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外賣小哥揮刀殺人,讓很多網友都不寒而栗,雖然美團否認是因為“差評”所致,但面對血淋淋的現實,估計以后很多人都不敢給外賣小哥差評了。
和快遞員不太一樣的是,外賣騎手面臨的工作壓力更大,他們需要在就餐高峰期的短時間之內盡量接到更多的單,而且還要保證按時送達,一旦被差評就會面臨公司的嚴厲懲罰,很可能一天的辛苦工作全部白費。
所以為了按時送達不被差評,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多接幾單,外賣配送員大都是在與時間賽跑,其配送的黃金時間僅有早、中、晚三餐的1-2個小時,其內心焦慮可想而知。
其實不只是外賣行業,當前差評制度已廣泛存在于快遞、電商、網約車等服務行業。這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前的“第一步”。
差評制度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淘寶等購物網站上,經過市場多年的教育,可以說,其影響力深入網友骨髓。 有經常購物的網友表示,“購物前,我習慣看下評論,太冷清的不要,差評多的不要。”由此可見差評的威力。
對此有網友表示,為啥要刻意把差評都引導為無理的呢?事實上絕大多數差評還是有理有據的吧,吃這碗飯就要按這碗飯的規則來,受不了規則就別吃這碗飯!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評論應該是相互的都可以相互評論,客人被投訴多,他下次點餐要比其他客人花多一點的錢才能吃上飯,不要只能投訴商家和騎手!
客觀的說,差評沒有必要取消,消費者應該享有給差評的權利,給差評確實是有原因的,比如破損、遺失,這些都不是消費者該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