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班總遲到,食堂午餐總剩飯,晚上總熬夜,成了困擾我的三大問題,我發現自己明知故犯惡性循環,說到做不到內心沖突,當我意識到這不是自律的問題,開始調整認知,馬上改立刻做,知行合一,立竿見影。
這看似是小事,實則是大問題,于是引發我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況:做事前經常立志喊口號,卻總是三分鐘熱度或半途而廢;經常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等到痛了才改變;學了一些新知識考了一些證書,卻不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和生活中;開解別人的時候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這些道理卻全然沒有了效果,還安慰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明白很多生活哲理也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卻沒能讓自己得到實質性轉變。
為什么我們學過很多知識,卻不會做知識的遷移?為什么我們知道那么多成功的大道理,卻沒能變成成功人士?為什么我們不停的犯著同樣的錯誤,很難真正改變?為什么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知易行難:知與行之間的距離,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1、很多時候,你學到的是“淺”知識或“假”道理。
“知道”分很多層次,“知道”皮毛還是“一知半解”?“知道”局部,還是完全“知道?”、大概“知道”還是深入“知道”?你的“道理”是他人經驗傳授還是心靈雞湯,你的“認識”是否存在偏差,是否真正內化?
我們學習的知識大多數都是學習表層的,沒有真正理解,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所以我們考試完讀完書很快就會忘記,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理解,不能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不能用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我們就很難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外部世界。
對于事物的認識,我們常常沒有過多思量和考慮,沒有理解真正的內涵,所以有錯知則有錯行,有淺知則有淺行,有深知則有深行,有真知則有真行。 比如大家都知道忠誠于家庭,但是有些人仍然會婚內出軌,這是因為他們心底的深層認知是“人生苦短,及早行樂”。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反映他的認知水平,內心深處不認同的信念,在行動上就行不出來,內心深處存在錯知錯見,就會導致錯誤行為。
我們必須對事物去偽存真,要有正確認知,然后深刻理解,內心深處真正認可事物的道理。很多時候,并不是你知道了就以為學到了,一切聽到的,都不是事實,只是一個觀點,一切看到的也都不是真相,只是一個視角。人生真相,并不是我們能輕易能夠體證的,唯有在心上真正明白了,才能行得出來,否則就會成為無用的大道理。
2、沒有經過獨立深度思考轉化而成的道理,很難化為己用。
你明白的大多道理可能是從書上學來的,網上看到的,他人那里聽來的,父母告訴你的,那些道理它僅僅是指引了一個方向,告訴你朝著這個方向走去,你會遇到更好的自己,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們具體該怎么去做,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什么場景用什么方式應對。
明白很多人生道理,卻不是每次都能運用道理讓自己絕處逢生,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依然還是那個只知道道理的人。所有的人生道理必須經過你的深度思考和親自實踐,否則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去認識它,也很難化為己用,即使你知道了某個道理,不代表真的會了,很多時候不過是紙上談兵。再精妙的道理,如果只停留在大腦認知思維層面不去做,那它永遠不會成為你的東西。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用躬行,只有自己真正去做事,你才會發現問題,才會思考如何解決,在實踐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道理來,而經歷過領悟的道理,它才會變成你日后處理問題的本能的反應,當我們懂得了道理的精髓和本末究竟,它才會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有真正的指導意義。
3、知與行之間的距離,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聽是一回事,懂是一回事,親自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知道”與“做到”之間,隔著認識的深度。認識不夠深刻,“知道”就很難能夠驅動我們去“做到”。我們都有良知能分辨善惡,但在實際做時,會因為現實考量和欲望驅使,往往不能存善去惡,那就是對良知沒有深刻的認識。所以能夠行出來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來的都不是真知。
“知道”與“做到”之間,隔著思想的狀態。“知道”只是認識層面上的,腦子里有這個內容,甚至還可以脫口而出。而“做到”是將“知道”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自然本性。思想狀態,發生了質的變化,說到做到,知行合一,那人生的狀態是完全和以前不一樣的。
“知道”與“做到”之間,隔著行動的落實。我們常常是一邊抱怨,一邊拒絕改變,聽了很多大道理,卻僅僅是聽了,可能有思想的觸動,但缺少實際行動,只聽不做。認識事物的道理很容易,你也覺得淺顯易懂自己能夠做到,實際上又往往做不到。
無論什么事情,無論什么道理,用來夸夸其談,用來裝點門面,這樣的知,懂再多也沒用。知而不行,都只是未知。只有真真切切去理解,踏踏實實地去踐行,這些大道理,才能化為我們生命的養料。
4、很多簡單的道理,也許需要我們花一生的時間去理解去佐證。
小學時候學寫武侯的“侯”,會經常寫成時候的“候”,糾正這一個錯別字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何況我們的一生。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從小就讀的詩句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去理解去珍惜時間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需要我們經歷很多誘惑和挫折,才會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厚德載物,短短四個字做人做事真理,卻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理解去踐行;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他人,我們和他人的關系需要我們用一生去佐證;幸福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種狀態,幸福的真諦則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感悟去探索。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一生去悟一個道理,懂得一個道理也能過好一生。人生充滿未知坎坷,想要過好這一生需要我們親自的不斷的去體驗,去挫折, 去探索。
