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村莊
??????????????????????? ?高一(4)班?? 許劍煒
劉亮程,被稱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在這本書中,拾撿久違的田園向往,他對鄉土出自肺腑地贊頌。黃沙梁,那個卑微的小村子,里面發生的所有事,生活著每個人,在劉的筆下,被一一描繪出來,向一條溪流,蜿蜒曲折,奔騰在肥厚的土壤上,生活的河床,為時光消磨地沒有了棱角。
初讀文章,滿滿的哲學氣息撲面而來,這醇厚質樸的生命篇章,建筑起一個平凡的文學王國。那個叫黃沙梁的地方,所有的雞鴨貓狗,驢馬牛牲,風土山水,都在書中活出了各自的詩意,令我近乎沉湎地接受了那種樸實,那種泥土壞蛋糧食哺育出來的文字。
在《與蟲共眠》一章中,那渺小的蟲子,默默無聞地生活,在一生僅有的數小時之內,快樂而忙碌,生命因此而豐滿。人對于大地,也是如此吧,劉在書中:“人就這么可憐巴巴一輩子,為啥活給別人看呢?”簡簡單單,像大地一樣學會寬容吧。卑微的人類,自以為聰明的大生命,在數十年的歲月中自尋痛苦和煩惱,卻不知自己和大地相比,自己活靈活現的音符,如此短暫,極其倉促,其實像蟲子一樣,面朝黃土,沒有叫聲,平凡地走完一生,也是一種別有韻味的生活姿態。
許多年頭是一樣的,麥子青了黃,黃了青,玩兒的是人的心境,變化的是人啊。躺在那片炙熱的黃土地上,任憑那幾些不知名的蟲兒在他身上留下又紅又癢的印記后又匆匆離去,然后又有一批,陸陸繼繼,數代的傳承,蟲兒們早己成為永恒,它們也是黃沙梁的主人,世世代代,不離不棄,也無法遠走。春天過后是夏,夏天過后,是一片新的寂寥。那兒的生靈,只過著自己的日子,不問別人,也沒人問你。永恒的,終究不是那顆高傲的心。
“人不是雞叫醒的,雞叫不叫是雞的事情。天亮不亮是天的事情。人心中有自己的早晨,時候到了人會自己醒來。”萬物間看似有多少密不可分的聯系,實則,它們都沉浸在自己的生物鐘里。面對自己,承認它吧,去耕幾塊地,養幾頭牲口,不知不覺,自己的生活軌跡早已跑偏,渴求一個現實世界的補充和超脫,人往往會深陷于生活的大網,無法自拔,渴望走出去,卻無能為力。“心才是最遠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輩子種好它。”還是現實一點吧。活出一個平凡的樣子,在心靈的荒地墾出一片自己的桃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民風淳樸。向往啊,而在去那兒的路上,人又陷入了自找的痛苦與煩惱。
人啊,還是好好地活于現實吧,但那義無反顧的不容質疑的哲學,依然是那般深入人心。人,總是在挑戰命運后向之低頭,成為那個坐在土墻根打盹的老人,雄心勃勃了一輩子,終是睡在自己奮斗了幾十年的黃沙梁上。
人不能忍受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不滿足于現實,裝著心中陽光普照的荒地,走進了這本書里,成了劉亮程筆下一篇篇詩畫般的哲學。
一個人的村莊
高一(4)班? 徐澤琳
? ??初讀這本充滿鄉土氣息的書時,總覺得不知所云,但細細品讀之后,卻被劉亮程那種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真摯的感性情思所深深感染。用作者的話說,“故鄉就是心靈最后的歸宿”。對于他來說,黃沙梁既是他的生存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居所。
在黃沙梁,每一種東西都被作者賦予了客觀的理性思考。將“我”咬的渾身紅腫的小蟲卻讓“我”疼愛有加,因為“他們的生命簡潔到只剩下快樂”,反觀創造了不朽文明的我們,卻“在漫長歲月中尋找痛苦和煩惱”。我們何不如這些朝生暮死的小蟲,珍惜當下,珍惜美好呢?無形的風也悄然改變著人的一生,“我們長大,長老,然后死去,刮過村莊的一場風還沒有停”,這是對“變與不變”最好的辯證。
一代人向著遠方走去,直到他們重又被埋進鄉土,但風依舊吹走一代代人,生命的長河依舊生生不息,黃沙梁依舊是人們身后的歸處。在這里,我們隨作者看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隨他一起聽鳥的耳語,蟲的呢喃。他用著并不華麗的語言講訴著一部紛繁而無法窮究的心靈史,關乎自然,關乎時間,關乎生命。
