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你好,歡迎來到非凡精讀館,我是金鉑醫生,希望通過醫學知識的科普能讓你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的了解。今天給大家講的這本書,我特別喜歡,叫作《我們為什么要睡覺?》,其實,我更喜歡它的副標題,叫作“解密睡眠和夢境的力量”。
本書作者馬修·沃克是一位神經生理學博士,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一直深耕于睡眠研究。
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中,睡眠問題特別嚴重。其中,有些人是由于睡眠障礙沒辦法得到好的休息,比如失眠癥;有的人是主動地晚睡覺,比如熬夜。據統計,我國至少有3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所以,這本書書如其名,它告訴我們,我們為什么要睡覺,如果不睡覺,會給身體和心理帶來什么嚴重后果。同時,它還告訴我們,夢境的意義和夢是如何發生的。另外,它也提供了一些如何睡好覺的建議。
如果你熬夜、失眠,或者特別重視健康,那一定要了解一下這本書。據說,比爾·蓋茨看完此書,他就不敢熬夜,開始好好睡覺了。有些讀者看完本書,也表示再也不敢不睡覺了。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占據我們人生1/3時間的事——睡眠。
一、認識占據我們人生1/3時間的事——睡眠
首先,本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睡眠的一些基礎知識。
1.決定睡眠的兩大主要因素&睡眠周期
人的睡眠主要由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一個叫生物鐘,一個叫睡眠壓力。如果這兩個因素中有一個出了問題,人就會出現睡眠障礙。
生物鐘
先了解一下第一個決定睡眠的因素:生物鐘。它是生物體內在的一種節律。
1729年,法國物理學家德梅朗在觀察一種植物時,發現了關于生物鐘的證據。這種植物就是含羞草。每當太陽出來時,它的葉子會舒展開;到了夜晚,葉子又會卷起來。當時,主流學術界認為,這種葉子的舒展和收縮的變化,是陽光照射引起的。但是,德梅朗做了一個實驗,徹底顛覆了大家的認知。
他把一株含羞草放在一個完全密閉、沒有任何光線的空間里,接著,24小時觀察它的變化。他發現,即便沒有任何光,在特定的時間,含羞草的葉子仍會舒展和收縮。于是,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就是植物體內應該有一種內在的節律。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會自己產生節律。這就是生物鐘。
那植物有生物鐘,人有沒有呢?大概兩百年后,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做了一個特別偉大且具有奉獻精神的實驗。他們一位叫作克萊德曼,一位叫作理查森,是師生關系。
他們到了美洲的一個猛犸洞。這個洞穴是目前地球表面最深的洞穴之一,深到里面完全沒有任何光線。兩個人在這黑暗的環境中待了整整32天。他們的目的是想觀察,如果沒有陽光,人每天是否有生物節律。
歷經32天,他們發現,即便沒有任何光線,他們也不會沒有規律地清醒和睡眠,而是擁有規律的清醒和睡眠的周期。
又過了八十多年,科學家們終于得出了一個比較確切的結論,就是人的生物鐘時間要比24小時略長一點,大約是24小時15分鐘。
有人可能會問:我們的生物鐘不是24小時,那怎么保證每次都變得規律呢?如果把人的生物鐘比作手表,那陽光就是調整手表的按鈕。我們每天接觸日光,它升起再落下,我們的生物鐘就會被調節。因此,每個人生物鐘的規律就和每天24小時比較一致。
后來,又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我們發現了生物鐘特定的部位,它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個叫“視交叉上核”的地方。它是由大概兩萬個腦細胞組成的一個微小結構。但是,不要小看這個小結構,它決定了每個人的清醒、睡眠,甚至吃喝拉撒。如果生物鐘出現了紊亂,會讓我們產生非常多的身體不適。
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有生物鐘,但卻有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一部分人喜歡早睡早起,被稱為“早起鳥”,大概占人群的40%。而有一部分人的生物鐘是推后的。他們一般在半夜甚至凌晨睡覺,然后到中午或下午起床,這類人群大概占30%。此外,還有30%的人介于這兩種類型之間。
當我們的生物鐘感知到夜幕降臨時,“視交叉上核”會促進大腦分泌一種激素,它就是褪黑素。到了白天,陽光一出來,松果體就立刻踩剎車,褪黑素就停止了分泌。
褪黑素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引起睡眠的信號。市面上有很多有關褪黑素的保健品,大家都以為吃了就能睡得更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因為褪黑素本身并不參與我們的睡眠活動,它只是負責發出睡眠信號。這就好像一個百米競賽,褪黑素的角色就像拿著手槍發令的人。它“啪”一打槍,比賽開始,但是,它并不參與“睡眠”這個競賽。因此,褪黑素對于睡眠的幫助是比較有限的。
