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的幾篇文章說來說去其實說的是一個道理,理財很重要,你要重視理財。可是,認真的想一想,理財真的重要嗎?在我看來,也許一點都不重要,特別是對于以下三種人。
第一種,是沒有責任感的人。
在《每一塊錢都值得被認真對待》那篇文章里,我提到,理財很關鍵的一點,是要養成負責任的消費習慣。但轉過頭來一想,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怎么可能養成負責任的消費習慣?
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肩負的責任也不同。學生時代的責任最為簡單,主要是學習知識,培養品格。成年之后,要承擔的責任就多了起來。僅拿家庭責任來說,對父母,我們有贍養的責任;對子女,我們有養育的責任;對親人,我們有關懷的責任。
在承擔相應責任的過程中,精神層面的付出固然重要,物質層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我們理財,也就是為了增強物質基礎,提升自身承擔責任的能力,在被需要時能夠盡一份力。而這些,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怎能體會得到?所以我認為,沒有責任感的人不需要理財。當然,他們也不會想到理財這回事。
第二種,是沒有強烈目標的人。
在《理財的正確打開方式里》那篇文章里,我提到,理財實踐的第一步,是確定一個清晰的小目標。本來我以為這很簡單,誰還沒有個小目標呢?仔細想一想,事情可能沒那么容易。
在享樂主義盛行的當下,及時行樂,只注重享受當下的月光族不在少數。這樣一群人,可能也會有自己的小目標。但他們的小目標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實際行動卻是朝著目標的反方向走。口頭上說到年底要存多少多少,新款的iPhone一出來卻又忍不住下了手。
用有限的錢包去對抗無限的欲望,注定是雞蛋碰石頭。而一個強烈的目標,則是套住欲望的有力枷鎖,能幫助我們在面對誘惑時,管住手,穩住心。反過來,一個沒有強烈目標的人,只會陷入欲望的漩渦無法自拔。所以,理財對這種人,只是徒增煩惱,不如由他去。
第三種人,是急于求成的人。
急于求成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強烈的目標,按理說是需要理財的一批人,為什么又說他們不需要理財呢?
這是因為,理財是為生活服務的。人生于世,就是生活二字。生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理財相應也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十年不算短,二十年不算長。拿為退休養老而理財這個目標來說,需要堅持的時間至少是二十年。此外,就投資的風險而言,只有足夠長的時間,才能熨平風險。
前面提到的負責任的消費習慣,堅持一段時間很容易,長期堅持可不簡單。特別是理財的初期階段,你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消費,也嘗試了不少投資方法,但效果往往并不顯著,你的資產不會出現質的飛躍。
理財世界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復利。復利的背后其實就是時間。如果你的投資收益率是10%,,10萬元本金三年下來也只有10(1.1)3=13.31萬元,并不會有大的飛躍。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三十年的話,則會變成10(1.1)30=174.49萬元,才會出現量的飛躍。對于一個急于求成的人,三年時間已經夠難熬了,何況是三十年?
不能負責任的對待人生,沒有強烈的目標,做事急于求成,學理財并不會讓你受益,相反,大概率還會給你帶來煩惱和損失。如果你是后兩種人,磨練磨練還算有救。如果你是第一種人,還是洗洗睡吧因為你首先該考慮的并不是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