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之冬,蓬頭垢面,叩門覓食。戶要搬柴,搬之高興。待完,魚肉酬之。流浪漢高興搬柴,那是因為他渴望獲得他人認可,讓他人接受自己;那戶人家用豐盛的飯菜待他,那是因為認同了流浪漢的勞動,對他的一種肯定。鮮明的身份對比,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一貧如洗,亦或是腰纏萬貫,受助者都應用勞動去換取報酬和尊重的心態,助者都應行善有道,以尊施愛。
正如美好的品質可以在厄運中被顯示一樣,惡劣的品質也是在幸運中暴露出來的。
著名的慈善家陳光標每年都投入一筆不菲的巨額給慈善機構。無可否認,他的確為我國的慈善事業作出不小的貢獻;但同時,他的道德觀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質疑甚至是反對。其作風大有“浮夸風”“偽善風”“炒作風”之標簽。一作先展示受助對象的貧困為前提;二作通過媒體大張旗鼓的把受助者的圖像資料公之于眾;三作則舉行一個“展”窮“顯”愛的捐款儀式。于是便出現捐助方風光體面的亮相,高興捐助樂善,受助者接受錢物后,面對鏡頭感激涕零的場面。
不如說得更確切一點,表面上是滿足了受助者的物質需求,而其真正的實質則為道德不公甚至歧視也不為過。將受助者的尊嚴碾為染塵的污泥,踩得一文不值,赤裸裸的另一種譏諷。無疑是對受助者的一種傷害,輕視,羞辱,亦有孛于慈善愛心活動的本義。
以至于這種“幸運”中,恰是惡劣的品質之根源。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新的面貌來迷惑我們,然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成了“助燃者”。
對弱勢群體給予幫助,固然是好事,但方法“偏差”,這便像是侵了毒的泉水,服入的同時也給精神上的尊嚴判定為死刑,在心中那掬毒泉無限擴散,傷到極處便扭曲了心靈。
在YouTube轉發數量破紀錄的紀錄短片《“從”頭開始》,真實記述一個發型師周末時便到路上,遇見一個流浪漢便主動免費幫他們理發,沒有身份的不公,見面便熟練地說“嗨,伙伴,可能困難才找過你,但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幫你理個發吧,咱們重頭開始。”
是以為接下來便是流浪漢的鼻涕淚流的連聲感謝么?并不是。視頻中的他們先是驚訝然后咧開笑容道了聲:“好。”中間便沒有過多的拍攝,而是完成了理發后,發型師遞給他們鏡子,鏡頭對著他們的瞳孔,基本每一個流浪漢看著鏡中的自己很久很久,然后說:“這真的是我么。”發型師說:“對,伙計,你就是這么棒。”最后流浪漢用了大大的擁抱來感謝發型師。讓我最記憶深刻的是每一個流浪漢說著不同的計劃,有的說:“謝謝你,我應該可以去找工作了。”有的說:“我今天就向喜歡的女孩表白。”……
看到的是發型師純粹的樂善,看到的是流浪漢純粹的道謝。以及我們幸運的分享到了這份溫暖。
沒有夸張的媒體,沒有夸張的儀式,沒有夸張的宣傳。卻收獲了比精心準備更加多的認同。
倘若那戶人家對流浪者訓斥,亦或用憐憫的延伸看著他,給予他一餐飯,流浪漢必然不會淡然接受。倘若陳光標不要求受助方收到錢物后與其合照,那么受助方必然由衷感激且不會受到社會質疑。倘若……
為何要在本該開出絢麗的花朵時卻錯誤的長成了花苞?遲遲不綻放呢?
在物質和精神中,物質不能絕對公平這是無可厚非的,而自尊不分貴賤,人人平等,沒有等級可言。行善時,應像發型師一樣給予受助方一個重頭開始的機會,照顧到他們的自尊心,請忽踩踏他們的精神支柱。
即使再小的力量,也能像星星一樣發光。
行善行善,行中有善,樂善延善,善治久安。
行善有道,以尊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