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認真二字。意思是說一件事只要認真對待,以探索、窮根究底的求證方式去尋求解決之道,則事情最后的結(jié)果一般都會較令人滿意。無可置疑,在倡導科學發(fā)展觀的今天,這種做事準則應大力的倡導與踐行,也常常會被做事嚴謹、責任感強的人所遵守。但二律背反,任何道理有其積極的一面,也必然存在著不好的一面。有些事情,如果你太過窮根究底的追問,非要把道理弄個明白再去做,則最后往往會錯過很多機會,無果而終。因此對待這句話,我們也要辯證的看。
確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事情,其實大可不必非得等道理弄清后再去做。因為不管一個人如何博學智慧,在宇宙運化規(guī)律面前,他所知道的相對于未知的來說,永遠如蒼海一粟。所以愛因斯坦才說,對于規(guī)律,他所知道的僅僅是圓的內(nèi)部而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你面對當今科學還處于探索或根本沒有涉及的未知領域時,你所掌握的知識和資訊其實是全部失效的。此時如果你仍然想在你的所知范圍內(nèi)找到一種圓滿自洽的答案,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宗又感悟出了做事情的另外一種境界:難得糊涂。在我看來,這里的糊涂有兩層意思,一是在這件事情上你真的不明白,二是在你不明白的情況之下仍然還能找到一種對待事情的積極的方式,用大智若愚的精神去對新事物進行求證、開拓。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精神,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先生才從社會中姓資姓社的討論中跳出來,提出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思想的高度決定了事業(yè)的高度。因此對于這個國家來說,這樣一個論斷并不僅僅只是一種思維層面的集體轉(zhuǎn)向,更成為一個民族走向中興的力量源泉。同樣,這樣一種思維轉(zhuǎn)型對有志于功修的人來說也至關重要,用正元內(nèi)勁心法要義來表述就是“法門無解,照做立得”。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萬事非要先弄明白再去做,即使你學富五車,也永遠只能在功修大道的門口徘徊。
“法門無解,照做立得”作為正元內(nèi)勁的心法要義,是學者功修的基本原則之一,特別是在學者的入門階段尤顯重要。這個心法如果從字面意義上解釋,是要求你在功修中,先不要拘限于對功理的討論、對達成效果的具體方法與途徑的探究,非要從邏輯上弄個明白。而是要求你在功修之時先按照老師的要求去照做,包括身法要求、靜坐要求等,在實際修持的過程中去體證功中所述的原理及現(xiàn)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反參功中原理。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入于道之所運。但是在現(xiàn)實中,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并不多。不管是在網(wǎng)絡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朋友,他們雖然有志于功修,但非要糾纏于一些事情,非要我說個明白,比如我會常常遇到以下問題:
1、經(jīng)絡與元氣是怎么回事?他們是怎么運行的?
2、內(nèi)勁是怎么回事?
3、怎樣才能天人合一?
……
有以上疑問本也無可厚非,這是一個具有基本生活常識的人都能考慮得到的,是一種慣性思維。如果沒有這種思維能力,不能夠生發(fā)出這些問題,也就可能被人稱為傻子。對這些問題,我也固然可以在大家理解的知識范圍內(nèi)給出一種說道,如從反物質(zhì)、光譜、能量等角度給出一些看似合理的說道。但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即使你認同了我的這些說道,其實你還是不明白我之所言究竟為何物。其關鍵點在于,功修一途,自古以來都是必須以人體自身為工具來親身經(jīng)歷與體證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你親身經(jīng)歷與體證到了,你才算真正知道。否則經(jīng)典中的記載只能當作一種文字,理解成你自己的似是而非的東西。
自古以來理法不二,如果非要從理法上來加以說明,以研究宇宙大道為目的的先哲圣賢,他們基于大道之運而構(gòu)建起的理論體系與訓練方式,要比現(xiàn)代科學走得更遠。讀過大學、特別是工程類大學的人都知道,大學里的許多定理其實都是結(jié)果的直接運用,根本沒有推論的過程。也就是說作為一名工程師,他可以根據(jù)這些原理設計出很完美的圖紙并使之成為現(xiàn)實,但其實對這些原理的推論過程及理論支撐,他也是不甚了了。作為現(xiàn)代科學體系來說,它的知識體系已經(jīng)足夠龐大,以一個人相對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已不可能窮盡所有理論,什么都弄個究竟明白。同樣作為入道之修來說,它更具有不可思議不可說的地方,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且“道反遠”,功修之事本來就大悖常理,它所描述與涉及的是更高空間層次體能智慧的運用與開發(fā),不是處在四維空間中的普通人所能真切知道的。而且這些體能智慧的開發(fā)與認知,都是先哲圣賢們以人體自身為工具,通過對自我生命本體的實踐與認知,經(jīng)過歷代探索、累代求證的結(jié)果,而且這些累代凝聚成的智慧,其知識量之豐富,非常人所能想象。因此這樣一種現(xiàn)實也決定了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在功修過程中也不能對有些事情過于窮根究底。所以功修之途,如同對待任何一門學問一樣,我們也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繼續(xù)前行。學會“法門無解,照做立得”的處理方式。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傳承,“法門無解,照做立得”也還有它更深層次的含義。因為正元內(nèi)勁立位于太極而無極、無極而太極的往復生化,以宇宙大道為其法門根基,而大道本無。因此如果你希望對一個無的存在,通過某種外物的參照來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法,從而得到進入大道的鑰匙,也是無從下手的。而要解開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照。人處天地間,本道之所運所化,你本具自性光明清凈,本具大道之存。然而大部分人由于社會環(huán)境、后天世界運化的影響,自心自性漸漸被外物所障而不能見自性之光。當此之時,你只要真正做到放下,放下世俗中的這些知障,重現(xiàn)自性之光,通過自性之光,心中之鏡來照見人體中大道的本然之運,也即當下能合于大道。這也是以心印心法門之所在。所以神秀大師才寫下了“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指拭,勿使惹塵埃”的偈子。他所寫者,其實也僅一照字而已。當此之時,因為照見本身已存放下之念,而有念必為妄念,則心中之鏡也必然或多或少會蒙上知障而降低了他的光明度與反射度,從而也使他之所照見非道之全信息,已有或多或少的失真與信息丟失。而對于一個本來自性光明清凈,從不曾被外物所惑的人,則他心中本不存在放下,抑或不放下,處于當下大道之中。當此之時,他之所謂照見者,即為宇宙的大全真機,為無之所生所化而本具無所不在。因此才有了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說法。根器的不同給出了兩種不同的修持法門,本無所謂對與錯。
因此,在正元內(nèi)勁的修習過程中,你當下的狀態(tài)、放下的程度,決定了“法門無解,照做立得”的結(jié)果。如果你自心本來光明清凈,則你之所照得者,必為大全之當下大道。如心中存障,則必會使所照大道之機有所缺失。這也是不同的學者體感身受及功修效果會各有不同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