生活中,最常見的生物鐘紊亂的例子,就是時差反應。比如,從洛杉磯飛到倫敦大概有8小時時差。你會發現,到了另一個時區特別沒精神。因為生物鐘還沒反應過來。但是,由于日光的校準,生物鐘會慢慢地適應新時區,只是它需要一定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多少呢?大概1天重置1小時。如果你有從洛杉磯到倫敦8小時的時差,大概需要8天,才能適應當下的環境。偶爾的時差反應,人體能慢慢地適應,但是,假如生物鐘長時間或頻繁地處于紊亂狀態,那就麻煩了,它會帶來很多健康隱患。
有研究者調查過飛行員的健康狀況。由于工作原因,他們要長期在各時區之間來回,研究人員發現,工作很多年的飛行員的身體有兩個明顯的變化。第一,大腦出現了萎縮,而且這些萎縮的位置主要是在學習和記憶的皮層;第二,由于時差的頻繁變化,他們的免疫力也會出現問題。所以,為了健康,大家一定要注意生物鐘的規律。
睡眠壓力
第二個決定睡眠的因素,叫作睡眠壓力。睡眠壓力是由大腦的一些化學物質引起的,它叫作腺苷。腺苷的主要作用是,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會讓人產生疲倦和想睡的感覺。因此,一般人到了晚上,他們的睡意,是由生物鐘和腺苷積累的睡眠壓力共同作用產生的。
人清醒時,腺苷都在分泌,一般在12~16小時達到高峰。大家可以算一下,假如你七點起床,那么,到了晚上九、十點,你體內的腺苷濃度就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了。這時,人就會有睡眠壓力,然后產生睡意。
大家知道,咖啡為什么提神嗎?這是因為咖啡因是非常強的腺苷拮抗受體物質。(拮抗,一種物質被另一種物質阻抑的現象。)
什么叫受體?它是一種大分子蛋白質,就好像一個接線板,而腺苷是插頭,咖啡因也是插頭。大家想,接線板上的插座有限,假如這個位置都被咖啡因插滿了,那么,腺苷沒有地方插,就不起作用了。這就叫作受體拮抗。因此,咖啡因之所以提神,并不是真的讓你興奮,而是因為它讓腺苷不起作用了。
但是,你要知道,其實,這種不起作用是假象。咖啡因并沒有幫你清除腺苷,腺苷還是在不停地堆積。通常,咖啡因在人體的半衰期是5~7小時。半衰期就是物質在身體中代謝一半所需的時間。如果晚上7:30喝一杯咖啡,這意味著凌晨1:30時,你的體內大約還有一半的咖啡因量在起作用。
因此,如果你本身的睡眠不太好,那么下午3點以后,盡可能不要喝咖啡。
此外,大家千萬不要小覷咖啡因對我們神經的影響。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一些蜘蛛攝入影響神經的藥物,比如安非他命、酒精和咖啡因,然后觀察哪種物質對它們織網的行為影響最明顯。
研究發現,咖啡因引起的影響最明顯。攝入咖啡因的蜘蛛織出的網是凌亂的,完全不是平時的形狀。
睡眠周期
講完睡眠壓力,下面,我們看看第三個重要的睡眠知識,它叫作睡眠周期。
1952年,同樣是在芝加哥大學,有一位科學家叫作阿塞林斯基。當時,他在觀察嬰兒的睡眠。他發現,嬰兒在睡覺時,總有那么一段時間眼球在不停地來回擺動。與此相伴的,是更加活躍的腦電波。嬰兒眼球在來回擺動期間,也有一些時間是完全不動的。他就提出了一個假設,睡眠可能是由這兩種模式不斷交替形成的。
于是,他把這個發現告訴了他的導師。他的導師就是進猛犸洞的那位克萊德曼。克萊德曼非常嚴謹。剛好,他有一個出生不久的女兒,回家以后,他就觀察女兒的睡眠情況,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所以,他們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睡眠由兩種不同的階段組成,它們以一種規律的模式不停地重復著。根據這個眼球運動的發現,他們把人的睡眠機制命名為快速眼動階段和非快速眼動階段。通常,做夢就是發生在快速眼動階段,而大家熟知的深睡眠,則發生在非快速眼動階段。
每個人如果按8小時睡眠來算,每個睡眠周期大概是90分鐘,那每個人每個晚上大概由五個睡眠周期構成。一個睡眠周期包含一部分的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但是,它也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每個睡眠周期中,前半夜的非快速眼動睡眠比例更高,也就是深睡眠的占比更高;到了后半夜,快速眼動睡眠占比更高,所以,這時夢境可能更多一些。
溫馨提示: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年人每晚平均睡眠時間應為8小時。
2.不同物種之間的睡眠差異
有關睡眠,研究者還有很多有趣的發現。比如,在這個世界上,不光人類、鳥類、魚類,甚至連原始蠕蟲都有睡眠。不過,不同動物之間有比較明顯的睡眠差異。
第一,總睡眠時間不同。總睡眠時間是生物之間睡眠最大的不同。比如,大象的睡眠時間大概只有人類的一半,即4小時,而老虎和獅子每天需要15小時的睡眠。有一種棕蝠每天清醒的時間只有5小時,也就意味著,它們要睡19個小時。
第二,快速眼動睡眠時間不同。你看,像昆蟲、兩棲動物、魚類和大多數的爬行動物,它們基本上沒有快速眼動睡眠,也就是說,它們是不做夢的。而鳥類和哺乳動物具有成熟的快速眼動睡眠。從生物的進化史來看,這些動物是比較晚出現的,因此,夢境可能是睡眠進化中比較晚出現的一種現象。
第三,有些動物可進行單個腦半球睡眠。比如鯨魚,它在水中睡覺時,是一個大腦半球睡覺,另一個大腦半球保持清醒的。
為什么?因為在水中睡覺,需要保持清醒,才更有利于生存。這些現象都非常有趣。
第四,極端環境下,比如饑餓時,有些動物可以不睡覺。這種現象叫作睡眠剝奪。有些候鳥在長途遷徙時,可以連續幾周不睡覺。但這樣的情況,只能發生在特定階段。如果非遷徙時讓它們不睡覺,就會對其健康造成影響。
