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你眼前看到的一切
一段時間系統內的初任培訓,雖然課程安排很緊湊,每天都很疲憊,但是又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小伙伴。處在不同的位置,處于不同的環境,身邊的人也在不斷的變化。有時候我們長期待于一個狹窄封閉的環境,會忘記外面是怎樣大的一片天空。在這里,我感受到了屬于年輕人的活力,開放,思維;在這里,大家更看重個人價值的體現,而不是盯著眼前的既得利益。
任何糟糕的環境并不能成為不努力的借口。前一段時間或許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太在意身邊的一切,希望不管是工作還是人際關系都能盡善盡美,過于完美主義,以至于一旦出現什么問題,心里就會很在意,對工作的責任心以及其他事情的責任心過于重。其實身在TZ,想靠個人的力量改變什么大致是不可能的,唯有不忘初心,堅持做最初的自己。
H哥說:“你要離開”。我說:離開什么?他說,你眼前看到的一切!
H哥,也算是一個有故事的男子。本科畢業后一路向西,獨自來到帝都,任職于某國有壟斷企業,后被派往青海,與在青海讀書的妻子相識,相知,想愛,最后終成眷屬,羨煞旁人。大家都戲稱也要去青海,偶遇一段良緣。真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以后又被調往廣西,歷經周轉,后因為家庭原因回到江西,一個并不是家鄉所在的小城市,因為妻。他任職期間,就讀中央財經大學的會計碩士,遠在青海/廣西也時常打著飛的回帝都上課。想想期間的辛苦,都望而卻步。就是這么一個人,今晚跟我說,他的選擇未必正確......請問誰能保證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正確,走的每步路都沒有誤差?
H哥是那種讓人感覺很妥帖的人,無關外貌,只看本真。對人文歷史頗有研究,某個從八一廣場軍訓回來的清晨,給我講了一路的各大家。"自是青衫磊落,常望長風萬里",怎樣一種風骨……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 ? 來到鷹潭的第二天,在領略了鷹潭美景之后,跟著大師兄去了黃蠟石紀念館,玩石/雕刻/品茗,不甚樂哉。期間這二人談到佛家里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句話頗具禪機,卻十分恰當的寫出了人生隨著閱歷的增長對事物的看法發生的變化。涉世之處,純真無瑕,看見一切美好,相信一切美好,別人說什么我們就相信這是什么,世間萬物在我們眼里就是本源之態。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一切發生了變化,我們開始懷疑,看到的都是世間的丑陋和虛偽,這時候我們憤怒,憎恨,迷惑,憂慮,不再輕易相信任何東西。最后閱歷又到了一個階段,我們開始豁然,原諒,包容,洞察世事后返璞歸真,回歸本原了!感覺自己正處于第一個階段向第二個階段轉變的路上,卻又因為身邊的人影響逐漸靠攏第三階段。
? ? ? 館主最后說了四個字:“靜能生慧”,此四字該一生受用。
有所求必有所給
? ? 夜晚的北極閣,站在閣頂俯瞰整個鷹潭的夜景,只愿沉醉在這細雨微風里,但愿長醉不愿醒!望著暗夜里光明,信江上橫跨著一座浮橋,是由一艘艘的船只上面鋪上木板而成,頗具特色。鷹潭其實有非常豐富的道家文化,龍虎山更是中國道教發源地,離開北極閣時,里面的解說員說,既然來了,就拜下神明吧!師兄拉著我走了,說 "有所求必有所給"。有所求必有所給……我怔怔而下,我們總是求神拜佛,希望能讓心中所求得以實現,但是世間因果循環,沒有平白而來的福氣,或者這福氣得來必定要付出一些代價。敬佛不一定是信佛。
? ? 信步走上浮橋,浮橋連接了兩岸,給這座贛東北的小城平添了一些江南水鄉的氣質。據說,這座浮橋在夏季豐水期是會撤掉的,心中倒是有些失望,料想的應該是隨著江水的起伏,不停歇的坐臥于信江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