■ 知行合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不斷學習,在知上下功夫
思想是指導個人行為的底層邏輯,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行動是他的思想水平的反應。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因為無知、偏見、固執、狹隘造成的,很多人把性格寄予星座,努力交給雞湯,情緒歸于水逆,運勢托付錦鯉,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學習了很多”,“懂得許多道理”,但實際上,我們可能“什么都懂,但又沒有什么是真懂”。
碎片化的學習和碎片化的粗淺印象,距離真正的“知”差得很遠。所以,不要任由自己被動接受這些龐雜的信息,主動出擊,對信息的渠道和內容作出過濾,關注那些對自我成長和思維提升有用的信息。
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在知上下功夫,提升認知能力,完善價值觀,提升自己對事物的洞察力。我們還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我們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認知,才能指導行為。
2、將認知調整為人生價值觀
有了正確的認知,我們就必須把這些認知轉變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使其和行為統一起來。
人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但是工作忙,應酬忙,抽不出時間去孝順。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錯了,是你壓根就沒懂孝順父母的道理,也沒有以此作為價值觀,如果真的懂了,就會真的體恤愛惜父母,就會自然而然地行動,而不是把時間分配給了事業、應酬。
人人都知道助人為樂是美德,在街上看見老人摔倒,有的人不需要思考,直接就上去扶起老人或給予幫助,不會去思考去幫助他會不會有什么麻煩, 有的人則不管不顧, 價值觀所導致的行動過程則會完全不同。
知行合一不僅是方法論,更是人生觀。價值觀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選擇和人生,所以請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將變成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2、擁有反省思維,正視自己的問題
生而為人,我們不能只是活著,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到底如何過好眼前的生活,如何過好這一生,我們需要過以原則為基礎的生活。
我們在長久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定會形成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動反應。想要真正的改變,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而反思和靜思是最好的改變方式。
我們認識自己是通過他人反饋和自我反省,別人反饋我們的問題時,我們要重視,要去調整,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要先學會反省自己,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鏡子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主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而快速調整行為。一個人的真正成長,都是從自我反思開始的。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就把錯誤都歸咎在他人身上,那你遇到的問題和困擾永遠也無法從本質上解決。
世界越是兵荒馬亂,我們就越容易迷失自我,周遭越是紛繁復雜,內心就越茫然孤獨,我們佛是一座成長中的“孤島”,總希望通過與他人與世界的連接,去尋找生活的樂趣,去發現更真實的自己,可是當生活被切割的只剩邊角時間,我們就需要去靜下來去沉思,為什么我們不能看到事物背后的規律,是因為我們心里裝了太多的東西,原則性的東西反而忘到腦后了,而靜思冥想能夠清空我們的紛繁思緒,重新讓重要的東西浮出水面。
3、不斷實踐,在行上見成效
要想過好這一生,貴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卻很少有人真正做到。
“知”是學習掌握,“行”是應用實踐,“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將知內化于心,就要體會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并把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導,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必須落實在實際行動上。
知行合一,需要在事上磨練。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練才能鋒利一樣。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通過一件件具體事情,來磨礪自己的心性。在實踐中求知,不斷深入認知自己,修正身心,突破自身習障,知善立行,知惡立改。
知行合一,需要即知即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了就要去行,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想要成就任何一件事都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都要付諸行動。知與行不可割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行產生知,從知再回到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行中求知,以知正行,不斷致知,知行統一。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人生路上充滿著坎坷,只有不斷學習,在知上下功夫,不斷實踐,在行上見成效,言行保持一致,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從生活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真知明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