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都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找實習的時候。同時也是企業開始挖人選角的季節。從年初的跳槽旺季,到企業換血更新,這個時間段充滿了各種選擇和不確定性,轟轟烈烈猶如這艷陽高照,熱火朝天。
身邊的好幾個好友,都在這個時間里換了工作,有的跳槽,有的跨行業,有的自己創業,都在為自己未來選擇更好的機會與平臺,尋找新的跑道再出發再起航。
有人說,職場不是戰場,是賽場。雖然不至于你死我活,但卻比你死我活更殘酷,因為世界是個賽場,按照規則辦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且最可怕的是連自己什么時候落后或被打敗都不是那么明顯的事,不知不覺,我們就可能被淘汰了。
而對于初入職場的菜鳥來說,這是一次人生的新起點,對于老鳥來說,這是一次更新自己羽翼,嘗試飛往更高天空的時機。而我在這段時間也遇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考,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影響一個跳槽離職的因素當然是復雜的,但本質上就是:要么錢給少了,要么委屈了。而在職場上,錯綜復雜的人員關系和公司價值和個人追求的沖突有時候也是不可避免的。
這里必須說明的一點是:不要輕易被拋出的誘惑所吸引,必須權衡多個方面,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和新公司的貼合度,單純為了錢而離職,而原來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的話,跳槽離職也只是重蹈覆轍,最重要是自己想去往哪里。
曾經向我發來工作邀請的企業主要集中市場、推廣和新媒體文案的幾個領域,當時也剛好切中我自身的優勢和未來發展,有做得比較成熟的民營企業,也有體量頗大的集團企業總部,還有大城市大公司的管理層職位,幾個不同風格的企業,幾個不同的行業職業崗位,面對這些機會的時候,難免會讓人措手不及;
下面的5個心法,是我的一些所思所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為什么我們會選擇離職跳槽?怎么決策才是對的?
這里分享兩位朋友的跳槽經歷。Mr.W是一個在三四線城市私人傳媒公司的咨詢部門的員工,公司的品牌咨詢業務基本由他一人包辦,從畢業實習到跳槽共三年時間都呆在同一家公司,非常深得老板的信任,基本靠他一人就幫助老板把品牌咨詢業務建立了起來,在理論和業務服務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因為薪酬和城市所局限,品牌咨詢業務的萎縮,老板的專注力下降,也讓他呈現了工作的疲態。
所以他跟我交流時說:他原本給自己的時間是三年,不想錢只想著積累經驗和成長,最終他今年成功跳槽到一線城市的上市品牌咨詢工作入職市場總監,可以說很好地完成了一次職業進階,而他很早就定下了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而在這個過程慢慢修正,發現自己的行業只有在大城市才有施展拳腳的機會,是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沒有什么錯誤。
Mr.L是互聯網行業老司機,見證了游戲開發行業、互聯網行業的崛起與發展,而且長期處于開發一線,承擔大量的編程開發和管理工作,畢業讀的是商科,后來畢業發現未來編程出路好,毅然自學編程,從此走上了高薪職位,中間也進入過創業公司開發游戲業務,過得還不錯。
而在今年,他又再一次挑戰自己,跨界到大城市的餐飲行業,雖然從事也是后臺開發工作,但與原來的工作性質相比有了更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這兩位朋友從有了離職的想法到正式離職,前后用了大概兩個月就完成了轉型升級,讓我心生佩服,何為雷厲風行,果斷果敢。
從中,我看到他們做出離職時候考慮的幾個因素:1.城市 2.自己的優勢 3.行業和平臺的機會,這三點是他們做出決策時優先考慮的,也是值得我們做決策時可以參考的維度。
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
1.原來的城市還有沒有機會,有沒有相應的公司和企業能提供給自己未來成長的更大空間?
2.自己的優勢是什么,是做回自己擅長的?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延伸和提升的?跨界之后,我的優勢有用武之地嗎?
