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小L,總愛憤憤不平。
剛畢業的那幾年,因為家庭原因,我選擇了回到家鄉縣城某體制單位做臨時工,拿著最微薄的薪資,干著比正式工還多的活。
如果西方的字典里有個名詞叫"階級",那么在中國,這個名詞就叫"身份"。
在體質里,你的"身份"不解決,你永遠都是那個不尷不尬被邊緣化的人。
那時的我,滿腦子都在想——一定要考個編制!
彼時的小L也是類似的情況,整天一邊干活,一邊對這我也是對著這個社會,憤憤不平。
——你看看你,拿這點錢整天倒騰的有什么意思?
——你說說我們這些人,整天忙東忙西有什么用,功勞還是別人的。
——就算考上又怎么樣,現在私企的工薪高著呢。
而我只能苦笑著回答他:"我現在沒有考上啊,所以我還沒有資格去評判這到底怎樣啊。
今年運氣好了些,終于上岸了,現在每天在新的崗位上忙忙碌碌,每天學習些新的東西,充實而滿足。
曾經,作為一枚庸懶散,我大學的時候就在想,實在找不到工作就去做家庭主婦吧。
生完孩子,休產假在家,體驗了下全職主婦的感覺,這中間家務基本沒做,單純奶娃帶娃
如果要回答知乎熱門題型“作為一個家庭主婦你有什么樣的體驗”,體驗感覺就是一個字:累。
這應該是社會地位與辛苦付出極其不對等的行業了吧。
所以當休完產假,在大夏天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上著網看著這個大千世界,覺得整個耳朵都在放空人生特別安靜。
因為體驗過了這種生活,我就知道,無論如何,今后的自己一定要保持著一份工作。
而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我深知陪伴是成長過程最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新工作的同時,我有了比從前更多的時間(因為不用再疲于考試)去陪伴孩子。
如果小L再問我就算考上又怎么樣,我一定會告訴他,對于我來說,這真的挺好的。
我們這一代的某一批人,一直在考考考的路上。其中甚至還有一批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捧著書本逃避社會,嘴里一直在強調:“我自己真的不想考,要不是父母/對象/親戚逼著……"考不上的時候就會強調:”這個考試肯定有黑幕的。"“社會化考試就是不公平,社會就是不公平”……
你總是瞧不起別人考研、考公、考證,努力生活,卻不知道,沒有誰可以不去努力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你羨慕私企,拼搏有干勁,卻不知道別人加班加點付出更多疲于生活。
你羨慕創業,自由有未來,卻不知道創業者每天要為資金周轉絞盡腦汁。何況這個萬眾創業的年代,一個擇業都無法完成好的人真的適合去評判創業者的人生?
無論什么職業,我沒有做過,我都無法說出他的好壞。
無論什么生活,我沒有去選擇,我也無法判斷它對我是否適合。
當你擁有了它,就算哪天不喜歡,也可以瀟灑告訴世人,這個不適合我,我不要了。
重新過活。
而現在的你沒有抵達,所以你沒有資格去評判。
考試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