然而,在他的精神家園中,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他對家鄉最感性的情懷。這種感性是痛苦而復雜的,因為那里是孤獨的。作者筆下的物都以蟲,草,牛,狗為主,并未提及太多與人的接觸,足以可見他心中的孤獨。昔日的黃沙梁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更荒蕪了,不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致摧毀了,這種摧毀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給人一種蒼涼和無奈。
然而,正因為改變,所以懷念,作者將他的靈魂棲居在村莊里,無論外界怎樣車水馬龍,怎樣喧囂沸騰,他都是孤獨的,心底的蒼涼,只有他自己理解。這種感性是固執的,甚至是極端的。他對一位鄉土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贊頌,這是一種不近客觀的近乎沉湎偏執的愛。
在荒野中,看到草“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我”竟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倘或不是對故鄉的一種獨特與近乎瘋狂的熱愛,怎會如此?他安詳,貪婪地享受著家鄉帶給他的幸福與滿足哪怕破敗的草屋荒蕪的庭院也是心靈憩息的地方。
于是,作者成了一個矛盾體,故鄉的物是人非讓他掙扎地堅守著,但對故鄉固執的愛與懷念又讓給他快樂著。這種交織的感性思想讓劉亮程在這片近乎荒蕪的土地之上,重又建造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 ??這才是劉亮程他一個人的村莊,這個村莊飽含哲理,飽含痛苦飽含愛戀,是他無論走多遠的遠方,看到多傷感的世事無常,都能夠用來慰藉心靈的精神寄托。
寒?????冷
高一(4)班?宋知禧
每個人都在自己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冬,光是提及就好生悲涼,讓人聯想起皚皚白雪間孤獨的腳印一串,寒舍里搖曳欲滅的燭火一點。像是玉門關外一曲洞簫,清冷的玉質握的人手冰涼,吹出的亦是北風卷殘血的嗚嗚咽咽。
不難想象,千年不散的風沙和中年不化的冰雪的確是能冷到人骨子里去的,他們來到這里時或許還帶著長安一派香風暖玉的余韻,但一到這場風雪里誰都不過衣衫襤褸。寒冷是從心開始的,一呼一吸間就貫徹肺腑,神經能被刺激已是幸運,因為當他們被溫暖的錯覺所麻痹時,死亡也將如陰云密布天空。他們孤獨的死去,這樣的痛苦千百年來都是一樣。
因為每個人都要遇見自己的冬天,而一生中我們要經歷過無數個冬天。由松軟潔白的新雪一層層堆砌,在歲月更迭四季輪回中融化,再凍硬,變得發黃,發黑,變成硌人的硬邦邦的冰渣,一如人們在時光洪流中逐漸發黃的牙齒,暗沉的皮膚,越發喜怒無常的暴戾脾氣。這樣的人一定是在風雪中浸染得很久了,久到心湖的冰層黑洞洞不見底,久到它再也吐不出春水的氣泡。——這或將是最后一個暮冬。
風雪夜歸人,也許我們是見過很多的,經年歸來的游子,走過半生的老人,一生的風霜雪雨給予了他們從頭到尾的撫摸,鮮活年輕的生命也在經歷過夏花絢爛的流火后最終凍結于一場嚴冬的冰凍三尺。
想起一位作家的散文,寫他母親和兒子從屋外打雪仗回來,他牽母親的手是冰涼的,整個人如一顆包裹在棉衣里的皺巴巴的核桃,而兒子卻滿頭蒸著白花花的水汽,像一只剛出爐的小肉包子。很有意思的比喻,年老的,年輕的生命,冬與夏就這樣靈動的展現在我眼前,真實地讓人想起帶自家老人出去散步時的情景,布滿皺紋溝壑縱橫的手是需要子女焐熱的。可惜的是這位作家并沒有描寫出我最想看到的畫面——眼神。
天底下所有的長輩看孩子都應該是一樣的。那么這位作家的母親在看她熱乎乎的小孫兒時的眼神大抵也該是灼熱的,溫暖的,柔軟的。是無論多肆虐的風雪也凍不僵的春水,足夠支撐她走過一個又一個寒冬。
趁年少,要做春夏,溫暖別人的冬。
寒風吹徹
高一(4)班??韓佳琪
初讀《一個人的村莊》,便被《寒風吹徹》吸引了,這個題目讓這篇文章、這個村莊、這個小社會有了詩意,實則不然,細細品來,頓覺寒心。
喜歡劉亮程的文字,干凈。不涉及利益,沒有浮躁與虛無,沒有所謂華麗辭藻的堆砌。給我的感覺像是踏在了土地上,接地氣,心中有了著落。沒有矯揉造作,裝模作樣,就是一個莊稼人再跟你絮叨,嘮嘮家常。淡如白水的語言就給發自內心的一種感覺:哦,原來他們的村莊是這樣的。
我從沒覺著,墻根下的鋤頭,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掉穗的麥子,一朵野花,一棵草,甚至是劉二馮四這樣的小人物,再或是一陣寒風,這些如草芥般不值一提的人、事,均可入畫,均有了它們的思考,有了一個屬于他們的世界——寒涼、孤獨、簡單、純粹。