3.所處行業和崗位還有多少空間?可以遷移到什么平臺和崗位上?是重復自己,還是挑戰自己?
這一次都基于職場人對于涉足社會和工作以后,對自己清楚的認識,對工作、行業、崗位的全方位認識。
有一個觀點,非常有啟發性。就是在我們選擇工作的時候,我們要看看自己是“內控性”還是“外控性”的人。前者適合接受挑戰性、不確定性強的工作,這種人屬于自主性比較強,面對苦難和問題不需要別人過多的干涉,他處理事情的“理性”已經成為他的“本能”反應,可以獨立地給予解決方案,適合創業公司以及自主性比較強的工作部門;
后者是屬于在相應的規章制度下能很好地發揮自己優勢,按照制度和企業的成熟的流程把事情干得非常出色的人,能很好地協調和溝通,整合資源解決問題,適合大企業和擁有成熟體制的平臺;兩者本質上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在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環境的反應不同而已,這些都是管理學上的一些見識。
所以,知道自己是誰,才是最重要。
回到自身,我在近期接觸了好幾個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每一位我都與他們面對面交流了近5個小時,可謂掏心掏肺,深入淺出地了解到作為企業擁有者、管理者的思維和對人才的要求是如何的,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人?需要具備什么有的素質?他們想你來為他們解決什么問題?......
從企業的發展藍圖到具體崗位的要求,對員工發展的設計等等都顯露一個企業的運行的復雜性,也側面地反應了現在社會對于“人才”的渴求,以及目前職場上大家都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我從中看到了求職市場的需求與職場病癥
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招聘成本最低的方式肯定是“基于關系網絡的推薦”,現在每年企業在招聘上投入的成本也高居不下,而企業真正的問題不是找人難,而是找合適的,優秀的人難,而我們真正的問題不是找工作難,而是找合適自己和好的平臺難。
我們通常都是在招聘網等投簡歷和投需求,來彼此連接。而事實上,企業和個人來說都會優先考慮通過“人際關系”來招人和找工作。
工作,有時候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你不愿意再繼續的工作,又會有愿意過來接手的人來繼續,這是一種殘酷也是一種常態,人和工作的關系,好像戀愛關系,要么好好經營,必須攜手,要么和平分手,另覓新歡。
你需要一份開放的心態和對自己價值觀的清晰認識,而且一定要具備自己的優勢與競爭力,這樣才不至于迷茫和重蹈覆轍。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隨著產業升級和社會階層變化,我們對于企業,企業對于我們的要求也產生了很多變化。
首先你需要分清,企業對于專業職能崗位和管理崗位的要求。毫無疑問,現在社會分工是越發分化,但同時對于單個崗位的職能的能力要求卻更高了,也就是“復合能力”或“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例如一個新媒體崗位覆蓋文案撰寫能力、客戶運營能力、推廣策劃能力、溝通協同的能力等等,你可以理解為每個崗位現在的都是“1個核心,2個基本面”,而且在中小型企業對于人員的復合能力的要求會更高,恨不得一個人可以變成三個人來用。
而如果你的在專業崗位上已經超過3年,你自己又有點追求的話,你在職業選擇上你必然面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專業崗位,還是選擇管理崗位。專業崗位比較安全,而且也有繼續發展的可能;
管理崗需要你協調更多的事務,而且對你的管理能力還有要求,因為你從此不再是“把事情做對做好”,還需要思考“怎么正確地把事情最好最對”,作為管理者你要有更高維度的思考與見識,要有把戰略和目標拆分為具體細分任務并交付實施的能力。
在于幾位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的交流中,他們首先都看你的核心專業能力,然后他們會對你提出更高的要求:
1.授權你搭建戰略(戰術)并分配執行
2.配合上級完成細分職能領域的人員管理工作
3.針對崗位性質,你需要領導下級完成項目目標與業績
4.更多的內外部溝通工作。
