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僅從自己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僅探討閱讀角度)
微博作為一個媒體屬性的平臺,在傳播上無疑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無數的大V,明星,公共事件,產品,廣告等通過微博平臺進行個人塑造,新聞傳播,品牌運營。
但是從自己的使用角度來說,微博的內容多而雜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同質化新聞:新聞的時效性和傳播性決定了一旦一件事情發生,則在微博平臺上會形成大面積的傳播。傳播來源包括好幾個:媒體官微,大V轉播+簡短評論,普通人純轉,部分自媒體對事件的解讀分析。整體來看,新聞本身報道的內容是一致的,所以整個頁面會充斥大量同樣卻沒有必要打開的內容。對于大V的評論,說實話,有意義的不多,比如任志強,會有觀點的說一句或者兩句話,然后其他大V跟著一句話點評再轉。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頁面上以一個大V為起點,關注的其他人會出現很多轉發內容。
(2)原創性:從我自己關注的情況來看,做原創內容的微博用戶比例嚴重不足。現有的情況來看,職業為媒體工作者,評論員,或者研究學者的微博內容原創度要高一些。比如葉檀,余慧豐,閭丘露薇等。再次原創性比較多的比如feng,萬能的大熊,龔文祥,李笑來等以文字表達基本觀點和在某一領域進行職業活動的人。他們的原創一方面是自身對一些現象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內容,微博這一媒體的運營來實現粉絲經濟效應。但與微博本身具有的用戶基數,活躍度來比的話,原創比例是極低的。大多數人還處于粗淺閱讀以及簡單轉發的階段。
(3)圈子分割:盡管微博有好友和關注分類的功能,但整體來看,這個點的有效性幾乎為零~為什么?一方面增加用戶的操作成本。微博定義了一部分分類,但是這些分類的分割度較低,同時,在手機端進行這些分類點擊的操作是很不流暢的,需要在上面點擊,出現下拉選項,然后再找相關的分類,點擊進入這一類人的微博閱讀頁面。其實在這個點上,微博可以進行更好的數據分析。做好推薦。
(4)暴民集中營:有時候去刷微博看的都是評論。群體效應在微博上面表現的非常明顯,尤其是對一些粉絲來說,比如進來很熱的TF Boys,鹿晗等。還有就是一些地域歧視微博會引起對地域的謾罵。微博本身對這些內容沒有做過濾和監控,這點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其它類型的,比如:政治相關的,必然做了相關的處理。否則,這里面隱含了很多危險問題~
(5)熱搜:熱搜可以看出大家的關注點,不多說,全民娛樂的時代真心不知道大家為什么都在關注這種表面的熱鬧,而不是背后的各種問題。另外就是微博對于內容的管控太過明顯,無奈~
對我來說,微博的好壞分析如下:
(1)對時事新聞的反饋,能夠從大量的轉發中看到當前的新聞熱點;(有用,但要剔除重復,選擇三觀正確的媒體)
(2)能夠看到部分好友動態;(可用朋友圈代替)
(3)能看到一些大V的觀點和思考方式;(有用)
(4)晚上刷微博太多,影響睡眠;
(5)碎片化閱讀,不利于深度思考,對觀點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6)微博可以作為一種技能搜集器,對于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文字轉發mack即可。
綜上所述,少刷微博,節約時間,避免思維碎片。要看深度觀點,去專業的地方,如百度百家,36氪,投資中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