劉亮程的村莊像陶潛的桃花源,又像是老子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為。正如“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角落落里,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著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抬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天長地久地想一個人。”
這就是純粹吧。是生活的純粹……
只是,這一個小世界的人生百態,在尋常不過的就是“離開”。正如他所講的“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大約是那個上了年紀渾身結滿冰霜的人,被迎進屋,寒氣逼人的他是否在這個“寒風吹徹”的日子里看見了死亡呢?我猜,他鼓起勇氣敲開門渴盼被接納時,也心中藏著一份溫暖吧。他曾愛過這個世界,也深藏著一份溫暖,他也曾掙扎、呻吟、呼喚,也曾……但那又怎樣?世態涼薄,他離開前沒有人看到他。或許,他是絕望也是解脫。倍感人間炎涼的他終于可以離開,是劫也是恩賜。
他凍死在寒天,比天更刺入肌骨的,是內心的凄涼吧。
姑媽亦在冬日逝世,在這個她最怕的季節。她說過“天熱了,讓你媽過來暄暄。”她愛陽春三月,她想念孩子們,想念那個可以和她暄暄的“我媽”,樸實無華的村婦人在冬日離世,而母親提及卻淡漠,仿若事不關己。而“我”回得亦是平淡。
是什么,讓他們看淡了生死離別?
大約,是這個小村莊吧。
也包括那個讓“我”不理解的馮四,外表平平淡淡,活得平平淡淡,也死得平平淡淡,歷經世事浮沉,看盡滄海桑田,瞧盡生命荒蕪,他不帶留戀地寫,像莊稼死去,無人惦念。
“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里,被寒風吹徹。”
“孤身獨處無人憐”,是了,一個人的村莊,在每個人的世界中,這個村莊中僅有自己,所有人無限接近,卻不一定相交。在寒風里,他們都是孤獨的。他們都終將走向孤獨,倍嘗人間冷暖。
這就是凄涼、孤獨吧。是生命的孤獨……
寒風吹徹,是一個人的村莊,也只是一個人的村莊……
而我周遭生活,漸漸遠離了純粹,也在不斷地地址孤獨。實則,一個人的孤身、優雅,活出純粹,亦是生命之精彩。哪怕一生無為,哪怕飽嘗酸甜苦怕,這才是生命的意義罷。
寒風吹徹,是純粹的生活,亦是生命的孤獨。而這些“孤獨”又是生活的真相。每個人都要學會過冬,才能感受生活中的春天。
???????????????????????????????? ??與生命對話
???????????????????????????????? 高一(4)班 張妍
第一次接觸劉亮程,是老師展示的一段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也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蟲的鳴叫也是人的鳴叫。”語言質樸自然,輕描淡寫間,人與自然的那種無形卻緊密的聯系不言而喻。而當我進入高中,老師又一次把劉亮程這個名字提及,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親切。
??? 《一個人的村莊》 是一部鄉土文學作品,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那個叫黃沙梁的村莊里。那里偏僻、落后、與世隔絕。可縱使再渺小的事物,都有其生動的內涵。黃沙梁,這個劉亮程生長、勞作的地方。在劉亮程心中,它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畜,一煙一風,一云一雨,都是心底最溫暖的回憶,最柔軟的角落。于是,他用自己的文字,抒寫自己的想法,給人以不一樣的感受。
書中第一篇散文,叫作《狗這一輩子》。它不再從人的角度去高高在上俯視狗,而是從狗的角度,描述狗的一生:狗這一輩子,是守著村莊的一輩子,是將全部生命與精力獻給主人的一輩子。狗要盡到為主人看守院門的職責,要代替主人與來客周旋,要承受主人所有合理或是不公的責罵棒打。狗的一輩子,是不容易的一輩子。本是看家守院,有時卻連自己也看不住,仿佛這生來就是這種比人低一等的生物的命運。可縱使這樣,它們依然盡忠職守地看家護院,當一條狗終于老去時,它在人煙散盡,廢棄多年的荒宅舊院來回走動,眼中滿是人們多年前的陳事歸影,就這樣,伴著村莊老去。
