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糾結了,你總會遇到更合適的人的。
你看那個誰,以前感情也是不順,遇到了現(xiàn)在的老公之后,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是呀,真正合適的人,才不會對你嫌這個嫌那個的~
遭遇感情挫折時,最常聽到的就是這樣的勸慰。但聽完之后,往往更加沒底——到底怎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我怎么從來遇不到呢?!
一、 你想要怎樣的另一半?
這個問題,我分別問了乖乖女Donna和女強人Cathy。
Donna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是像我爸爸那樣的。
她的爸爸踏實穩(wěn)重,性情溫和,事業(yè)上雖然沒有多大的建樹,卻也能夠在一線城市為家人提供足夠殷實的生活。對待妻女也是百分百的好,隨叫隨到,竭盡所能,常常被朋友嘲笑“妻管嚴”。Donna說,只有和爸爸一樣的男人,才能給她安全感。
她的兩位前任,無論性格還是長相,都與她爸爸有著80%以上的相似度。而且,在確認關系之前,Donna一定會帶對方回家,讓爸爸進行“鑒定”。得到了爸爸這句“小伙子不錯,人很踏實”的評語之后,她才會真正投入感情。
想不通的是,前后兩任鑒定合格、看起來也相當可靠的男朋友,最后都以劈腿這種很“渣”的方式結束了關系,讓她三觀盡毀。
不過,她的信念依然沒有變:這么老實的人都會劈腿,那些表面上都能看出很活絡的人,肯定更不靠譜。所以,我還是只喜歡踏實、不善于表達的那種類型。
Cathy的回答則是:我只想找一個不會整天纏著我的人。
獨來獨往,幾乎是每個人對Cathy的評價。一群朋友歡樂聚會,她會因為別人無意中的一句話,立刻沉下臉走人。她刻意地和人保持距離,就如她身上永遠穿著的那件線條冷硬的職業(yè)裝,以及紋絲不能亂的頭發(fā)。
她講過她的家庭,父母關系不和,又各自在外打工,她跟著奶奶長大。老人家身體不好,對孫女也并不上心,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她就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她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五年級時,班上組織秋游,全班同學都開開心心地去了,她卻因為奶奶不愿意交錢,只能留在家里自習。
從初中起,她就開始幫鄰居家的小孩輔導功課,賺一點零用錢,隨著年歲漸長,上學時學習、放學后打工,成了她的生活常態(tài)。習慣了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節(jié)奏,也沒有時間交朋友。
如今,Cathy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yè),還幫助家里改善生活條件,只是感情一直走得不順。前任是大學同學,家境優(yōu)裕,畢業(yè)后兩人一起創(chuàng)業(yè)。
朝夕相處,Cathy漸漸發(fā)現(xiàn)對方似乎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在一次爭吵之后,Cathy提出分手,然后開始玩失蹤,對方瀕臨崩潰,發(fā)瘋一樣地到處尋人,據說鬧了將近一年才放棄,至今還沒有開始新的戀情。
Cathy說:我理想中的愛情狀態(tài),是兩個人各自獨立,不要有事沒事膩在一起。畢竟,這年頭誰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不把自己經營好了,以后什么都是一場空。
二、 離開家,才能邂逅愛情
每個人理想中另一半和親密關系的類型,反映的其實是與原生家庭的關系。
Donna從小享受著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原生家庭無比依戀,想要永遠生活于其中。因此,她堅定地想要找到像爸爸一樣的另一半,繼續(xù)過這樣有安全感的生活。
Cathy習慣了自己搞定一切,與原生家庭情感疏離,更多是因為責任的牽絆。因此,面對過于“濃烈”的感情,她本能地想要逃走。
當我們尚未走出原生家庭,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沒有在心理上真正成年時,很難自由、自主地構建真正適合自己的親密關系,而是背負著過多的“家族業(yè)力”,在原地打轉。而對原生家庭的認同抑或反叛,本質上都是一種限制。
回憶兩次失戀,Donna感嘆道:“每次都是在我完全信任、依賴對方的時候,忽然間,一切都變了。難道現(xiàn)在真的沒有像我爸爸一樣的好男人了嗎?”
