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800字,持續100天,寫出優質的自己”,發起“嗨爆日更”第46天,作為圈主,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不要來挑戰日更,因為沒意義。從極力邀請到勸“退”,我經歷了什么?
2月20日,在007不出局發起“嗨爆日更”圈,最開始的15天,只有我和琴子兩人打卡,之后陸陸續續增至12位伙伴。
重新開始日更的前一個月,我抓住每一個機會推廣這個圈子,一旦對方表露有參加的意愿,竭盡全力的解疑答惑,鼓勵TA加入。因為作為圈主,也有“業績”壓力,連續30天沒有新人加入,會被抱出圈主群。
但這種想法因一本書和一件小事發生了改變。
日更是一種新身份的“認證”過程
《掌控習慣》一書中,作者詹姆斯·克利爾認為習慣是體現個人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都整理房間,你體現著一個有條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訓練,你體現著運動員的身份。
換言之,持續高頻地做某事會給我們貼上新的標簽,不論好壞。同理,日更也會賦予踐行者新的身份,比如愛學習的人/上進的人/有創造力的人等等。
受先行者的影響,帶著日更改變生活的憧憬,我們開始每天寫作,期待著某一天自己也通過日更完成蛻變。然而獲得一個新身份,并享受其附帶的福利,如寫作變現,雖極具誘惑但并不容易實現。
日更門檻很低,但不意味著開啟后一定會成功。日更福利是基于時間的復利,需要長期的踐行與調整,在此過程中,可能因時間沖突、自我懷疑、現實落差等因素的襲擾而失敗。
這些問題會將一大半人擋在門外,而小部分人會說服自己:人生在于折騰,挑戰一下,說不定就成了呢,即使不成也多大損失。
表面上看確實如此,一次失敗的嘗試是值得鼓勵的,但失敗會打斷時間復利的連續性,增加再次開啟日更的難度。因為很少有人能在挑戰失敗后,短時間內再次開始。
因此一周前,一個賦閑在家朋友詢問是否可以加入這個圈子時,我沒有立馬答應,而是建議她想清楚一個問題再做決定:
你希望通過日更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個問題的意義在于明確為什么寫?以我自身為例,我想成為一個上進、有創造力的成長記錄者;所以我需要制定一個閱讀/成長計劃,列出符合新身份的所有事項(即搭建成長體系);然后每天開辟一個專用時間來閱讀、觀察、思考,將結果呈現出來(輸出)。
在此過程中,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更的快完成日更,而極少關注即將遇到的問題。與此不同的是,挑戰意味著迎難而上,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
但日更的攔路虎不只一頭,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會反復出現。在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日更的情況下盲目挑戰,在熱情消退之后會變得寸步難行。而這不是我想看到的,也不是每一位日更踐行者期待的。
所以,如果你想挑戰日更,不如花點心思在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如果你已經確定以及肯定自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歡迎繼(你)續(的)閱(加)讀(入)!
搭建成長體系,讓日更更持久
報名頭條訓練營之后,有位戰友開玩笑說:日更比微頭條簡單多了,隨便寫寫就完成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觸發了我對日更“未來”的思考:
輕而易舉就完成的日更會持久嗎?