或許,在劉亮程的眼中,生命都是相通的。他愿意以小蟲一樣的姿態沐浴陽光,悲憫這逝去的生命,能有興致在野兔的路上散一散步,看自己深深的腳印被星星點點地覆蓋,更懂得去尊重生命,尊重牲畜的靈魂與感請。或許,這才是他一個人的村莊,所有生命平等而和諧,共生共存,無貴無賤。
劉亮程的文字,更像是在用心靈與生命對話。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在蒼茫的宇宙里,他們只是某種渺小的存在。或許我們憑借某種智慧創造出了生動的內涵,但在自然面前,我們也只能是謙卑的順從者。每種生命都是經歷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而延續下來的。
它們的身上,也就必然有值得借鑒的閃光點,給予人精神的啟迪。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關鍵時刻挽留我們。一株草,一棵樹,一片云,一只小蟲……它替匆忙的我們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駐足!在風中淺唱。
然而當人類的欲望如疾情般彌漫時,那些美好的共處,和諧的關系便一天天地消逝了。人類總是理所當然地把自己放在主導的位置,去奴役去驅趕生命,甚至是無情的毀滅。
但當這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生靈凋蔽,擁有的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之時,我們的生命真的會得到滿足嗎?再也沒有村口那聲聲清脆的蟬鳴,沒有隨風作響的芳草,沒有慵懶而自在的云……那時,生命間無法對話,無法交流,村莊文明的喪失,消散了心中最后的凈土。
我想,劉亮程應該是當今社會為數不多的還守著自己的初心的人。用鄰人的目光看,他只是個無所事事的閑散農人,整天不各正業地閑逛。可在我看來,他卻是真正懂得悲憫,懂得慈悲的人。他熱愛村莊,熱愛故土,熱愛生命。?
一個人的村莊
高一(4)顧詩藝?
《一個人的村莊》開篇便如一段柔軟的觸角,撥開了生活百態,我欣喜遇上了這樣一本書。掩在心門深處的對村莊的眷戀如春蠶吐絲般一點一點抽取,織成一張溫情樸素的網,網住我每一個夜晚,每一次醒來。
劉亮程是嚴肅清閑的人,也相當可愛。他常常自嘲自己不夠勤勞,也正是這樣悠閑的歲月,夠他窺視平凡人畜的生活,夠他捉摸一輩子的村莊,寫一輩子村莊。
他曾踏過一條野兔的路,一來一回。野兔好跑,不喜停蹄。他們的小小蹄印落在一條窄窄的泥路上,他大大的腳印覆在小腳印上,這是我未曾體味過的快樂。野兔的小徑上,一只灰蒙蒙的絨球輕巧地掠過,該是怎樣惹人生憐的倩影。可惜我未曾逢上這樣的美事。
他也干涉過一只螞蟻的心事。
一只搬著千蟲跌跌撞撞的螞蟻。他旁觀良久,終于動手幫忙,自作主張的當成了善事。而螞蟻不以為然,此即真實動人之處,即令我忍俊不禁,撲哧一笑之處。
我不禁贊嘆,他觀察之仔細與心思之細膩,不是深愛自然,以之為趣的人,哪會像小朋友一樣,俯身親近自然,并揣摩一只螞蟻的小心思呢?這是我學不會也得不到的情懷。
他又去觀賞老鼠們的家常,像一位猶豫不決的不速之客,隔著人類自詡的尊貴。窺探鼠族忙碌的生活。他未能找到偷懶的官鼠,卻遇見了自我犧牲,作牛作馬的鼠仆。他們遲鈍卻忠誠,忠誠卻短命,短命卻依然為鼠族貢獻一生,實現自己一生最大的意義,哪像我們人類,拈輕怕重。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劉亮程。他們又沒研究過幾只老鼠的意義,自然不明白人的意義,我也是。
我們都太忙,我們難以成就作者的心境。我們沒有一輩子居住村莊的追求,更沒有回鄉度余生與畜共居的想法。對于這個時代,談平淡是多么荒唐。
我們忙于自己的未來,每個人都努力將人畜共居改造為唯我獨尊,我們苦于生計,渴于功名,盼榮華終老。動物何嘗不是。他們的意義,也不過生計與明天。我們就是動物,不用說凌駕于動物之,。我們總是連牲畜都不如。
當一個人活在村莊里,他就會慢慢走進牲畜的生活。他就會慢慢領會人類許多行為的可笑了吧。
人類已經自作主張在大自然的畫布上揮毫潑墨,繪制著這張壯觀的藍圖。我們笨拙的將鋼筋插在動物的家門前,用沉重的鋼鏈無力的扣住牲畜的脖頸。能安然無恙的過一輩子,對于動物是多么不容易。
愿它們無憂無慮地把玩時光的饋贈
愿它們馬不停蹄的來回于生命的窄路。
愿它們各司其職,自然生而自然老去。
愿給它們多留些時間與空間去繁衍
愿它們不再受人們的驅逐殘害。
人只是過客不是強盜。如果下一年我們不來,下下一年還不來,每個生靈都能活成命中注定的樣子。
那就是村莊的真是自然的面目。