其實,對Donna的前男友而言,在戀愛中扮演“爸爸”的角色,照顧長不大的小蘿莉,未必是他們情愿和擅長的。踏實沉穩(wěn)是不假,但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性格特質,并不代表他一定很享受像父親一樣照顧對方。因為真正有深度的、堅實的愛情,只存在于兩個成年人之間。
而讓Cathy耿耿于懷的“黏人”前任,早在關系惡化之前就試圖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你每天都撲在工作上,我們好久沒有出去約個會了。”
但對于Cathy而言,這樣的依戀太過于陌生,她沒有發(fā)展出相應的共情能力,因此無法接收感情,更不知如何回應。向來獨立又要強的她,甚至連溫柔地和對方說句話都覺得別扭。于是,對方只好用強硬的方式表達意見、試圖溝通,卻導致關系降至冰點。
無論是過度依賴原生家庭,拒絕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向社會,還是過早地截斷了與原生家庭的情感連結,成為一個非?!蔼毩ⅰ钡娜?,無一不會導致我們建立親密關系時遭遇阻礙。原生家庭幸福美滿還是千瘡百孔,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都已經是過去,無法再度“穿越”,去重新享受快樂或彌補遺憾。
越能放下過去,不再要求對方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越能掃除頭腦中的干擾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在親密關系中找到舒適自如的狀態(tài)。
三、 “靈魂伴侶”≠人生解藥
“結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直到現(xiàn)在,這句話還能引發(fā)無數共鳴。似乎只要“嫁得好”,就能物質精神雙豐收。
所以,當下在朋友圈里流行著的“理想伴侶”“靈魂伴侶”這類詞匯背后,往往隱藏著一種期待——一旦合適的人出現(xiàn)了,我生命中所有疑難雜癥都將迎刃而解,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每天如同生活在美夢中。
沒有安全感、容易焦慮、缺乏耐心、脾氣不好、不會賺錢、不夠聰明,甚至外貌太普通,種種的缺憾,在一個所謂“合適的人”面前,都不再是問題。
在那部經典的愛情片《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中,4位女主角的愛情煩惱來自于對方不夠愛或兩人不夠“合適”——
Janine糾結著丈夫和另一個女人的曖昧,惴惴不安;
Anna在有婦之夫和默默守護自己的“備胎”之間難以抉擇;
Gigi一直在苦苦等待喜歡的人打來電話,卻總是失望而歸;
Beth想要和相戀多年的男友結婚,男友卻認為保持現(xiàn)狀就很好。
現(xiàn)實的愛情總是如此瑣細,甚至千瘡百孔,狀況頻出。只是,如果足夠相愛、三觀也足夠合適,所有的彷徨就會自動消失嗎?