3.人類不同年齡段的睡眠差異
此外,人類在不同的年齡段睡眠特點也不同。
一是,母體中胎兒的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比較長。研究發現,快速眼動睡眠是構建大腦的重要過程。如果把一只老鼠胎兒的快速眼動睡眠完全剝奪,那它出生后,你會發現,它的大腦就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
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知識點,特別是準媽媽們一定要注意。酒精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抑制人類快速眼動睡眠的物質之一。為什么我們說,媽媽在懷孕時千萬不要喝酒?因為酒精可以透過胎盤屏障直接抑制胎兒的快速眼動睡眠。如果經常喝酒,孩子生下來可能會出現大腦的問題。
二是,青春期孩子的生物鐘普遍推后2~3小時。這也就是我們的七、八點,對孩子來說,大概是九、十點。
為什么會這樣?有一種推斷是,青春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個體獨立,就是讓他們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不要老依靠父母。因此,大自然就給了青春期孩子這樣的特點,讓他們的生物鐘有別于成人,以此幫助他們獨立。
此外,大家知道,人的大腦有別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前額葉皮層比較發達。前額葉皮層主要管人的理性思考和欲望、沖動的控制。
為什么有些青少年特別愛冒險、沖動、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前額葉皮層的發育還不太成熟。而這種皮層的成熟主要是在睡眠中成熟的。因此,有一個好睡眠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
三是,老年階段的睡眠也比較特別。小的時候,我聽老人說,老年人睡覺叫作“馬睡”。什么意思?就跟馬睡覺一樣,睡一會兒,醒一會兒。
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老年人的深睡眠比例會減少,人的記憶力也會下降。相關數據表明,50歲時,人的深睡眠減少大概60%~70%;到了70歲,深睡眠減少80%~90%。
第二,老年人的睡眠是碎片化的。這一方面跟生物鐘有關,另一方面,跟膀胱功能下降有關。老年人半夜經常起夜上廁所,這就造成了睡眠的碎片化。
此外,老年人的生物鐘也有其特點,青春期孩子是推后,老年人是靠前。因此,你會發現,很多老人七八點時,在電視前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這是他們的生物鐘特點造成的。而這個小睡最大的影響是,清除了老年人的睡眠壓力,就是把腺苷清除了。這會影響他們晚上的睡眠質量。
二、我們為什么需要睡眠
說完了有關睡眠的基礎知識,接下來,我們看看第二部分:我們為什么要睡覺,睡眠對我們身體有哪些幫助,以及如果睡不好,會帶來哪些危害。
1.睡眠的益處
鞏固記憶
睡眠的第一個益處,就是幫助我們鞏固記憶。可以說,睡眠是按下記憶儲存的按鈕。如果你睡不好,記憶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人大腦的兩個半球深部有兩個彎彎的像手指一樣的結構,這個結構叫作海馬體。海馬體是人類短期記憶的儲存站。比如,我們要記一個陌生人的名字、一個電話號碼,或者剛學了什么知識,都是儲存在海馬體中。
但是,它的儲存量有限。假如你要記的東西超過了它的儲存量,新記憶就會把舊記憶覆蓋掉。
那我怎么形成長期記憶?這就跟睡眠有關。
科學家做過一個小睡實驗:90位志愿者分成兩組,中午12點左右,兩組人同時學一些需要高強度記憶的東西,學完后進行測試。結果是大家的成績差不多。
接下來,兩組人的行為就不同了。其中一組人睡大概90分鐘,另一組人要保持清醒,做什么都行,可以瀏覽網頁、打游戲、看書,但就是不能睡覺。
到下午6點左右,兩組人再次進行測試。這時,結果出現了差別。他們發現,學習完睡了90分鐘的志愿者,他們的成績比沒有睡覺的人高了20%。
為什么?這說明睡眠確實有助于我們記住東西。
這是怎么發生的呢?通過腦電波監測,科學家發現,人在睡覺時,大腦出現了一種特殊形狀的腦電波,它叫作紡錘波。這個波會在海馬體,以及我們長期記憶的一些皮層中來回振蕩,也就是說,我們睡覺的時候,記憶發生了轉移。這種紡錘波會把海馬體中的短期記憶,經過篩選轉移到更加安全、能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所以,睡眠可以幫助我們鞏固記憶。
另外,大家可能知道一個詞,叫作“肌肉記憶”。我們打球或者做一些運動,會產生“肌肉記憶”。
其實,“肌肉記憶”的說法不太準確。因為肌肉不會產生記憶,本質上,是大腦的記憶。但是,我們對運動的記憶也是在睡眠中發生了轉移,也是被紡錘波轉移到了能長期儲存的地方了。
這個地方就是意識層面。所以,練習一樣東西,然后再睡一覺,你會發現,一覺醒來,再做這個事更加得心應手,甚至很多動作是下意識的。
很多教練員在訓練運動員時有一個習慣,就是經常要運動員早起。其實,這是不好的。因為紡錘波產生的階段,主要是在睡眠的最后兩個小時。所以說,“熟能生巧”這個詞不準確,熟練加上睡眠才能夠生巧。
緩解痛苦
第二個益處是幫助大家遺忘。關于睡眠,我特別喜歡一句話,叫作“在睡眠中記憶,同時,也在睡眠中遺忘”。睡眠既能幫助大家鞏固記憶,也能幫助大家遺忘。
有人說,“為什么要遺忘?記性不好不是個問題嗎?”