一個人的村莊
高一(4)班???李一
風總是在吹,夕陽總是在遲暮。
風卷起沙土,混入空氣,吸入黃沙梁鄉親們的身體里。說黃沙梁是沙,不如說沙是人們。黃沙,白面,老牛,夕陽中的輪廊漫步鄉間的小路,這便是生活。
初讀《一個人的村莊》,沒有什么感覺,好像作者就描寫了幾個黃沙梁的故事,有的還沒什么關聯的故事,就串成了一本書。
再讀此書,細細體悟。
成長離鄉,在長輩的目光中背上行囊,抹去背影。就像一場風,總要離開它的起點,卻不知道終點在何方。
一代又一代人老去,一代又一代人離鄉,又有一代又一代人出生。村莊總是在改變,當你多年后返回故里,它早已面貌一新。只是沙土依舊在飛揚,陌生的面孔中來雜著熟識的但己老去的面孔。你能做的只有走過你曾經走過的地方,告訴天空你已經回來了。
黃沙梁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書中寫的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不知道作者寫下這些故事時,是否眼角模糊。馮四,韓老二以及那條毛色不純的黑狗,他們中的哪位可以看到?他們中誰的聲音又可以被聽到?再拾一把鄉土,聽見的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非他們的笑聲。
我們總是在前進,總是在尋找,曾經的生活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逐漸被我們遺忘。然而,這離我們越來越遠的生話,恰恰是我們在尋找的生活。
故土對人的教育是無盡的,正如書中所說:“一頭溫順賣力的老牛教會誰容忍。一頭犟牛身上的累累鞭痕讓誰體會到不順從者的罹難和苦痛。樹上的鳥也許養育嘰嘰喳喳的多舌女人。臥在墻根的豬可能教會了閑懶男人。而遍野荒草年復一年枯了誰的心境。一棵墻角土縫里的小草單獨教育了哪一個人。……
誰收割了黃沙梁后一百年里的所有收成,留下空蕩蕩的年月等人們走去。
最終是那個站在自家草垛上眺望晚歸牛羊的孩子,看到了整個的人生世界。那些一年始就站在高處看世界的人,到頭來只看見一些人和一些牲口。”
我們能走向遠方,離不開我們在故土受到的教育。那些不通語言的牲畜,甚至沒有生命的事物,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自然,給予我們的往往比我們向老師學習的多得多。俯下身子傾聽大自然,比站在高處妄想自己了解世界要有效得多。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們總愛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為水泥。他們大興土木,繁華的街道和不息的車輛代替了鄉村,鄉村逐漸消失,但他們不知道,土路才是最實在的。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里裝不下世界的全部。也許我們都在兜兜轉轉忘了初衷,那么大個圈子走下來仍舊停留在原地;也許我們意氣風發地走出去,卻又猶猶豫豫地停下來。一生太短,我們根本學不到世上的一切道理。
村莊中再也無人,但記憶里的村莊,屬于每一個人,又只屬于你一個人。
一個人的村莊
??????????????????????????? ?高一(4)班?徐毅哲??
??劉亮程,一個農民,體悟鄉村悠閑生活;一個作家,品味世間人生百態。他在自己的村莊里,耕著自己的地,回憶著自己的過往。???
??黃昏時分的村莊,無數被斜陽拉長的影子投在地上。遠處,是那些帶著一身疲憊歸家的人。???? 、
這個時候是鄉村的一天中最為寧靜而又祥和的。遠遠的天邊,似乎升起了幾縷炊煙,若隱若現。錯綜復雜的小徑,是一人一狗。肩扛農具,向著家的方向眺望。門邊上,有人急匆地揮著手,叫喊著。院內,突然跑出一個頑皮的孩子。哼嚇哼嚇地喘著粗氣。向你奔來。他的臉上,是能融化一切冰雪的笑容。勾起手,你闊步向前。庭院的門半掩著,黃昏的一陣暖風輕輕地為你推開那扇古老而又沉重的木門。
多少人在這個黃昏里靜靜地守候,獨自望著一桌熱了一遍又一遍的飯菜,腦海中想象著那群熟悉的人,推開院門時親切的呼喚。也只有待到那些個身影如約而至,那荒蕪的院落才又有了色彩,煥發生氣;那靜謐的村莊才點起了萬家燈火,重又熱鬧起來。???
人這一生也就是一次次靜靜的守候。你在年幼時,渴望著長大;待你無數次地努力后,守候的是那朵花最后的綻放。而劉亮程,卻用他的人生中指可數的三十年寫下了這本《一個人的村莊》。他是否為了守候一個靈感的迸發,隨身帶著紙筆,為了欣賞到不一樣的日出日落,在田埂上一坐就是一天;為了心中的芥,在老屋邊度過多少日夜……????
