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依然在聽音樂,因為這是我一個人的享受;這次不推薦給大家聽了,因為這個享受似乎是包裹我的硬殼了。
十五年前,我與她結(jié)緣。她就像是一劑良藥,治愈了我身上的種種病痛。她讓我在煩躁時冷靜,讓我在頹廢時振奮,讓我在脆弱時感受力量,讓我在冥想中豁然開朗……是的,于我而言,她就是這么神奇,讓我在痛苦中忘我,在得意時認識自我,在失眠中入睡,在勞累中解困……更重要的是,讓我在寂寞的煎熬中去享受,一種關(guān)于孤獨的享受。
于是,沒有經(jīng)歷太多人情世故,卻體會了種種濃情淡思;沒有走遍千山萬水,卻似乎已欣賞了種種美景;沒有讀太多的書,卻似乎總能感受到些許啟示。
就像大家說的,聽樂賞樂完全是一個人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心情、知識架構(gòu)和審美觀念總有差別,對于音樂的感受和喜好也就千差萬別,就像同樣的一首史詩音樂,有的人聽了感覺是打雞血,有的人卻會認為很悶,甚至還有人會覺得想睡覺。所以,要聽音樂,獨自去吧,去享受自己的孤獨就好。
甚至,此刻的自己和彼時的自己感覺也是完全不同的。同樣的一首,以前聽了沒有任何感覺,現(xiàn)在聽了卻感動的想哭,以前覺得很好聽的作品,現(xiàn)在也會覺得單調(diào)乏味,或者本來很很悲傷的曲子,換個環(huán)境和心情,就會變的非常唯美,沒有半點悲傷。看來,這種孤獨的享受,已然足以讓自己分裂了。
沒錯,聽音樂是一個人事情。如果說讀書寫作暴露的是我們內(nèi)心的“小人”,那么聽音樂就會反映這個“小人”內(nèi)心的故事。無論怎么聽、聽什么,總有一些東西會觸及我們內(nèi)心的G點和痛點,將我們抓住不放,或者我們自己不想放。只是這些旁人未必知道,能夠知道的只是天知、地知、你知、音樂知。
所以,喜歡聽音樂的人總會遇到這樣一系列問題:口味怪異、裝逼太嚴重、表示不理解……于是,自己就會覺得知音難覓了。尤其是對于在乎的人,這個問題就越發(fā)嚴重:一個人的時候,是享受孤獨,而兩個人的時候,就可能會演變成寂寞的煎熬了。因為,兩人并非知音,沒法享受對方的享受,于是本來是能夠享受的“孤獨”就變成了折磨人的“寂寞”了。
反觀自己,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是比較嚴重了。自己喜歡聽,就需要投入許多時間,而旁人并不喜歡,也就沒有這方面的交流,于是,當別人占用我許多聽音樂時間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不自在。
與之相類似的喜好還有什么呢?或許,看書也算吧,一個人暢游書海,悠然自得,神交于古今中外,交鋒于十寸書卷。雖然很少有人覺得看書不好,但也確實有人是因為看書多,而思維言談怪異、清高孤傲,沒能看到“寬容的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卻是變成了書呆子、二傻子。
作為不喜歡運動的我,卻是喜歡跑步。仔細想來,這也算是一項孤獨的運動了,跑步不屬于競技,節(jié)奏可自己把握,又不用太費神。腳下的路是自己的,大腦的空間也是自己的,可以一邊跑步一邊思考,幾乎可以視為不受外界影響。
聽樂、看書、跑步,這一件件都成為了自己關(guān)于孤獨的享受。有人說,孤獨是自成一體的,不用在他人那里得到認可和回應。確實,我在這三件愛好中,完全是自給自足,常常忘卻了外面的世界。雖是樂在其中,但也在無形中給自己設(shè)置了障礙,將自己套在了硬殼中間。
須知,還有許多自己想多而未做的,喜歡做而未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