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人說這部影片在貶低李白,李白還成了配角?? ? ? ?
? ? ? 可這就是李白、李太白啊!蛻去那份詩歌中漾出的仙氣,他只是一個凡塵中人,凡塵中人就要嘗盡生活的苦和甜,就會顯化出人性的多面。李白有俯瞰蒼穹的氣魄,亦有少年稚子般的天真!而“天真”這個詞語有時就會暴露它消極的含義,當然這樣的李白就不再是謫仙人了!于是,有些人就把藝術作品中最難能可貴的“真實”誤認為是“貶低”。
? ? 至于高適、李白誰是主角配角,這重要嗎?循著歷史的軌跡回望,誰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誰又何嘗不在他人生命中扮演著配角。
? 我們回到故事中去看。高適,一個面色嚴謹,不拘一笑的人物,實則樂觀積極,英勇向上。輾轉于入世、出世之間,他銳氣不減,目標明確。受挫時,他就回到故里,在梁園中打磨沉淀,苦練功底。一個十年,又一個十年,他內心始終燃燒著熊熊巨火,光亮足矣穿透眼底,照亮他走過人生最漆黑的夜。
? 再看另一個人物,這里我想引用唐寅的一句詩——“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因為這是李白最真實的心境。他一輩子都在“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洋洋灑灑詩百篇,但并無人懂他!他的狂歡和瘋癲,恰恰是一種“痛苦”的極致表達,也是對“痛”的反復“稀釋”。他在霓裳歌舞中放浪形骸,在瓊漿玉液中一擲千金,不過是遺憾與無奈交織匯演的“華麗盛會”罷了!背后皆是無法完成“致君堯舜上”的政治理想,淪為“翰林待詔”的落寞與凄楚!
? 人,總要給“痛”找個流淌的出口,不然會在生活隨時調高的“濃度”中窒息!
? 我們可以看到, 這兩個人物,一個理性煉達,一個卻感性天真,骨子里還浪漫不渝。所以,影片把高適作為“明線”來講李白的故事,一是“旁觀者清”的觀念,二是借助高適理性的視角,讓觀眾更深刻體會到一個接近真實的李白(人物的真實性很重要,他要符合人性,符合人性才可愛生動)。
? ? 在故事開篇,他們于黃鶴樓初見,高適就評價過李白“天真“二字。是啊,天真,這是文人的共性,蘇軾也曾說過“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般稚樸的言語。而正因為有這份“天真”,他們才能把最真摯的情感流放于文字,才能成就在文壇上不朽的地位。同時,也因為這份天真,讓他們在那個時代的政治舞臺上,處處碰壁,因為“天真”的個性有它歲月靜好的一面,亦有它耿直魯莽的一面。影片的最后,李白也是因為這份天真,致使自己魯莽出仕,最終深陷囹圄。高適對監軍程公公說了他不想犯下像李白一樣“魯莽”的錯誤,這也是高適作為故事“明線”,發揮的烘托作用——烘托出主角李白由性格墊定的人生悲哀。
? ? 另外,影片所有的情節都不是在貶低李白,我們可以摘取其中的一個情節來證實。當高適在揚州完成與李白的一年之約時,他在橋上痛斥李白這種墮落奢靡的生活,有一個人物秦十二站了出來,她說誰不想上陣殺敵、報效祖國,可惜她是一介女流。接著她脫下帽子露出女兒的姿態,陣陣清風只能吹起她的長發,卻無法吹去她臉上的愁容。這里影片是在為李白發聲,更是在影射李白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悲哀,空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遠大抱負,奈何卻無人舉薦(一聽他是商賈之子,皆拒之門外),無處施展!
? ? 同時,影片在此也表達了所有像李白這樣滿腹才華的文人,在那段歷史洪流中的無奈,完美詮釋了他們內心理想與現實的不斷博弈,完美展示了他們“痛并快樂”的人生!而為什么我們不能去好好接受一個“真實”的人物呢?
? ? 雖然這部影片里有些情節和歷史不符,但我們主要看的是它要表達的文化精神內核!那句“詩在、書在、長安就在”,以及最后高適說“黃鶴樓毀了,但只要黃鶴樓的詩還在,它就一直在”!——這些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與主旨!
? ? 最后的最后,用一首納蘭的詞來概述這部影片中唐代文人的“眾生相”——他們皆是那段歷史中的“人間惆悵客”,都曾在“斷腸聲中憶平生”!你可以這樣理解,李白是一個“快樂”的抑郁癥患者!
后記:這部影片把一個文人李白、謫仙人李白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可以說它勾勒出了那個時代所有文人墨客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凄楚之態。電影中,李白創作《將進酒》的情節,更是令人嘆服。它完整地表達出了“境界”二字。要知道“境界”是需要跨入詩詞世界,脫離現實,超越時間,與詩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后,才能感受到的事物,用言語都難以表述。而這部影片直觀、具體、生動地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還“看”到了,并與李白同在他詩歌的境界中“神游”!
ps:電影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點,我關注的就是那份文化的自豪感,文化的歸屬感,以及那段歷史中的文人們!唐寅的那句“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以前總有人拿它來開玩笑,但當你看了這首詩的全貌,你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是把無奈表達到了極致!而納蘭容若的一句“我是人間惆悵客”,影射了多少文人墨客,他們都曾在“斷腸聲中憶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