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帝內經》五音療疾.科普館
在江西省南昌市音律發源地一一洪崖丹井,建立了首個SW五音科普館,2017年6月17日,開館圓滿成功!!!
洪崖丹井簡介
《黃帝內經》云:天有五音:角徵宮商羽;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臟:肝心脾肺腎。五音療疾中華上古文明智慧。
洪崖丹井一一五音十二律發源地。據據《呂代春秋卷五·仲夏紀·古樂篇》記載,約五千年前,黃帝命他的臣子伶倫制定樂律,伶倫按夢幻的指引來到了昆侖山下,在山北面的懈溪谷(洪崖丹井所在的梅嶺山谷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懈溪之谷)斷竹試管。
《榆溪逸稿》中是這樣描述上古時的洪崖丹井:高五、六里的西山之水飛鳴而下時,從石壁橫灑漂忽,若疾風吹雨,……左右鐘磬兩石,巨若輪橫,無所倚。若水東奔激之,則翁然為鐘聲,若倚瀉奔西擊之,則鏗然若磬,鐘磬響時伏龍山的響鼓石應聲而咚咚響,至夏水彌不復見,但聞水中鐘磬聲,渾然仙樂!
黃帝樂臣伶倫(洪崖先生)肩負帝令來到仙境梅嶺,找到了這個天然的泉音,沉醉于梅嶺的青幽、空寂。也許空寂的世界中,更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律動,大自然無處不在的天籟之音包裹著他,感染著他,撥動著他的心弦,而他天賦的神靈分明聽到了那蘊含在的大自然交響曲中的弦外之音,洪崖先生捕捉著那稍縱即逝的旋律,就在這心與自然的對語中,懈溪谷(洪崖丹井)的天籟之音-----鳳凰的鳴叫聲,令他頓開天悟!每天鳳凰飛來,鳳叫六聲激越昂揚,凰叫六聲柔和悠長,聲音如珠玉一般從空中飄落而來,這就是洪崖斷竹試管制十二律定五音的靈感由來!
后人用他的律管定音,演奏音樂和創作音樂從此才有了規范和根據。以三寸九分長的竹管為基調,按高低不同的音調制成了十二根律管,各律管之間依次用三分之二(三分損一)或十一分之三(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他十一律的長度,再按音高,由低至高的順序排列起來(律管短者發音高)構成了發音和諧的十二律。
十二律(呂)的名稱是“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是為陽六律;“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為陰,是為陰六律(呂)。凡是要奏起五音風調,先確立一弦而三等分,經過四次三等分的推演以合九九八十一,由此便是宮聲,三除八十一,將其一份加在八十一上,便是一百零八,就是徵聲,由此推演出“宮、商、角、徽、羽”五音音階。
“黃鐘律的宮音,是音律的根本”(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每當吹起黃鐘的宮音,就仿佛有一股向外飛射出土地中的陽能,即悅耳,又對人體的氣脈有溫暖流暢的疏理作用。
由十二律呂哲理,鑄造出的十二口編鐘,可以配合演奏各種樂曲。黃帝時期演奏的“云門”盛況空前,百官皆來聆聽,萬民齊來瞻仰,連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也都聚集而來!由此,黃帝的威名很快傳遍天下!正是五音十二律的制定,華夏大地才有美妙的音樂代代流傳!
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江西省志·文化藝術志》記錄:伶倫脫俗成仙后,被列為上古一百神仙中的第十八位,號稱樂神,尊為中國音樂鼻祖。如今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城區北面梅嶺烏晶源港溪澗之上,還保存著伶倫創制音律的地址-----洪崖丹井。
五音十二律(呂)是中國音樂哲學的最高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是中國上古文明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