其實,遺忘是人特別重要的一個功能,可以幫助我們忘掉一些痛苦、有害的事。
同樣,科學家也做過一個實驗,也是招了幾十個志愿者分成兩組。安排的任務是,他們要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單詞,只不過每個單詞后面會有標記,有的標記著“記住”,有的標記著“忘記”。大家記好后,其中一組人睡一會兒覺,另一組人保持清醒。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進行記憶測試,你會發現,沒睡覺的人的記憶力表現差不多,而睡過覺的人,主要記得那些標記著“記住”的單詞,而那些標記著“忘記”的單詞,他們就沒有記住。這個實驗說明,我們在睡眠時,大腦非常聰明地選擇了該記住哪些、該遺忘哪些。
這個發現非常厲害。因為未來,我們可能會根據這種“遺忘機制”,發明出一種智能服務。它能幫助人選擇性地記住,或者選擇性地忘記某些事情。
有一種疾病叫作創傷后應激綜合征,我在臨床時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有些患者發生了車禍,身體上的問題可能治愈了,但心理上的創傷卻長時間地存在。他們一看到開車的場景,或者睡夢中就會出現恐懼感。如果我們有能通過睡眠遺忘的智能服務,就可以幫助這些病人忘記那些需要忘記的東西,恢復心理健康。可見,睡眠對于記憶和遺忘都非常重要。
激發創造力與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個益處,睡眠還能促進創造力。它可以整合大腦原有的信息和知識,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的思路。這一點我們在后面還會提及。
清除大腦代謝廢物
此外,睡眠還能幫助我們清除大腦中的代謝廢物。人在深睡眠時,大腦的神經膠質細胞體積會縮小60%。這時,腦脊液就會在細胞之間清除掉我們的大腦代謝廢物。
2.睡眠不足帶來的危害
那如果睡眠不足,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哪些影響呢?
無法專注,比如疲勞駕駛
第一個危害,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叫作無法專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疲勞駕駛。
針對疲勞駕駛,好些人會說,“不可能,我當司機幾十年了,不可能在開車時睡著”。的確,這是偶然情況。如果一個人好幾天不睡覺,則容易產生車開著開著睡著的情況。
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很多司機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疲勞駕駛,于是,會出現幾秒鐘的眼瞼閉合和意識喪失。這種情況有一個學術名詞,叫作微睡眠。更可怕的是,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微睡眠。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微睡眠發生在駕駛過程中,那導致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如果以30邁(48千米/小時)的速度開車,只需短短2秒加上方向盤在一個合適的角度,那車很有可能就會沖到對側車道,引起交通意外。如果開車的速度是60邁(96千米/小時),很可能這就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微睡眠。因此,大家千萬不要小覷疲勞駕駛的影響。
作者說,相比起小轎車司機,卡車司機造成的危害更大。
2006年,美國發生了一起特別嚴重的交通事故。當時,有兩輛載滿了小朋友的車停在了停車標記處,突然有一輛十八輪大卡車,沒有任何減速地直接撞了過來,造成了很多人的死傷。
經過警察對司機的調查發現,這個司機,第一,是合法司機,第二,沒有飲酒;但是,唯一的問題是,他已經有34小時沒睡覺了。因此,造成了這樣的慘劇。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如果你開車時覺得特別困、特別疲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開車了,趕緊找一個地方睡一覺。這才是最有效的辦法。但是,如果你不得不開車,那你也要把車停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打個盹,小睡20~30分鐘,然后起來喝一杯咖啡再繼續上路。切記,不要醒來后立刻開車。因為人有睡眠慣性,通常要醒大概20分鐘再開車。另外,請大家記住,這只是一個權宜之計,最安全的方法還是不要開車。有一個好的睡眠,才能解決疲勞駕駛的問題。
情緒反常
第二個危害,就是讓人情緒不穩定。人類的大腦深部有兩個小的結構,叫作杏仁核。它是我們產生憤怒、恐懼情緒的來源。
那人為什么會有理性呢?因為我們的腦門處有一個大腦結構,叫作前額葉皮層。它是幫助我們抑制恐懼、沖動,維持理性的。
在正常情況下,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處于平衡狀態,這時,人既不會特別沖動,也不會特別退縮。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睡眠不足,或者特別疲憊,前額葉皮層的功能就會被抑制,他們會變得易怒。這就是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平衡被打破導致的。
