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教人,都是些容易做的、力所能及的事。但他的弟子冉求卻沒這么想,冉求說:“對于您說的道,我不是不喜歡,只是我力量不夠,做不到呢!”孔子說:“說自己力量不夠的人,事情往往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你這樣說,是給自己畫定界限而停止向前啊!”結果,冉求還是沒聽進去,并沒有堅持修自身的仁德,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各種技藝的學習上,成為孔子弟子中掌握技藝最多的人,雖在處理政事方面有很優秀,但卻幫助季氏聚斂財富,惹惱了孔子,以至于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弟子了,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聲討他。”
? ? 孔子說的“仁”,很簡單,就是“我想要仁德,仁德就到我身上來了。”但這么簡單的事情,卻沒人能做到(顏回能三月不違仁,孔子卻“忘記”了),孔子痛心地說:“有人能花一天的時間用在仁德修養上嗎?我沒有見到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吧,我卻沒有見過。”花一天的時間修仁德,每個人力量都是足夠的,卻往往一天或一個月偶爾具有仁德,做不徹底,或者根本不做,不是做不了,而是堅持不了。
? ?傳說蘇格拉底開始教學生時,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
? ?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個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的舉起了手。再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有八成。
? ?慢慢地,一年過去了,蘇格拉第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最后成為古希臘另一個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 ?事情是簡單的,人人都能做,但堅持下去卻很困難,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而這極少數人,恰恰是成功的人。換句話說,成功并不源于個人天賦,而是來自個人的意志,堅持做下去的意志。
? ?八年前開始讀《論語》,看到林林總總的譯文,總是覺得不滿意,于是萌生了重新翻譯《論語》的念頭,可是,擔心自己的古文基礎不行,就找了幾個語文老師,跟他們說了我的想法,說和他們一起合作做這個工作,結果都找了各種借口推辭了。
? ?沒辦法,只能自己硬著頭皮去做,定下的目標是每天翻譯一則,開始也是很有激情,查資料、想象孔子說話的情景、斟酌文字、發博文,開頭都很順利,可到了四十篇的時候,進度慢了下來,開始懷疑自己所為的“價值”,其他的事情和愛好,練字、雕刻、手工、電腦逐步占用了翻譯的時間,變成三天一則、一個星期一則,好在,自己還有些螞蟻啃大象的精神,花了三年時間,總算翻譯完了《論語》,回頭看看雖說對翻譯不夠滿意,但畢竟,這是我堅持完成的第一項工作。
? ?堅持做一件事是非常辛苦的,不僅僅是別人在懷疑“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懷疑。有了這次坎坷而堅持的經歷,我也漸漸想通了,人生苦短,不是因為“短”而苦,而是總想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更大的事,卻又不甘于從腳下做起,大心小腳,怨天尤人,這才是苦;若腳踏實地去堅持完成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小時候的理想,那么,時至今日,必不會有苦,只會有樂。人生的成功,貴在堅持,無他。
? ?古語說,“勤勉的辦法沒有什么特別的,只在于有恒心去堅持而已。就像一匹好馬即使善于奔跑,但精疲力盡跑到一半就停下了。劣馬雖然慢慢小跑卻不停歇,可能反而會先到目的地。”敢于把自己當做“劣馬”、當做“笨鳥”,先去做、慢慢做、堅持做,當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別人對你的目光,也就是仰視,然后,再仰視,天才的練就,正是如此。
(向雄讀《論語》之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