽身而退,迎接他們的只能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斗爭。
晉國的卿族對此也是有著清醒的認知的,但是誰將會成為這場權力洗牌中的第一個犧牲品,似乎卻沒有人能夠看得清楚。按照晉國在鞍之戰后形成的新的內閣格局,六軍十二卿的位置被趙、荀、范、韓、郤、欒六大家族把持。其中趙氏以趙同、趙括、趙旃,荀氏以荀首、荀庚、荀騅各占據了三個席位;范氏以士燮、鞏朔,韓氏以韓厥、韓穿分別占據兩個席位;欒氏以欒書、郤氏以郤克分別擁有一個席位。
這六大家族在內閣中所占據的比例雖然不同,把持朝政的先后和程度也各有不同,但卻同樣都是晉景公擴權路上的絆腳石,理所當然地也就成了晉景公所要針對的首要目標。晉景公的目光在六大家族的身上來回掃視著,試圖在他們有所松懈的時候從中找到可趁之機。
這就像是一個可以決定生死的輪盤賭局,六大家族分列餐桌的四周,在圓桌的中央有一把可以自動鎖定目標的槍,在一個特定的高度上快速地旋轉著。只要有人耐不住性子抬起頭來,越過了這條水平線,那把槍就會迅速鎖定將其消滅。槍已上膛,箭在弦上,只等著有出頭鳥的出現。所有的世族在這種局勢之下,都刻意地壓低身段,眼睛掃視著其他人的情緒,以確保不讓自己成了這個賭盤上的第一個犧牲品。
曾經執掌晉政多年的范氏宗主士會,就曾多次表達過這種憂慮。郤克出使齊國受辱要求出兵伐齊時,當時的執政士會就預感到,如果不讓他出兵,就會使得他憂憤難以得到抒發,從而攪動國內的亂局,進而危及范氏(士氏)的生存。因此士會在郤克回國后不久,就主動告老讓位給郤克,好讓他發動對齊的戰爭以宣泄其不滿情緒。
士會之子士燮也對此了然于胸,鞍之戰后晉軍凱旋,士燮作為上軍佐,卻帥軍最后一個回國。士會于是就問他:“你不知道我一直在盼著你嗎?”士燮回答說:“出征有功,國人必然歡天喜地地迎接我們。如果我搶先回國,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注意,這是在代替統帥接受榮譽,我不敢居功。”士會于是就說:“你能這樣謙讓,我就放心了,有你在,我們范氏就能免于禍難了。”
不僅范氏小心翼翼,其他家族也同樣并不因戰勝而沾沾自喜,反而都顯得有些太過低調。身為三軍主將的郤克雖然性格暴躁,伐齊的戰爭也是他挑起的,但其謙和卻不亞于士燮。他在入朝時,晉景公說:“伐齊之戰取勝,這都是你的功勞啊!”郤克推辭說:“這是君主教導有方,諸位將帥指揮得當,下臣能有什么功勞呢?”
士燮進宮后,晉景公用同樣的話來表彰他,他同樣推辭道:“這是荀庚的治軍之功(荀庚為上軍將,士燮為其副手)和郤克的節制有方,下臣有什么功勞呢?”最后是下軍將欒書進宮,景公同樣勉勵,欒書也推辭說:“這是因為士燮指示得當,士兵服從命令,下臣欒書有什么功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