在劉亮程的眼中,人類的生活似給大自然帶來了太多的不便,留下了太多永遠無法抹去的痕跡。“不管多大的風,刮平一道田埂也要一百年;人無意丟下的一只碗,在土里歷經三千年,仍紋絲不變;可那根插入土地的鋼筋卻帶給了土地一輩子的刺痛,幾乎沒有什么可以消磨掉它。除了時間,可它本身也不是無限的,所謂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可它卻還在那里。”相比之下,人的壽命真的是太短,人在自然面前真是過于渺小,但所留下的一切,卻又是永遠地給自然這幅美麗的畫卷上添上了不和諧的一筆。???
我想,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列火車,當你向燃著熊熊大火的鍋爐內拋入第一锨煤,鳴起第一聲汽笛的時候,你的這輛火車便起步了。行駛在早已預設好的軌道上,一點一點地接近自己的終點站。在這趟長途旅行中,總會有岔路,有時一次無意間的便道,卻是改變了后面的一切路線,是偏離了正軌嗎?又或者,本就沒有正規這一說,每一條路都通向那個專屬你的終點。又或許,那個終點只是一個不確定的存在,你所想到的一切地方都可以是彼方。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沿著一節一節的鐵軌,不斷地走下去。???
既然只能一路向前,終有到站之時,那為什么不走得慢些。像劉亮程一樣,擁抱那個生活了無數年的村莊,睡在自然的懷中。趴在車窗上,看花看樹,看天看地,用心去體悟隱藏于風中的快樂。你可以如劉亮程一般。俯下身,聽腳邊花草的細雨呢喃;在田間奔跑;在田梗上看那紅日緩緩西沉;待月明星稀之時,順勢向后一倒,在田中睡上一夜,讓那響徹云霄的一聲雞鳴將自己重又喚醒,站起身,拍拍屁股,向家的方向走去。???
所以,在這漫漫長路上,放慢自己的腳步,伸出雙手,捧給塵世的幸福。???
《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一支筆,一張書桌,一盞燭火,那是僅屬于他一人的世界,一個他眼中最美的村莊。
一個人的村莊
????? 高一(4)班?葛睿佳
一個人的村莊,這個村莊是劉亮程的,也可以是我們每個人的,或許它真實存在于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僅存在于心底。
在這個村莊里,時光似乎慢了一拍,能容許慢悠悠的生活。花上半天時間躺在一塊草地里,抬頭看天上白云緩緩游動,側耳傾聽微風拂過的“沙沙”聲,自以為是地幫一只螞蟻搬干蟲,對一朵花兒微笑,猜想驢和狗的心事,一切想做的事情,幾乎都能實現。
一草一木,一蟲一葉,細小的不值一提的動物和植物,一切看似只是人生中極其尋常的事物,在劉亮程的筆下都體現了生命的感悟,都擁有了今生今世存在的依據。那么人今生今世的證據呢?由一座座舊房子和一條條被踏過成千上萬次的路,揚起又落下的塵土,還在吹刮著的一場一場的風見證著。那如果這一切都消失了呢?一個人不就沒有了今生今世的證據嗎?一切,難道不是一場一場的夢嗎?人難道真的存在過嗎?
何不如換一種活法,活在自己的“一個人”的村莊里呢?在那里,沒有紛爭,沒有漂泊,不需要證明今生今世,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一個人”的村莊,是自由的,但也是孤獨的。孤獨的人住在一個孤獨的村莊里,孤獨的村莊里有著一個孤獨的人。正如劉亮程寫到“不知道留下這行腳印的人正走向哪里,我不敢跟著他走。他是一個人。走到剩下一行腳印時,肯定遠離了很多事情。”恰如一位風雪夜歸人,狂風怒吼,白雪皚皚,蒼茫天地間,就只他一人身披棉襖,頂風冒雪,孤獨地低著頭只顧向前走支。而他的身后,只留下了一串清晰而孤獨的腳印。畢竟,生命或許如此無常,只是一再地還魂。
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叫作黃沙梁,不同的人的“村莊”有著不同的名字,或許叫悠閑,或許叫孤獨,或許叫自由,或許叫奮斗.
