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我們抓到了一只很特別的小蟲,你看”,小胖跑到辦公室,跟同事L說。
“真的啊,哪特別啊,讓老師也看看”,同事L也笑嘻嘻地回應。
“你看,綠色的,眼睛在這……”小胖開始嘰里呱啦地給老師介紹。
“對哦,你觀察得真仔細”,L表揚孩子,接著又說“待會觀察完,把小蟲子放回小花園,它也是有生命的,好不好”?
“好的,我會愛護小動物的,不再亂捉了”,小胖不好意思地說。
一場教育,就這么愉快地結束了。沒有平時地嚴肅,“你怎么可以抓小動物,不知道愛護嗎”;“你用手抓嗎?怎么可以用手,萬一小動物會傷害你了?”而這些語言,則是平時最常聽到的,但也非常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孩子們都喜歡L,除了愛笑,對待孩子溫柔之外,最重要的是,跟孩子很有話聊,有一茬沒一茬地說著。聽孩子說他們曾經發生過的事,也津津有味的,還會給予回應。
有時會問L,怎么那么愛和孩子們說話?畢竟平時在辦公室很多事情要處理,常常都完成不了。L說,跟孩子聊天,可以知道他們的狀態,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對孩子熟悉,有助于教育孩子。
從她與孩子的溝通,了解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交流,怎么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1.傾聽孩子的聲音
平時工作忙碌,很少與孩子交流,下班回家,也累得什么話都不想說。這時,孩子有問題找我們說的時候,常常會被粗暴的打斷的。久而久之,孩子拒絕與你交流了,而你也失去親近的機會。
還有,因為對孩子的疏忽與不了解,讓我們對事情的判斷產生誤差。比如,孩子之間的糾紛矛盾,你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我的孩子不對,然后就批評了孩子。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說法,盲目判斷,這會讓孩子對你不再信賴。
也許某天,你才發現我的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么的調皮搗蛋,怎么說都不聽的時候。想想自己犯的錯誤,是誰的責任?
想要重新了解孩子,蹲下身,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孩子的視角與他們溝通。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眼睛看著孩子,專注聽;不要打斷他們的語言,給予他們尊重,讓他們產生信賴感。
2.接納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稀奇古怪甚至錯誤的想法,不要一味地批評,要接納他們的想法。
比如,孩子犯錯了,你可以說“媽媽(老師)相信你會改正錯誤的”;“你能讓老師信任你嗎”,多用這些接納性的語言。而不是說“為什么別的孩子能完成作業,就你不行”,“你是不是沒寫作業,撒謊欺騙我”,這類語言是拒絕性語言。這樣的教育,可能造成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欲望,壓抑自己的天性。
3.給予正確的評價
與孩子的相處過程,要注意細節,發現孩子的錯誤行為,要及時糾正和制止。不能給孩子錯誤的評價,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
昨天在小區,碰到一個奶奶帶著孫子在樓下玩。孩子看到小區的貓,很興奮,拿起一把玩具槍說要射貓貓,并發出biubiu的聲音。奶奶開心地說,你射貓貓啊,有沒有瞄準?
這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奶奶反而鼓勵孩子,這有可能造成孩子不愛護小動物的行為,甚至是虐待。
正確地,應該制止并說明為什么不能做的原因。奶奶可以說:“不可以射貓貓,貓貓會疼,你想想你被別人打到,是不是也會疼?我們要愛護小動物”。
這樣,直接說做法不對又說明原因,孩子能心服口服的接受教育,也引導他們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4.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或者老師,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怒火中燒,甚至會失去理智。此時從嘴里說出的語音,有可能就帶有冷嘲熱諷或者是攻擊性的語言。比如:
“你再這樣下去,考不上大學,就得去工地搬磚了”,這是負面預言。
“你不先惹他,他會打你?”這是苛刻評判。
“你最好不要再犯錯誤,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這是威脅警告。
“你怎么這么笨,笨得跟豬一樣”,這是挖苦諷刺。
可能你不自覺,輕易就說出口了,但是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也許是不可磨滅的。
常言道“沖動是魔鬼”,教育孩子要理智,跟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認真考慮。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何況面對的是心靈需要呵護的孩子們,學會與孩子好好說話。不同的語言,產生不一樣的能量場,給孩子一個正能量的成長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