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第三個危害,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現在,因為發病人數越來越多,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阿爾茨海默病。目前,世界上有超過4000萬人出現這種情況,它就是大家俗稱的“老年癡呆”。有人預估,在未來,65歲以上的老人中,大概有1/10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德國醫生阿爾茨海默發現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個疾病。當時,他一直在觀察一位老太太的病,然后把病癥記錄下來。他發現,老太太產生了一些奇怪的癥狀,就是經常忘記事情,特別是近期的記憶,而且進展迅速,甚至連出門要去干什么、怎么回家、自己是誰都不記得了。
當老太太去世以后,他發現,在她的大腦中有一些褐色的沉淀物沉淀在一些部位。檢查發現,這是一種蛋白。這種蛋白是我們大腦的一種代謝產物,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這種沉淀物尤其多。
后來,科學家證實,人類大腦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也就是深睡眠時,大腦的腦脊液會進入細胞將白天的代謝產物清除。如果長時間睡眠不好,特別是沒有深睡眠,大腦的這些代謝產物就難以清除。所以,這是我們第二天起來覺得頭暈腦脹、不精神的一個原因。如果一個成年人的睡眠障礙得到改善,老年癡呆的發病率可以推后5~10年。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
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第四個危害,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為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而睡眠時,交感神經的興奮度下降,副交感神經活躍起來,這會讓我們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
有一個北半球實驗,大概有15億人參加過。實驗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知道,北半球有夏令時,由于氣候的變化,到了每年三月份夏令時,生活在北半球的居民會早起一個小時。但就這一個小時的變化,研究人員就在第二天數百萬的醫院數據中發現,心臟病發病率會出現一個高峰。
這個實驗是雙向的。所以,到了秋季,北半球的居民會多睡一個小時。醫院數據又表明,到了第二天,心臟病發病率明顯地出現了下降。
通過這個大規模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睡眠對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增加肥胖概率
第五個危害,大家可能更關心,這就是肥胖。醫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有一個階段特別辛苦。這個階段叫作住院總醫師。在這段時間里,醫生會歷經高強度的手術訓練,睡眠時間比較少,非常辛苦。
不過,我發現,這段時間雖然很累,但是很多醫生在訓練之后,反而變胖了。
為什么人很累還會變胖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每個人體內有一種激素叫作瘦素。這種激素會讓人產生飽腹感,也會讓人變得苗條。但這種瘦素主要在睡眠中分泌。如果睡眠不夠,那么瘦素分泌量就會減少,人就容易變胖。
第二,如果一個人睡得特別晚,他對零食、垃圾食品等碳水化合物的渴望會增加大概30%。所以,那段時間,很多醫生經常晚上加餐,因為晚上還要繼續做手術,很累。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果睡眠特別少,經常熬夜,人往往就會變胖。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過勞肥”。
免疫力下降
另外,睡眠不足,還會導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細胞活性降低,可能會引起糖尿病、癌癥,或者一些過敏問題。
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有很大的益處,而睡眠不足,則會帶來很大的壞處。
三、解密夢的產生和意義
第三個部分內容,我想大家一定特別好奇,就是夢產生的原因和作用。
由于技術的發展,現在科學家能通過儀器觀察人做夢時的大腦,從而觀察它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以及夢境對人有什么作用。前面說過,人類的夢境主要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
1.做夢時,大腦主要活躍的四個區域
很多人以為,人在睡眠時,大腦的活躍度是降低的;但是,通過核磁共振觀察受試者的大腦,科學家發現,人在做夢時,大腦有四個區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活動。這種活躍度甚至比清醒時增加了大概30%。
第一個區域,視覺空間,主要位于我們的大腦后部,叫作枕葉。它主要是管視覺信息處理的。
第二個區域,運動皮層,位于我們的頭頂,叫作運動區。我們在給病人做手術時,都要避開這個運動區。因為稍微操作不好,哪怕損傷一根血管,人就可能癱瘓。
第三個區域,海馬體及其周邊。就像我之前講的,海馬體是管記憶的。
第四個區域,杏仁核及扣帶皮層,與情緒有關。
人在睡眠時,這四個區域的活躍度要比清醒時高30%,但是,有一個部位的活躍度是減弱的,甚至完全沒有活動。這是哪里?就是前額葉皮層。
所以,大家能理解夢境了吧?就是人在做夢時,視覺、運動和情緒等區域很活躍,而沒有受到前額葉皮層的控制,因此,夢境中什么樣的情況都會發生。
那為什么會產生夢?1895年,弗洛伊德認為,夢主要是跟你近期的白天記憶有關,就是你白天經歷的事和夢有關聯。他把這種情況叫作“白晝殘留”。
一百多年以后,科學家斯塔克戈德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來29位志愿者,詳細記錄了他們白天經歷的事和晚上睡覺做的夢。記錄了14天,得到了299份報告。