尋找“一個人的村莊”
高一(4)班??徐鈺玥
多少年來,黃沙梁的土地上老老實實地發生著一些不老實的事情。土地有它本身的神秘和不可知,于是,作者在自己的晴朗白天里,寫下了這些文字。
本書的作者不是站在一邊以“體驗生活的作家”的身份來寫,而是寫他自己的村莊,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長于斯,亦必葬于斯的一方土地。可以說,讀了此書,讓人心更靜,鄉情更濃,思念更切。
在這飽含情感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本真。而《剩下的事情》這篇文章,更是引發了我的共鳴。記得有段文字是這樣的“我正躺在土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頭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
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是再樸實不過的文字了,卻美得純粹,讓我忍不住揣摩了一遍又一遍。為一朵花露出笑容,為一片新葉歡欣激動,是多么美好呀!在這樣的生活中,你我都活得太嚴肅了,心靈似乎也早已麻木。
不錯,生活節奏的改變,每個人也潛然發生著變化。“而我能做到的也僅僅是,把不能被改變的一切深藏心中,當人們改變了整個世界,在一千一萬個這樣的早晨里,我照著陽光,吸著新鮮熟悉的空氣,說出那些永遠沒改變的東西——千萬年里絲毫不變的一切”保留這一顆真實的心吧,你會領略到不一樣的詩情畫意。
有一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種綠,是積攢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饑渴”短短幾句話,卻把作者的心境完全表現了現來。從前的村莊,是隨處可見的綠色,你只需靜靜地站在那兒,品味眼前的綠色,那么,你的目光就不知道離開了。
那時的我們,“眼里還充滿深情,我凝視的枯樹都會長出葉子。我望著的秋天田野都會由黃變綠。那時,我的目光被村莊田野深深地吸引過去,我想扭頭走開都不能。”
而現在,我們似乎把這一切擱下了,又有誰還會有耐心等來草木青青的一年?我想,作者是懷念過去的,他懷念過去的村莊,過去的自然,他也因現實而悲哀,他哀嘆自己的孤獨,哀嘆沒有精神的寄托。
“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經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這段話也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我贊同作者的觀點,“在我的一生中,我至少會守著一朵花開謝,我放下別的事情,放下往前走的路。春天過去,秋天過去,所有的人離去,我留下。為我喜歡的一朵花。我想。”
我愿像作者一樣,真正融入荒野,踩在凹凸不平的土地上,感受大地的溫度,心也覺得踏實,想躺下就躺下吧,任憑微風吹過面頰,泥土與花朵的清香盈繞在身旁,心中美滋滋的,望著身邊的景,自然也就學會對一朵花微笑了。喜歡一句話“沒有小地方,只有小眼光。”正是如此,心才靜了,“對一朵花微笑”的內涵方才領悟。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從中不難讀出作者的寂寞,是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世界?沒有答案。
作者看清了人生,所以才把物和人寫“通”了。在快節奏的生活里,學會放下,親近自然,回歸本真,也許你收獲的不止是心情,還有書中學不到的道理。在天地間,你我是渺小的,認真對待每一株草吧,其實,這,才是心靈深處最渴望的故鄉,才是作者所追求的“一個人的村莊”。
讀完整本書,不禁被其所描述的景色所吸引,但也有一絲憂傷。作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望著精神的家園,保持著卓然獨立的個性,現實中他無法獲得心靈的慰藉。
因此,他只能與花草為伴來掩蓋自己的落寞。記得有人這樣寫他“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我覺得很深刻。就是這樣的文字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從而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
時光消失,文字留下。文字留下了什么?相對于千千萬萬個消失于時間中,了無痕跡的村莊,一個被文字記住的村莊也許更不幸。但那是作者心靈的歸宿,一個沒有戰火和硝煙,只洋溢著和諧與安寧的精神家園。? ? ? ? ? ? ? ? ? ? ? ? ? ? ? ? ??
活在時光里的村莊
高一(4)班??楊燁
讀了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就不得不感嘆,原來,競可以用這樣的視角去解釋生活中的一切。但,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能每篇每章都能讀出的“時光”這個字眼。
時光,是能改變事物的。在《我改變的事物》這一篇里,作者寫道“多少年后當眼前的一切成為結局,時間改變了我,改變了村里的一切。整個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黃昏里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沒人知道有些東西是被我改變的、在時間經過這個小村的時候,我幫了時間的忙,讓該變的一切都有了變遷。
我老的時候,我會說:“我是在時光中老的。”這里面的“我”是個悠閑的人,每年天這里輕輕的一鏟,那里怕悄悄的一推,都會給許多事物帶去翻天覆地的未來模樣,就像是蝴蝶效應一樣。看似“我是他們的生宰者,但其實不然,“我”只是“幫了時間的忙”,然而時間也“改變了我”,因此時間才是萬物的主宰,才是輪回的操控者,才是真正使物非人也非的始作俑者。時間,也叫時光,是那個道家中能“生萬物”的“三”。
但為什么呢?有的時候,時光卻失了它那能變萬物的能力。作者寫驢,寫它們“跟社會變革沒一點兒關系”,“它們不參與,不打算改變自己”;寫“它們還是原光那副憨厚樣子”,“拒絕進化”,寫“它們是一群古老的東西,身體和心靈都停留在遠古”。
作者寫村莊的變遷,寫“一個村莊的一百年,也就是草木枯榮一百次、地耕翻小百次、莊稼收獲一百次這樣簡單。”寫村莊亙古不變的生活:“我的眼睛和那些朝路的窗戶、破墻洞、老樹窟一起,一動不動,注視著一百年后還會發生的永恒事情:夕陽下收工的人群、敲門聲、塵土中歸來的馬匹和牛羊......”.