思索的結果是:不會。首先我們對于沒有任何挑戰性的事情會很快失去興趣;其次,沒有質量的日更會延緩成長的進程,甚至于空耗時間。
所以,如何保持日更的吸引力和質量,使它成為時間的朋友?答案是搭建自己的日更體系。
輸入與輸出體系
不管是日更100天還是1000天,乃至更久,都需要持續穩定的輸入,輸入什么,就顯得至關重要。不少人在開啟日更之前,會擔心無內容可寫,或寫出來的東西沒人看。這樣一來,日更便成了壓力,而非助力。
我開啟日更的初衷是讓成長有跡可循,所以我的輸入清單里大多是自我成長類書籍,如溝通技巧、時間管理等。這些輸入對于當下的我來說是極有助益的。在日更開始之前,它們已經躺在我的書架上了。
在初期,輸入的內容沒有限制,對當下的自己有益即可,無需為了日更而強制輸入不需要或者不喜歡的信息。輸出是對輸入的一次檢驗,不論是技能還是成長感悟,輸出是最好的學習。
當日更穩定(不會受外界影響而中斷)之后,可以有選擇的輸入,深耕某個領域,由前期的扁平化轉換成垂直化。
日更剛開始,可能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清楚它長什么樣,是否合適,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
搭建輸入與輸出體系遵循兩個原則:符合當下的需求,不強制輸入&由廣入深,精簡至上。
日更反饋體系
日更一個月,半年,一年可能都看不出明顯的變化,克利爾先生將這段時間稱之為“失望谷地”,付出獲得的回報低于預期。我們會懷疑日更的正確性,會對日更產生抗拒,因為這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此時,需要反饋系統補充能量,將進步清晰明了的展現出來,哪怕是0.01%。反饋體系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反饋是記錄和自我成長,外部反饋是他人對于日更的反饋收集。
記錄每一次日更的時間,字數和主題,每周公布最新的累計成果,作為外部反饋的素材。記錄的目的除了讓付出看得見之外,也是自我成長依據。
通過時間和字數對比,發現自己輸出的優勢和不足在哪,有助于更好的分配時間和精力;同時,比對完成度最好的日更,總結適合自己的高效率日更方式。
內部反饋體系服務于自我肯定,但這還不足以支撐我們度過潛能積蓄期,需要外部反饋(肯定)的賦能。
將每天的日更發布在社交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微博等,不僅可以增強個人影響力,還可以收獲滿滿的鼓勵與驚喜。春節斷更之后的第一次日更,有位前同事留言說:你終于又開始了,瞬間滿血復活。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他們的反饋讓人既愛又恨,因為有的日更點贊無數,而有的無人問津。復盤文字表達(含標題/內容/字數)、配圖排版、發布時間,找出“觀眾”最喜歡的表達,有助于快速提升寫作技巧和個人影響力。
日更反饋體系的搭建是一個耗時耗力工程,需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但它的存在可以讓付出看得見,可以明晰改變的方向,是長期日更的能量支持系統,可以一邊日更一邊完善,但不可棄之不理。
開啟日更的Q&A
日更是一件值得終生踐行的事,開啟的最佳時間除了過去就是當下,但不少人因為各種擔心而不敢跨出第一步。以下是我對開啟日更幾個常見問題的看法,希望有所幫助。
1、什么樣的人適合開啟日更?
知道自己要什么且每天可抽出1小時輸入和輸出的人最為合適;挑戰者慎入。
2、寫作小白,沒積累,不會寫,日更耗時太長怎么辦?
日更不是高考作文,不求拿高分,每日100字好過一字不寫;逐步搭建自己的日更體系,不愁沒得寫,寫不好。
提升寫作效率的最佳策略是:書己所行,行己所書,即知行合一。日更的本質是踐行日記,寫的再好,沒有實踐也是枉然;有感而發文章一般都不會耗時過長。
3、嗨爆日更為什么是100天,而不是21天?
100天是一個篩選門檻,也是搭建日更體系的時間;而21天太短,熬一熬就過去了,不利于長期的堅持。我的目標是至少1000天。
4、800字太多了,500字不可以嗎?
可以,800字是一篇初中作文的要求,在文章框架、表述方面都有一定要求;搭建好輸入和輸出系統之后,會發現800字一晃而過,反而是把字數精簡到500字更難。
5、為什么要加入日更圈,一個人可以嗎?
建議加入,裹挾前進會比一個人更輕松,對擺脫拖延癥有奇效,因為圈里的人都在前進;此外,日更是一個高交互的圈子,可以鏈接很多“奇人異士”。
6、日更因突發狀況中斷,或者突然不想寫了,怎么辦?
日更允許斷更一天,但絕不超過連續兩天,否則很難續上;斷更之后,第二天立馬補上;或者提前完成接下來幾天的日更。
日更是一個長期投資選擇,它的福利需要時間的積累;門檻低,但意義深遠,搭建屬于自己的日更體系,做時間的朋友,生活的改變看得見。
“每天800字,持續100天,寫出優質的自己”,如果你想好了,歡迎掃碼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