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昨天在騰訊新聞上看到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11月12日下午4時許,(湖南益陽)沅江市三中(沅江市黃茅洲鎮)高三某班學生羅某杰(男,16歲,沅江市草尾鎮人)與班主任鮑某(男,47歲,沅江市陽羅洲鎮人)在學校發生爭執,羅某杰用刀具刺傷鮑某致其死亡。
? ? ? 古往今來,師生情和父子情是等同并列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我們大中華之美德。那為什么時至今日,會發生如此令人發指及大逆不道的悲劇呢?
? ? ?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原由,12日上午,高三所有班級在下午考試結束后,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允許學生們到校外活動。但1502班班主任鮑老師把全體同學留了下來,讓大家觀看一部時長16分鐘的勵志視頻,并要求每人寫一篇500字的觀后感才能離開。老師離開后,羅同學一直在走廊上逗留。班主任批評了他,接著又給父親打電話無人接聽,鮑老師正準備撥通母親電話時,站在側后方的羅同學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 ?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羅同學和鮑老師,羅同學是鮑老師的得意門生,羅同學的成績經常保持班級第一,全級前十,而且是“效率型”的學生,他喜歡健身,網游和漫畫,但不沉迷,常常在課桌上雕字刻畫,每次有同學跟他請教問題時,他都會先模仿一個漫畫人物發功的動作,然后很輕松就把解題步驟說出來了。
? ? 有次羅同學和語文老師因為課堂問答起了一點沖突,事后得知此事的鮑老師要求羅同學道歉,還很嚴厲地批評他。“我從來都不喜歡回答問題,所以覺得鮑老師的要求有點過分,那次之后,我開始反感他找我談心。”羅同學說,“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對他也不了解。”
? ? ? 羅同學的成績足夠讓他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但他對此并無太大興趣。他曾經給不止一個同學講過,自己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羅同學對自己這個規劃的解釋是:“我只想過輕輕松松的生活。”
? ? 由此可見,羅同學的性格并不是內向、孤僻,不合群或人格有缺陷的孩子,相反,他是一個活潑有趣,有廣泛興趣,熱愛生活,聰明且模仿力強的一個健康的孩子。只是有些小憤青,也有點小逆反,厭倦應試教育的模式,其表現出不配合老師的課堂問答,不領班主任的情,討厭班主任談心,不想按成人的期望考名牌大學等抵觸情緒。不過也由此看出了羅同學在長期的壓力下,身心疲憊,渴望簡單輕松的生活狀態。
? ? ?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鮑老師,鮑老師是益陽市的優秀教師及優秀班主任,把羅同學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經常談心,學生評價鮑老師樂呵呵很隨和。由此可以看出鮑老師是一位有責任心,有愛心,很敬業,很隨和的好老師。
? ? ? 學校也經常舉辦“籃球賽”,各種專題講座等活動,看似是封閉式管理,也沒有嚴苛到軍事化的程度。
? ? ?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個聰明活潑的孩子瞬間成為了殘暴的殺人犯?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壓力的疊加與負面情緒的累積所導致的激情犯罪。所謂激情犯罪,是指人在某種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而在瞬間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
? ? ? 羅同學正處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渴望自由與獨立,非常渴望釋放自己的天性,非常渴望活出自己的獨特,非常渴望展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好奇心很強,喜歡新潮和刺激的生活,他們向往美好,追逐時尚。可是在高考的壓力下,在封閉強制的管理中,這些心理需求只能暫時埋藏在心底,塵封在潛意識,努力讓自己適應這個環境。但自然萌發的念頭與自我打壓的意志所形成的矛盾沖突一直在困擾著他們,產生并積累著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又沒有得到及時的宣泄與釋放。
? ? 為什么沒有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呢?這是因為:一是現在的師生關系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學生大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談心”。二是現在的同學關系大都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彼此之間都是很表淺的交流,沒有深入的心與心的交流。三是親子關系大都和師生關系一樣,主要話題依然是學習、成績等。以上的這三個主要關系之間的交流其實都是無效的交流,所以學生的情感和思想無處表達,心靈漂泊無處寄托,負面情緒無法釋放,內心找不到安慰,沒有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 ? ? 另外羅同學正處在高三,高考壓力很大,此時的學生大都處在心理學上的“易激惹”狀態。所謂的“易激惹”,是因為長期處于壓力狀態中,被焦慮、不快所困擾,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情緒變得越來越容易失控,很小的一件小事就能引發他們很過激的行為反應。比如在家父母一句不經意的話,孩子就會大發雷霆,發生摔門砸碗等失控的行為,其實過后他們都很后悔。
? ? ? 羅同學就是在長期疊加的壓力狀態下,在不斷積累的負面情緒中,心理健康水平急劇下降,但老師沒有意識到,還在延長時間,增加額外的勵志作業,自己批評外又要電話告家長,使得處在“激惹”狀態下的羅某杰同學的行為完全失控,情緒強烈爆發,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導致兩個家庭的悲劇,讓人扼腕痛惜。
? ? ? 我們應該怎樣防范此類惡性事件的發生呢?
? ? ? 第一,學校應該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科老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授業者,更應該是學生的人生解惑者。如果能在應試教育的體制內,把成績先放下,我們來重視學生這個“人”的存在,關注這個“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就是人的根,根好了,樹干就好了,樹干好了,自然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我們一定要回歸到根,回歸到本,有根才有果,有本才有末,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 ? ? 第二,家長要做自我成長的功課,把注意力從孩子的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這樣做一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獨立性,讓孩子學會主動學習,為自己負責。二是為了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有了自己的安排與計劃,孩子就學會了自我管理,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了自由的意志,孩子會非常滿足。三是家長也就解脫了,變的輕松了,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了。家長可以讀讀書,做自己喜歡的事,多了解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生命燦爛綻放。這樣家長與孩子就成長為兩個真正完全獨立的生命,成長后的生命會擁有自己的思想,成長后的家長與孩子在生活中就有了更廣泛的話題,關系會變得更加親密,交流更暢通。
? ? 第三,學生要培養自我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自我的元認知能力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的覺知能力。自我覺知能力強的人對自己的大腦有更好地掌控能力。相反自我覺知能力弱的人經常會陷入自己的情緒情感中,被自己的情緒所駕馭,引發魯莽不理性的行為。
? ? ? 這里給同學們說說培養覺知力具體的方法:
? 我在想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 我的身體感受是什么樣子?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對我會有哪些利與弊?
? ? 我現在處在什么樣的情緒狀態下?這種情緒會導致我的什么言行?這種言行會給我帶來什么后果?我如何釋放這些情緒?
? ? ? 經常做這些功課,會讓我們不斷地提升自我覺知力,會讓我們變的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成熟,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有智慧。
? ? ? 愿我們的老師與學生彼此相愛,讓愛流動,讓愛傳遞,讓愛生長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