說白了,他們更希望你擁有更強的主動性、職業專業性和解決問題的執行能力。有一點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他們希望作為管理者主動思考,并積極匯報,而且能帶動整個團隊成長,也就是說,作為管理層除了自己要成長,還需要鞭策團隊成員成長,更好地凝結和培養下屬干部。
真正厲害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不是只顧著把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手頭上的任務做好,而是有能力自己不干得太累的情況下,讓團隊發揮1+1>2,甚至更多的作用。
決策者負責制定戰略、方向和凝結資源,做正確的事情;管理者負責翻譯戰略,制定目標和協調資源,正確地做事;執行者負責執行目標和戰略,把事情做正確,這就是一個組織和團隊能發揮戰斗力的前提。
另外,他們還指出了職場上普遍出現的一些問題:
1.團隊只做領導層吩咐的任務,放棄思考能做得更好的方法。一個團隊做一件事情久了,難免會出現職業倦怠,這個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每一個自己適當地自我挑戰,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這個除了領導的激勵,還需要自我賦能,所想一想:這件事能不能做得更好,有沒有可以參照的對象和案例,能不能調動其他同事一起發揮創造力;
2.沒有做事的方法,羅振宇說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該遵循:“目標、方法、行動”的做事準則。拿到一個任務,不是立刻埋頭苦干,而是想一想之前的經驗有沒有可以更優化的地方,平時注意積累做事的方法和工具,多“麻煩”一下別人,充分溝通自己需要的幫助,在一段時間內做到專注和投入,之后再轉化自己下次做事的心法,做到“可遷移、可復制、可能動”。
3.缺乏溝通,習慣了甩鍋。企業雇傭你,除了購買你的時間,還購買了你的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執行力,也就是讓你來是解決問題和產生價值。領導也不是萬能,他也需要征求你的意見和思路,所以這個需要及時的溝通,自己也沒有辦法的時候,就要組織大家一起解決問題,在可控可接受的范圍內運用各種工具盡己所能。
三、你需要具備什么能力與素質?
其實,我覺得現在就業市場上,競爭的維度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大部分人從事的都是自己大學專業以外的東西,這就和上面提到的“復合能力”有關。
除去編程、工程技術等工科、理科類實打實的硬技能以外,我們已經被多次提醒過:未來不是以“固定專業”去界定人的時代,當然不是說你專業技能就不用了,而是圍繞呈現一種“金字塔”型的能力結構:
1.處于底層的是你的基本的概念認知能力、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這是與人溝通和做事的基礎,能聽到別人說什么,能理解一個項目的目標將要往哪個方向,正確的理解才能正確的做事;
2.處于中層的,我理解為“輸出”的能力,例如表達(包含輸出方案、概念的形象化表達),這里有文字和口頭的能力,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適當的內容,情感、理念、價值的輸出的能力,你怎么用你想法影響別人,例如作為一個市場銷售,你基于底層的認知能力正確地理解你接手的產品,然后在中層上用話術和情感打動你的客戶進行購買。
3.處于最頂層的,應該是戰略思維能力和自我品牌的打造。當然這個頂層絕大部分是很難達到的,也需要漫長的積累與行動,這個挑戰我們對自己、對行業崗位和世界變化的捕捉和正確認知,做到了你已經不是一個“雇員”,你已經具備領導者和企業家的素質了。
四、公司挖人常用的思路與技巧
這一點,我也是在這么多年面試、面談中歸納總結出來經驗,僅供小參考。
這里不討論普通網上投簡歷面試的情況,現在的普通面試,對于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太沒有想象力,而且經常模式化套路化的面試,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在招聘上的用心不夠,時常有一種侮辱人智商的感覺,這也從側面也體現了一個企業的整體素質。
這里講的是公司挖人的時候,他們的思路與技巧。一般這樣的“面試”由企業管理層和企業領導直接跟你對談,通常對方在先前就在推薦人處獲取你的基本信息,也是初步認可你的能力和推薦人的眼光,有了人格背書,所以簡歷都不會怎么用到(這就是構建自己人脈關系的好處),所以他們跟你交流更傾向于了解你的需求、你的能力可以用在哪里、你自己的意愿等等。
