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S在39周歲生日party后,獨坐床頭,放聲痛哭,并直播于微博。
這是姐姐大S給她辦的生日派對,沒有老公許雅鈞的身影。她對大S喊道:我知道婚姻很難,但是希望你們可以撐到最后一刻……
曾經我們熱追的《康熙來了》中看到的小S不是這樣脆弱、無助、慘兮兮的小女生模樣,而是一個可以隨意調侃男明星、張口黃段子的帥氣麻辣掌門人。也就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面對至親至愛的人,才能撕下面具,任憑情緒奔跑,淚水蓋面。
她的婚姻道路的確走得艱難,無奈面對三個孩子,自己卻也只是個孩子。
蔡康永說,她越活越透徹了。實際上,只是隨著年歲漸長,世事當頭棒喝,走不出自己內心的小孩模樣罷了。
2
沒有為人父母的人,恐怕永遠都無法體會,當自己仍然是個孩子,卻擁有了柔軟無助需要照顧的更小的孩子,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那一年,懵懵懂懂懷孕,按時產檢,看著自己逐漸隆起的肚子,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每天都在幻想肚子里的小寶寶長什么樣,在博客里為他寫日記。
九個多月后,他終于出來了,可是我卻一陣失落。似乎連接感消失,并且看到的寶寶實物跟我所想的不一樣。我感覺陌生,同時也有害怕和焦慮。猛然間覺得,自己還沒有長大,為什么突然就當了媽?
事實證明,這樣的焦慮無處不在。
當孩子嗚哇嗚哇對著你哭的時候、當孩子生病不舒服的時候、當孩子任性發脾氣與你對抗的時候……而你沒長大,孩子父親比你更像個孩子,我們一邊需要老人百般幫忙卻一邊不愿接受老人的操控,心里除了焦慮還有恨。
恨自己成長太慢,看不清世事的紛繁復雜,沒辦法一下子掌握各種育兒方法和技巧,沒能力處理各種因不同意見產生的矛盾,沒辦法既上班又自己帶孩子,將自己的養育理念很好地灌輸給下一代,也沒勇氣承擔“堅持自己”的后果和責任。
因為自己也還是孩子,所以還沒能完全接納自己,也就無法接納他人,不會做最恰當的抉擇,不懂正視自己的情緒,不習慣換位思考,不能以成熟沉穩的心態處理問題。
于是,問題一個個疊加,以密不透風之勢環繞在我們周圍。
3
當我們身居成人位置,而心未曾遠離孩童時,也許是原生家庭的印記烙地太深,而自己只那么隱隱意識到,卻并沒能看穿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只能苦咽心酸,即便過不下去也要咬牙堅持。
就像小S,父親早逝,在姐姐的保護下,各種決策都聽任姐姐。婚后,人前女王的她到了家庭里瞬間退為女仆,想要的不過也是溫暖的庇護。
誰能料及,許雅鈞多次被爆夜店風流,生意也出現負面新聞,還被爆出“家暴”。小S只能每次都替老公解圍,發聲明澄清是“家抱”,奮力維護老公的形象。很多人并不理解,這么做,到底是為什么呢?
因為小S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婚姻美滿幸福的既定框架,即便內在破敗不堪,也要在面上修補得閃閃發亮。這就是一個小孩式的“成就感”,小孩式的“證明自己”。
這樣的證明需要一個安全空間,小時候可能是姐姐實實在在的保護,長大后面對安全破滅,只好依靠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妥協營造一個虛擬的庇護所。
哪怕被各路人士猜測自己過得不好,也打破牙齒和血吞。所以在直播半夜哭泣之后,立刻連續幾天放上自己和老公恩愛有加的照片。
其實,我們能夠理解,有了孩子,尤其還有三個孩子,小S怎么可能輕輕松松以離婚的方式斬斷前塵往事,揮別苦痛磨難。
“康熙”解散后,經常可以在微博上看到小S曬一個家庭婦女的日常,如何應付孩子的日常,素面朝天,強作歡顏。
有了孩子,真的會恨自己不夠強大,去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去追尋自己想走的道路。可是,改變他人不可能,改變自己又太難。最關鍵的問題是,離婚真的就可以揮別苦痛磨難嗎?尤其是,如此下來受傷害最大的,永遠是無辜的孩子。
所有問題到最后,除了運氣不佳外,最終還是要落到自己頭上去分析。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牢靠的砝碼。而自己如果不能從孩子成長為女王,遇見誰可能都有磨難。
4
孩子一般會有怎樣的思維:
你們都應該來呵護我、照顧我,如果我來照顧你,請你要聽我的;
我為你付出了就是為你好,你應該感激我,哪怕我做得不對;
我的生活不是自己的,而是要證明給你們看的;
我需要你們時刻關注到我;
我需要愛可是我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
遇事不冷靜,急躁、憤怒等情緒先行;
你們應該為我讓步,為我改變;
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就是因為你們;
我不懂應該怎么做選擇,隨便做一個,發現錯了,怨天尤人;
……
當我們內在的孩子面對現實中的孩子時,戰斗就開始了。我們能夠在其中想到我們在原生家庭中的樣子,于是被它牽引著走向重復錯誤的方向,最終的結果是,表面上我們贏了,實際上,是我們和孩子都輸了。
因為孩子通常需要被引導,而我們沉浸在內在小孩未成長的世界中,去與現實中的孩子進行抗爭,自然無法發揮出成人成熟的引導作用。反而因為我們把曾經受到的傷害升級為錯誤的防御武器,對孩子造成代際之間的輪回傷害。
最經典的就是,因為自己無力解決困境,想起曾經被父母打擊,于是將話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就不如XXX,你就是這么不成氣候,讓人操心!(參考宋丹丹在芒果臺參加綜藝活動時對兒子巴圖的吐槽。)
事后,當我們暗藏的無力、憤怒、急躁等情緒緩和下來,會為自己的行為感覺愧疚。可是我們不一定能看到其中的情緒來源,只是感覺自我價值感不足,繼而痛苦糾結。
這糾結中自然會牽連老公,以及其他相關人士,影響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等。于是,就有了一條條走不出的路口,一堆堆解不開的煩惱。
可是,誰痛誰改變。既然恨,必須變。改變自己雖難,但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便成功了一大半。
我們真的要相信我們自己,在一步步成長的道路中,無不選擇了所有道路中最好的一條路。相信我們足夠有能力去改變當前的狀態,先讓心沉下來,變得靜一些,再靜一些。
當我們不那么焦慮的時候,或許就可以改變態度,去處理關于孩子的每一件事情。包括與孩子的不斷接觸中,照見自己內心小孩的身影,控制自己,反思自己。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也會是一瞬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