接著,他對這些報告進行了仔細分析。他發現,在這299份報告中,有關于白天經歷的部分只占1%~2%,這說明,白天經歷的事在夢中體現的比例很低。
但是,在這個研究中,他發現了另一個特別重要的線索。這個線索在夢中出現的比例是35%~55%。這是什么?這就是情緒,特別是一些不良情緒,比如焦慮、恐懼。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不良情緒特別容易在夢境中出現呢?其實,它是人類自身的一種療愈,叫作“夜間療愈”。當我們在白天經歷了一些不良情緒后,在睡覺做夢時,會產生“認知分離”,就是它把你的情緒在夢里梳理了一遍。第二天起來,你會發現,這個事好像沒那么痛苦了。
所以,夢的第一個作用是進行自我療愈,特別是情緒上的療愈。
夢的第二個作用是激發靈感和創造力。比如,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叫作門捷列夫。他是一位俄羅斯化學家,他對人類的貢獻,是創造了元素周期表。
當時,他特別癡迷于已經發現的化學元素,總是想探尋出這些元素的內在規律。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一直沒有找到聯系。
終于,在1869年2月7日,他做了一個夢。因為這個夢,他完成了人類化學元素周期表。
不單單是科學家,很多作家和詩人的創作靈感也來源于夢。有一位作家叫瑪麗·雪萊。有一天晚上,她夢到自己置身在一個大大的莊園中,然后發生了很多令人難忘和恐懼的事。當她清醒之后,就把夢中的經歷寫成了一本小說,這本小說叫作《弗蘭肯斯坦》,還非常有名。
還有一位詩人特別有意思,他在睡覺前總會在門口掛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請勿打擾,詩人在工作。
那夢為什么會給人帶來靈感?這是因為人清醒時,思考問題是以邏輯在思考。它就好像我們用一個望遠鏡觀察世界,它的視野比較窄,但是,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失去了前額葉皮層的控制,大腦中的信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碰撞,無論是近期的、遠期的,還是右半球的、左半球的。由此,你會發現一些清醒時很難發現的信息關聯。
有一句老話說得很對,就是大家遇到難題時會說,“行了,先別說了,讓我考慮一個晚上”,很少有人說,“別說了,讓我考慮一個白天”。很多問題經過一晚之后,你會獲得更多靈感,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
四、認識幾種睡眠障礙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睡眠障礙。這有助于我們理解睡眠對健康的意義。
1.夢游癥
第一種,夢游癥。很多人可能對夢游很好奇。其實,它是一組癥狀的表現,包括夢里的活動、說話、發短信,或者一些其他行為等等。
關于夢游,首先有一個顛覆大家的認知是,夢游的發生并不是在做夢階段,而是在深睡眠階段。假如你喚醒一個夢游的人,你會發現,他完全沒有做夢的體驗和記憶。
夢游的真正原因,目前還沒有明確,但是,有一點是證實的,就是睡眠中神經活動的高峰是一個誘發狀態。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深睡眠比作地下一層,清醒比作樓頂,這個神經活動的高峰是一下把一個人從地下一層拽到樓頂,但是卻卡在了中間。所以,夢游既不屬于睡眠,也不屬于清醒,它是一個中間狀態。
大部分夢游是良性的,有個別情況比較極端。比如,1987年,美國發生過一個案件:一個叫帕克斯的人,當時23歲。那段時間,他的事業不是特別好,又欠了一些賭債,心里非常郁悶。5月的一天,他在家里看電視時睡著了;到了半夜,他突然起來開了二十多公里車來到岳父、岳母家,然后把岳母給殺了;接著,他又開車到警局報案說,“我剛才好像殺了人”。
后來,經過法官和神經專家團隊的檢查發現,他在行兇的那段時間就處于夢游狀態。
不過,大家也不要太恐懼,大多數夢游都是良性的,但如果會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就要去尋求醫療幫助。
2.失眠癥
第二種,失眠癥。現在很多人都有睡眠問題,但是,真正的失眠有明確的診斷標準。
臨床上怎么診斷失眠呢?有這么幾個診斷標準:
第一點,對睡眠量或睡眠質量不滿意;
第二點,感到嚴重不適,或者正常生活受到負面影響;
第三點,超過3個月,每周至少失眠3個晚上;
第四點,沒有其他可能并發失眠癥狀的精神障礙或疾病。
作者說,只有滿足以上四項,才會被診斷為失眠癥。
為什么診斷標準中顯示的時間長短很重要?因為現在有太多因素會導致人睡眠不好,比如工作問題、情緒問題,但是,如果把這些問題撇掉,你的睡眠就會恢復正常。而如果是一周又一周重復地出現這些問題,這時,才可能會被診斷為失眠癥,然后去尋求醫療幫助。
3.嗜睡癥
相比失眠癥,有一種睡眠障礙更可怕,叫作嗜睡癥。有人說“愛睡覺不是挺好的?能多睡一會兒”,但是,嗜睡癥和平常的愛睡懶覺不一樣。它有三個典型的表現。
第一個表現是嗜睡。這種嗜睡不是睡眠不足引起的第二天沒精神、想睡覺,而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睡意。這種嗜睡的表現,就像一個人連續3~4天不睡覺產生的困倦感。
第二個表現是睡眠麻痹。什么意思?就是人起床后,有一段時間完全動不了,甚至說不了話。這感覺就像自己被困在了自己的身體里。
睡眠麻痹是怎么產生的呢?人在快速眼動睡眠時,身體會有幾個變化。第一是眼球來回地運動,第二是腦電波過度活躍,第三特別重要,是所有的骨骼肌肉張力會喪失。人在做夢時,這個張力是完全沒有的。這時,所有的肌肉不能活動,全身上下能活動的肌肉只有眼睛和呼吸的肌肉。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大自然的一個巧妙設計,因為人在做夢時,如果肌肉還能運動,很有可能會把夢境中的動作表現出來。這會對自己,或者家人造成危險。所以,這種情況,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處于快速眼動睡眠的一個重要特點。而正常人在清醒的那一瞬間,肌肉也同步恢復了。可是,嗜睡癥患者會出現延遲,所以他們意識醒來了,但發現胳膊完全動不了。