如果雙方看對眼,交流也很愉快的話,對談時間相對會比較長,3-6個小時也是平常事,這個過程其實相互試探,相互深入了解的過程。而他們通常會運用一下技巧來吸引你:
1.公司的未來發展。我發現無論大小企業,老板都會跟你先畫一個餅,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所以你需要的是怎么分清這個餅,到底是吹牛還是實打實的規劃。如果老板可以很自信地講述他的計劃,而且所處階段的所做的工作和資源也印證了他說的話,那么是基本可信的,如果他能提供更多細節,以及觀察公司的人員的精神狀態,你就可以作更進一步的判斷;
2.職位權限和薪酬福利。一般如果你選擇與其交流對談,那基本你對將要去往的公司要做什么我想你是有了概念的,況且別人引薦你也不可能是平白無故的,當然是看中你很重要的核心能力,而你的經歷和經驗剛好是他們的剛需。
這一點上,老板會放出給你一些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后面的發展線路,我覺得發展線路在小公司其實用處不大,大公司才有科學系統的培訓體系,那發展線路才有意義。而一般你需要知道你自己的目標崗位的權利范圍,是管理崗還是執行崗位,會不會占用你的學習生活時間,基本的五險一金,節日福利,學習出行的機會多不多,領導授權的范圍有多大,如果可出的答案很模糊,你需要的就是獲取更多的細節,而我們一定都關心的“薪酬”,個人覺得不低于自己預設范圍的10%就可以接受。
3.成長計劃與股權計劃。現在很多企業和老板都會在企業設置“員工股權計劃”,讓員工成為公司的一份子,跟你談論這個計劃的老板,證明還是蠻有遠見,在認知上比一般土老板要高,股權這個東西是一種激勵政策,讓員工產生歸屬感和工作上的認同感,為自己打工,收獲更多。但我需要告訴你的是,別瞎激動,理性看待“股權”,因為有老板會壓低工資,而承諾給你更多的股權來“忽悠”你。這個要看你自己的目標與對這家公司的認同。
五、被挖的時候需要做好的準備和具體需要知道的幾個問題:
說到面試,好像我們總是處于劣勢,就是別人問,我們答。其實我們忽略了,我們可以采取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反問對方,這樣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而到了跟企業管理者和領導者對談的時候,你可以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表達能力、思考規劃能力、細節把握的能力的時候,就更應該反客為主,獲取更多信息。同時,對方也會這個過程中了解你深度思考與展現的自信。
對于我而言,我通常會問以下幾個問題:
1.戰略層面上。公司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是如何?在產品、市場、運營的思路上是如何的?(如果對方有充足的準備,也很實在很清晰地跟你講未來2年、3年、5年的路線圖,而且能給予合理的數據,那就更是完美。)
2.工作內容和人員結構。我所處什么部門,負責什么具體工作,工作強度如何?日常的工作內容,我的權利范圍,匯報的對象,管理的權限是什么?公司的人員年齡、數量組成,他們之前的負責的工作的進展如何?
3.有沒有出差和學習的機會。這個看崗位,當然問這個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每一年可以出外學習,例如跟上司或老板在更高維度學習,見識不同的人,收獲更多的資源的機會。
4.薪酬和福利。通常對方會提前問你的目前的薪酬,有心想挖你的人都會給予你30%以上甚至更多的加薪幅度。這個看企業實力和你自己的是不是值得這個價格了。當然背后掛鉤的是你的作息、KPI、項目提成、團隊業績等等。該有的都有了,而且還能超出你所要求的,那當然就最好不過了。
5.試用期和入職時間表。通常都是三個月,還有詢問到底對方可以允許或容忍你最多的等候入職的時間,雙方權衡,不要浪費對方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這是基本的求職道德。
最后,用一句話結束吧。人生在世,不外乎尋找三樣東西:Money、Funny、Honey。
可以理解為“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值得投身的事業,走向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