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看到幾個孩子在玩過家家,一本正經的披著披風(其實是圍巾),拿著寶劍(塑料做的),打著鬧著就普通一跪“大哥你這么厲害,收下我做小弟吧?!比缓缶陀袥]臺詞的龍套選手飛快的遞上一只香爐(煙灰缸),兩人裝作咬破手指歃血為盟,然后十分認真的對面磕了好幾個響頭。
我笑的幾乎背過氣去,朋友淡定的在一旁評論“這才是剛剛開始,你等著下面還有更多...”
于是我們一邊聊天一邊旁觀他們故事的發展,大略是小弟認了大哥之后兩人一起闖蕩江湖,不幸有一日大哥為了保護小弟身死,而小弟為了替大哥復仇放棄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苦練武功最終成為了絕世高手。
我們饒有興致的看著那個扮演小弟的孩子面對自己“心上人”訴苦時那種極力悲痛的表情“我好想跟大哥一起去死?!倍莻€正襟危坐的小姑娘也回應的一本正經“你不能死,要為了XX活下去...”
“這么復雜的狗血劇情...是你編的?”我一頭黑線的望向朋友,她則很無奈的攤開手“哪兒用得著我編啊,他們整天看電視早就學會了?!?br>
回想一下天朝的電視劇情,確實大多都有類似的畫面情節,以及亙古不變的那一句“你要為了XX活下去...”,然后在主人公萬念俱灰的頹廢時刻甚至還會有人沖上去扇他一個耳光“XX已經為你而死了,你要是不幸福就更對不起他...”
好像對于活著的人來說,生命就不再是自己的所屬,而是別人附加在自己身上的義務。然后這些人就喪失了“死去”“頹廢”和“不幸福”的權利,只能咽下苦澀假裝快快樂樂順風順水的活下去。
日劇《白夜行》里面有這樣一句話,“無論做什么都要幸福的人生,或者就像是懲罰一樣。相比一直支持著別人的那個人,或許是被支持的那個更辛苦吧。”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就是沒有悲傷的權利,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就是沒有選擇去死的資格。
法國有一部叫做《自殺專賣店》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專營自殺器械的家族企業偏生有一個特別熱愛生命的小兒子,那個城市里自殺蔚然成風那個,所以店里的生意非常好,而樂觀的小兒子對這一狀況十分不滿,于是想方設法的從改造家人開始,逐漸改變了那個城市的求死之風。
當然是個歡樂而又積極的結局。
求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假的,比方說爬到十幾樓的天臺上一邊喊叫要跳樓一邊抱怨老板拖欠發工資,前女/男友太絕情等等,或是直播一下自己的死亡看看有多少人關心這類沒有安全感或是求死之意不在死的。他們求生的欲望還那么明顯,所以不妨順水推舟的給出一點虛無縹緲的鼓勵,比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比如你上有老將來也會有小千萬別做傻事,或者干脆是中國那句古語,好死不如賴活著啊。
可是對于真正對生活喪失了熱愛的信心的人,那些太過悲觀以至于選擇默默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這樣的勸告顯得無力又虛偽,借用豆瓣上一句影評來說,
樂觀和悲觀這兩種價值觀根本就沒有貴賤之分,沒有某一種比另一種更高尚,有權利排擠另一種的存在。
你選擇正能量的活著,每天信心滿滿笑顏開,并不代表你需要代表月亮去消滅那些愁眉苦臉不開心的人,你選擇好好活下去,而他選擇去死,你可以試圖勸說,但這并不是你的使命,萬一這個人死了,也千萬不要說他傻,為他不值或是給出任何不屑的評論。
你不知道他得到了什么,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失去,甚至不知道他有沒有后悔,所有的一切感想不過是你以為而已。
選擇活著的人固然是勇者,選擇死亡或許也沒有錯,當一個人失去了他所能掌握的一切,看似消極又悲催的死亡卻是一個人可以選擇的終極自由。
生命之所以平等,不就是因為它有不為任何人左右的自由嗎。
所以總是覺得小說電視劇里那些為了XX活下去的男女主角太辛苦。如果愛這生活,大可為了自己好好活著,雖然辛苦可是也能享受每天的太陽,活的比敵人長久簡直就是最高的報復。如果真的不愛,卻要為另一個人勉強求生于世,這才是最最辛苦和沒意思的人生。
當然,遇到想自殺的人,即便不出手相救出言相勸,也不要說出讓人家跳啊,或是割啊這樣煽風點火的話,要知道,人家可能會死,而你卻選擇活著,一個有自己生活的人,何必跟別人的命過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