第三個表現是猝倒。大家應該見過提線木偶,很多人玩提線木偶。假如提線木偶的線突然沒力量了,木偶就會一下子癱倒在地上。嗜睡癥的病人就會有這樣的表現,而且這種表現,也跟肌張力的喪失有關。但是,它往往是因為強烈情緒的觸發引起的。這個情緒的觸發可以是特別開心,比如,你給他講了一個笑話,他哈哈大笑,然后突然就倒地了;或者突然的恐懼,比如,你嚇了他一下,他就倒地了。
嗜睡癥比較難治療,這也是我說它比失眠癥可怕的原因。
4.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癥
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睡眠障礙,叫作致死性家族失眠癥。
美國有一個患者,他在大概40歲時怎么也睡不著了,就是嚴重失眠。他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都睡不著,去醫院就診后發現,任何鎮靜藥、安眠藥也沒辦法讓他睡著。
過了10個月,這個人已經被失眠折磨得疲憊不堪,最后,很年輕就死去了。
經過醫生的診斷,發現他患上的是一種基因病,就是一種叫作PrNP的基因,也叫朊蛋白產生了突變。這種不正常的蛋白會不停地對人的丘腦進行攻擊,所以,觀察該病患者的大腦會發現,他的丘腦已經被攻擊得千瘡百孔,有點像大家吃的奶酪,充滿了孔洞。這時,丘腦的化學開關是永久地被定在了“開啟”的位置上,這樣,人就不會睡著。這類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患者通常在發病一年內死去。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人長時間不睡覺,確實會危及生命。
五、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睡眠
現在,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睡眠問題,跟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關。下面,我們講一講,生活中,影響睡眠的五大因素。
1.光線
第一個因素,光線。人類大腦有1/3的皮層用來處理視覺信息,這遠遠多于其他感官信息的處理。所以,光線對我們生物鐘的影響是最大的。
咱先不要說陽光的影響,就是臥室床頭燈,即便燈光很暗,也會很大地影響褪黑素的分泌。比如白熾燈,它的光亮程度大概是日光的1%~2%。但是,你知道它減少了我們多少褪黑素的分泌嗎?大概50%。
另一個發明更甚,就是藍光LED(發光二極管)屏。生活中的這些藍光特別容易影響睡眠,比如平板電腦。這種電子屏幕就是一種LED藍光,它會直接推遲我們的生物鐘。
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睡前讓一部分人看紙質書,另一部分用平板電腦看書,然后發現,后者褪黑素釋放的被抑制程度超過了50%。
因此,為了健康,大家一定要注意光線的變化,盡可能地讓它適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晚上睡覺前調暗室內燈光。此外,可以用情境燈,或者用遮光窗簾,它們都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睡眠。
2.酒精
第二個因素,酒精。我們通過腦電波監測發現,醉酒以后的睡眠不是真正的睡眠。因為酒精的本質是一種鎮靜劑,它引起的睡眠是一種意識的喪失。人在飲酒之后,睡眠的腦電波狀態更趨近于用了麻藥以后的麻醉狀態,而沒有正常人深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的腦電波。
它首先抑制的是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我也多次說明,它是控制我們的情緒和欲望的。這就是為什么人喝了酒以后,越來越失控、健談,敢去做平常不敢干的事。這都是前額葉皮層被抑制的結果。
所以,喝酒不但不會對你的睡眠產生幫助,而且還會帶來兩個特別大的危害。
第一,讓你的睡眠碎片化。通過腦電波的監測發現,喝醉酒的人睡覺是一會兒睡,一會兒醒的,只不過這個人不知道。
第二,如前所說,酒精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抑制快速眼動睡眠最強的物質之一。酗酒的人是沒有做夢階段的,但是,在白天清醒時,這種做夢的壓力會強勢入侵。所以,很多酗酒者在白天會出現一些精神問題,甚至一些幻覺。這有一個學術名詞,叫作震顫性譫妄。這就是醉酒時,長期沒有快速眼動睡眠導致的一個結果。
3.室溫
第三個因素,環境溫度。這一點很多人忽略了。大家看電影經常會看到一個畫面,比如,一個人去登高山,有人體力不支,其他隊員會喊“千萬別睡著,睡著你就醒不來了”。
這是為什么?因為溫度的降低會加速人的睡眠進程。研究發現,最適合人睡眠的溫度大概是18.3度,而我們的室溫平均大概是在21~22度,通常,室溫低于12.5度對人是有害的。因此,對一些需要通過治療改善睡眠的人來說,醫生會讓他把室溫調低3度左右。因為溫度降低有利于睡眠。
4.聲音因素
第四個因素,聲音。其中一個就是鬧鐘。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天早上鬧鐘突然響起。這是什么感覺?是不是覺得一下子被驚醒,然后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其實,每次鬧鐘的響起,對我們的心血管系統都是一個打擊。
相比鬧鐘,更不好的是鬧鐘的貪睡功能,就是5分鐘響一次、10分鐘響一次,直到把你叫醒。這種貪睡功能一次又一次打擊我們的心血管系統。
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的需要,我們必須要起床。應該怎么辦呢?
