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寫作#第21篇
這個周末因為要寫一篇關于未來辦公環境的稿子,做了一些研究,深入了解了一下共享經濟背后的理念。在聽一個共享辦公空間的創始人采訪的時候,他提到了一個現在流行的說法——The death of ownership,也就是說,隨著共享經濟的流行,“擁有”變得越來越沒有必要,甚至會消失。
前幾天,我和朋友一塊下樓,我去參加一個節目的錄制,她去上班。我問她怎么去,她說自己開車。我說自己開車好麻煩,叫個Uber多好,有人給你當司機,你還可以在路上做其他的事情。她回答道:最好的方式自己有輛車,然后再有個司機。我反問道:那和坐Uber有什么區別呢?而且,如果不買車的話,這些錢還能用來投資,可以為你創造更多收益。
這讓我想起了“改變自己”公眾號主創輝哥的一個觀點:不要把投資和改善居住條件混為一談。輝哥是BAT的一名高管,開的是一輛特斯拉SUV,但是他卻和老婆租房住。很多人買房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買房是一種投資,于是他們為了買房投資不得不住在城外,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輝哥則選擇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式,他在城內租套舒適的房子,然后把原本可以用來買房的錢做其他投資,這樣既不耽誤投資,也能保證生活品質。我們也不用因為房子而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城市或者固定的城市區域,而是可以用更豐富的居住體驗。
采訪中,這位創始人還提到說,隨著移動辦公和共享辦公空間的流行,未來可能公司都不需要擁有自己的辦公室,在需要的時候租用共享辦公空間就好,而員工可以在家SOHO, 在共享辦公空間,或者咖啡館工作,這樣不僅能夠為公司節省大量成本,而且員工也會工作得更加愉快。
我真的覺得,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和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一種體驗式,而非“擁有”的生活,因為“擁有”實際上是一種負擔,一方面它占用了我們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可以被用來做投資,另一方面擁有占用我們的大腦空間和精力。
我很喜歡Tim Ferriss 《每周工作四小時》當中一個理念:我們不需要成為百萬富翁才能過上百萬富翁的生活。的確如此,我們拼命努力賺錢,目的是為了“擁有”,但仔細想想,我們真正享受這些擁有之物的時間其實不同多,而共享經濟能夠讓我們不需要擁有就能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去體驗這些事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這其實和“擁有”所能給我的并無二樣。
如果能夠放棄對“擁有”的執著,我們便能用同樣的資金來體驗更精彩和豐富的生活。我相信這樣的生活應該會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所要追求的生活。所以,我很看好共享經濟,目前我們已經用共享的方式解決了生活交通問題,我們靠著Uber、滴滴和摩拜單車這些共享平臺就能解決幾乎所有城市內的出行問題,下一步應該要解決空間共享的問題——辦公空間、居住空間、餐廳廚房等等。事實上,WeWork已經推出了一個新概念WeLive,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提供共享居住空間的租房服務。這樣,年輕人不需要花費太多費用,就能夠在繁華的市中心擁有充滿設計感和社區式的居住體驗。
我相信,“共享經濟”這股潮流一定會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體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