就連人也是這樣,一年到頭,人淹沒在莊稼和草中,無聲地揮動著鋤頭,風吹草低是露出個頭頂,腰酸背痛時咳嗽兩聲。麥子青了黃,黃了青,真正變化的也只有人的心境,而非萬物了。
時光,也會是短暫的。就像蟲的一生,有些蟲朝生暮死,有些僅有幾個月或幾天的短暫生命,幾乎沒來得及干什么就匆匆離去。沒時間蓋房子,沒時間創造文化和藝術,沒時間為自己和別人去著想。生命簡潔到只剩下快樂。
但同樣,時光有時也是永恒的。還是那些小蟲們,在茫茫夏夜里,這些只能匆匆一瞥人世間一年光景的小蟲們一展歌喉,你句我一句,句句構成短暫合促的音符:這一節那一節,節節匯成大地上永恒的天籟。聽慣了塵器,再聽聽這永無休止的音樂——因為不僅僅是夏,有的蟲兒生而為春風所吟,有的為秋而生,有的也是冬天里仍頑強生存的“蟲堅強”......??
并且,一但真正用心去聽了,回憶也就變得永恒了。這樣的聲音是屬于知了的,它不會變;那樣的聲音,是屬于蜜蜂的,它不會變;還有那種,是屬于蟋蟀的,也不會變......音韻美是相同的,意蘊美也是相同的:這樣是歡快的,那樣是喜悅的,還有那樣的是有些悶悶的,這些是哪怕時間也消耗完了,也不會忘的永恒。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于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凈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似乎只有村莊和河流。一個人是在大地上,太陽照著你,風永遠吹著。這樣一個活在時光里的村莊,就在你的身后伴著你,質樸而美好。
愿為堅守,孤獨亦然
??????????????? ???——讀《一個人的村莊》有感
高一(4)班陳奕文
茫茫曠野,荒蕪、渺無人煙,遠處幾家房屋,冒著炊煙,幾聲遼遠的笛音,回響陣陣,笛空人亦空,簫簫瑟瑟,心生一股淡淡的憂傷,然又覺厚重,深沉,是骨子里透露著竹一般的堅毅與沉靜,笛深不知處……
翻開扉頁,走進《一個人的村莊》,亦覺得劉亮程的文字中骨髓里透露著孤獨,孤獨到只有一個人的村莊,寂寞到他“把故鄉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地去闖蕩生活”,凄涼到“離開野地后,再沒見過像那灰鳥一樣的鳥”,連聲音亦是孤寂,他只愿一個人在時光里老去,一切的一切讓我感慨,在一個又一個黑夜,月光皎潔,在田野中漾起一地的銀白,一個衣著樸素的男子背著手,在麥壟上緩緩踱步,時而發出一聲低嘆,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地方,那樣一群人,只知春種秋收,只知牲畜,陽光,至于他的文章,他的心,無人知曉亦無人問津,他的眼眸深邃悠長,在某個遠方久久凝望,總覺得他不只這些,讀不盡……
是的,不只這些,倘若一個人的文字中只有孤獨,那么文章也只是大發感慨議論,然劉亮程寂寞的文字中帶著厚重,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守望精神家園,把與之無甘的人當作匆匆過客,視不理解自己的人為過眼云煙,這是他一個人的守望,因些他是孤獨的,然而,他的心中有可堅守的東西,因此,他亦是充盈。因為改變,所以懷念,因為堅守,所以孤獨,孤獨是時間匆匆流逝的結果,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只有經過堅守,它藏在你的心府最柔軟亦是最孤僻的一角,這亦是一個人的村莊,是精神棲息的家園,在這個車馬喧器的世界中,洗去表面的浮華,在心中修離種菊,為自己堅守一份孤獨,一份執著,便是珍貴。
孤獨如我,一直想閑云野鶴,不爭不逐,度此一生,或許這無人理解,但堅持認為,凡塵的一切紛擾皆可拋,將這一份向往埋藏在心底,即便無人理解,也愿為之堅守,孤獨又何如,心之所向。
笛音裊裊,斗轉徘徊,忽地,一個空音,一聲清脆,寄托一曲悠揚,心中若沒有可以棲息的地方,沒有為之堅守的事物,那么到哪里都在流浪,這是真正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