比較有可能的是,你仍然會搖擺不定,缺乏安全感,不敢主動表達感情,也不知如何真正地接受愛。然后,同樣的戲碼繼續(xù)上演,無論“初心”如何。
不管另一半是怎樣的人,不管相處多么愉悅,對方都無法替你解決掉你在感情中顯現(xiàn)出的深層問題,尤其那些源自原生家庭的部分。最有可能的反而是,他將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突顯和尖銳,迫使你不得不去面對。
他有可能挑動你的不安全感,不接電話、不回信息,偶爾玩失蹤,卻從不解釋;
他有可能“侵犯”你的個人邊界,要求你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他身上;
他有可能遇事暴躁易怒,讓你重新體驗原生家庭的可怕沖突;
他有可能冷漠疏離,任你如何表達感情都毫無回應,讓你想起了童年時父親的冷漠嚴苛;
他有可能吹毛求疵,讓你仿佛又成為了那個一無是處的小孩……
為什么起初無比美好的感情,最終卻能讓人遍體鱗傷?原因就在于此——隨著感情的深入,被刻意遺忘的舊傷也被觸動。
即使修為再高,當潛意識深層的傷痛被人重新揭開時,都很難保持淡定。而我們的另一半,常常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方式,幫助我們看到自身療愈、成長的需求。靈魂伴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能夠踩準你靈魂“痛點”的那個人。
Donna的“痛點”是安全感。溫暖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她把外面的世界視為危機四伏之地,試圖通過與“可靠”的男人建立親密關系,來規(guī)避所有的不安定因素。
Cathy的“痛點”是親密感。成長過程中極度缺乏關愛,導致她難以處理和感情相關的議題,害怕依戀和被依戀,也拒絕共情。當對方想要走近一點時,她便不知所措,甚至責備對方“控制欲強”。
她們曾經的愛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合適的人”,精準地觸發(fā)了她們的“痛點”,以及她們“愛無能”的一面,也揭示出她們心理成長的方向。
四、 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是“合適”的
在親密關系中,并沒有絕對“合適”或“不合適”的人。因為你遇到的所有人都是一面鏡子,忠誠地反射出你當下的狀態(tài),也是在這個當下與你最合適、最同頻的人,不論你們的相處是否愉快。
每個人都帶著舊傷的缺口在世間尋尋覓覓,想借由一個人、一份愛情,從此離苦得樂。然而,霸道總裁和傻白甜、女王和忠犬,類似這樣雙方能夠互補到嚴絲合縫程度的理想愛情組合,只存在于小說和電視劇里,對于身處現(xiàn)實之中的我們而言,終極藥方只能由自己親手開出。
假如Donna在痛定思痛之后,可以暫且放下對安全感的執(zhí)念和對兒童身份的眷戀,以成年人的方式去建立親密關系,同時放松一點,接納不確定性,真正地釋放女性魅力,“被老實男出軌”的魔咒就很有可能被打破。
假如Cathy愿意學著打破僵硬的個人邊界,在與外界互動時融入更多的感性和彈性,欣然接受對方表達出來的愛和依戀,哪怕只是以一個微笑回應;而在需要個人空間時,也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溝通,那么,親密關系也會呈現(xiàn)出更加廣闊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感情際遇不順時,會以“他不適合我”為由,抗拒著自己應負的責任。但是,你所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問題,根源永遠不在對方身上,而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并不是有意要以“不合適”來作為結束關系的借口,而是想要去改善關系,那么,是時候停止逃避了。
找到你的“痛點”所在
在你的親密關系中,一再重復、并讓你非常困擾的模式/感受是怎樣?
對方說的哪些話、做的哪些事情,會讓你瞬間爆發(fā)?
這些言語/行為,讓你想起了什么?
循著以上三個問題,你可以找到你關系模式背后的哪些大大小小的“痛點”——比如最常見的不配得感(“我不值得被愛”)、不信任感(“我愛的人都會背叛我”)等等。
意識到對方的真正角色
如果把這些“痛點”視為考題,那么觸發(fā)了“痛點”雷區(qū)的對方,就是你的考官。在考試中,你需要全力應對的是考題本身,而不是考官說了什么話、對你的態(tài)度如何、有沒有幫你做題。
即使對方真的很過分,嚴重傷害了你的感情,你當務之急要解決的仍然是考題本身。當然,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果斷把這位考官趕走,獨自完成考試。但題目是一定要做完的,否則,還會有更討厭的新考官出現(xiàn)。
嘗試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那些“痛點”的制約,你又會如何去處理感情中的困境?
想象自己當下正處于很有安全感、充分信任世界、懂得如何愛與被愛、拿捏得好個人邊界分寸的狀態(tài),這時,再以新的視角來看待原先的老問題,尋求不一樣的解決之道,把它們一一寫下來,然后挑出一個最適合當下情境的方案。
在成長的每個階段,“合適的人”都是不同的。相似的是,他們用各種方式,有意或無心地提醒你療愈舊傷,繼續(xù)成長。
當你在心理上真正成年,對自己當下所處的狀態(tài)有了越多的覺知,就越容易遇到真正能夠兩情相悅、白頭到老的人,磨合的過程也更加輕松順暢,不再互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