第一點,盡可能選擇聲音比較緩和的鬧鐘,像我就喜歡用自然的聲音,比如海浪聲,由遠及近,由低到高,慢慢地把我從夢中喚醒,而不是突然把我驚醒。
第二點,關閉貪睡功能。爭取一次就行,減少鬧鐘對我們心血管的沖擊。
5.咖啡因
第五個因素,咖啡因。它對睡眠的不良影響,前面我們已經提及,這里不再贅述。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安眠藥。很多人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但是,它有很大的副作用。所有的安眠藥,無論是新藥還是老藥,它跟酒精一樣,本質上都是鎮靜劑。服用安眠藥帶來的睡眠,不是我們正常、健康、自然的睡眠。
它的副作用還有比如白天嗜睡,特別是司機,更容易產生疲勞駕駛;再者,耐藥性會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服用的藥量會越來越大。
在一些遠期的影響上,比如感染、癌癥,也都跟安眠藥有關。所以,安眠藥是不能當作治療失眠的一線用藥的。
六、如何擁有好睡眠
睡眠問題應該怎么辦?這就講到了本書的重要部分,即怎樣更合理地改善睡眠問題。
1.了解失眠癥認知行為療法
治療失眠的方法中,目前有一個比較有效的,叫作失眠癥認知行為療法。聽這個名字有點“知行合一”的感覺。
什么是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呢?就是通過改變認知,以及調整睡眠習慣促進睡眠。
我和中國“睡眠界”學者陸林院士做過一期節目,他把睡眠認知療法總結成了五個字,叫作“上下不動靜”。上,指的是上床時間要固定;下,指的是起床時間要固定;不,指的是中午不補覺;動,是每天運動1小時;靜,是睡前做一些類似通過正念放松,讓自己安靜的行為。
大家發現了沒有,“上、下、不”三個字的核心關鍵只有一個,就是治療期間,要嚴格限制人在床上的時間。通常一個人在治療期間,限制在床上的時間是等于或者少于6個小時。
為什么呢?為了積累足夠的睡眠壓力。當一個人的睡眠壓力積累得足夠多時,到了晚上就會有一個扎實的、質量好的睡眠。
這么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幫你重建生物鐘;第二,幫你恢復睡眠自信。
很多人失眠是因為心理問題。我采訪過很多失眠的人。他們一到睡覺就緊張,看到床就緊張。所以,帶著這種恐懼的心情,就會越緊張越睡不著,而有一晚扎實的睡眠能幫助你重建睡眠自信。
但具體的做法和對于失眠嚴重的人群來說,需要醫生的介入,所以,建議咨詢睡眠方面的專業醫生。
2.健康睡眠小貼士
在這里,針對如何更好地促進睡眠,我們總結了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除了前面講到的影響睡眠的幾個因素,比如晚上避免藍光、過亮的燈光,注意室溫,注意咖啡因的攝入,以及晚上不喝帶酒精的飲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促進睡眠,我們還建議大家注意幾點。
第一,盡可能保持固定時間睡覺,我們可以設置睡覺的鬧鐘。
第二,合理運動。每天大概30分鐘,但要注意,千萬不要太晚,建議在睡前2~3小時結束。
第三,避免睡覺前大量進食,吃得過飽,特別是盡量少吃高糖的東西。
第四,下午3點以后不建議午睡。
第五,睡前可以洗個熱水澡。一方面,它能幫助人的核心體溫下降,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幫我們放松,有助于入睡。
第六,睡前盡量避免使用延遲睡眠,或者破壞睡眠的藥物。如果你正在服藥,建議問問醫生,這個藥是否會影響睡眠。如果會,就問他能不能在白天,或者晚上早些時間服用,盡可能把藥物的影響降到最低。
第七,醒著的時候不要躺在床上。如果躺在床上二三十分鐘還睡不著,不要焦慮和擔心,可以起來做一些放松的活動,比如整理書,覺得困了再去睡。
這一點我再多說一句。一位日本的精神病專家創建了一個森田療法,是治療失眠的。他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句話,叫作“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就是你睡得著就睡,睡不著就起來做些其他活動。
最后,我再講一下,教育跟睡眠的問題。正如我之前說的,青少年的生物鐘比成人要晚大概2~3小時。但是,大家知道,現在孩子七八點就要到學校,這意味著,他們可能五六點就要起床、出門,這相當于成年人在三四點起床。
你說一個人三四點起床,能保持很好的工作狀態嗎?很難保持。那如果我們都很難做到,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當我們理解青春期孩子的睡眠特點時,應該做出一些調整。
有一本書叫作《天才基因研究》,它里面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理論:什么是天才?睡得越多,智力越高。
因此,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被更多的人聽到,也能被一些教育工作者聽到,然后我們可以制定出更加適合孩子們作息的教育安排,讓他們有一個更加健康、美好的童年。
好,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睡覺?》的解讀,我們了解了睡眠的主要決定因素,包括生物節律和睡眠壓力,也知道了不同的人、不同年齡段的睡眠特點,以及它對健康的重大影響和做夢帶給我們的療愈作用;當然,還有如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如何更好地促進睡眠。
如果你希望自己每天都充滿活力,而不是精神渙散地生活,那么你需要重視睡眠;如果你本身重視健康,那么,你也一定要重視睡眠;如果你想要自己的人生能做成一些事、達成一些成就,那么,我建議你更要重視睡眠。
此外,愿你重視睡眠的同時,也把這個好習慣傳遞給你的親人、朋友,以及我們的下一代。莎士比亞說過一句話,“舒適的睡眠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希望大家都能珍惜這份溫柔,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家人,每天都睡一個好覺。讓我們一起關愛睡眠、關愛健康。
如果覺得有收獲、有幫助,希望您點擊頁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鈕,把本期內容分享給您的親人和朋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