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海一別就沒見過的駱,知道我在武漢,告訴我一定要嘗嘗面窩,而且是大早上才會有。哎呀,對于我這種每天睡到自然醒的人來說,早起真的是不容易的事。但是為了體驗一番,咬咬牙七點爬起來,速速收拾清楚出門尋找。戶部巷的早晨游人未至,店主還在做著早市前的準備。
武漢人把吃早飯稱為“過早”,早餐對武漢人很重要,過早的種類極其繁多,數不下的二三十種算少的。
澄黃的面窩窩是老武漢人喜愛的早餐。
面窩,炸得焦脆中空的圓圈圈,摻有蔥,撒有芝麻,厚處松軟,薄處咬一口咔嚓,蔥香酥脆,因為制作簡單,價格便宜,成為風靡一時的必吃早點,要了幾個來嘗,聞起香氣很濃郁,吃起松脆可口,吃完記得抹滿嘴的油氣喲。它看起來簡單,駱如此推薦,想必更多摻雜著懷念從前的味道吧。
駱說黃牛肉餅也很好吃,何其順利走幾步就恰好看到,不打包一個對不起自己。
這是一種將面皮煎得金黃流油,里頭夾一層厚約半厘米的牛肉餅,嘿嘿,其實最想吃那塊牛肉了,趁熱打包一個,用紙袋裝,不大一會油慢慢滲透到紙袋上
剛出鍋的餅好熱哇,呵呵吹氣邊吃邊走,還沒吃完便已到黃鶴樓下。樓前正好有騎車黨在拍照,給他拍了一張后,禮尚往來的也給我來一張。
在戶部巷滿滿當當吃檔中,要想以一個人之力嘗完全部,是不可能的。真是羨慕能六個八個組團來玩的人吶,一次就能嘗到多種小吃。獨行客的我只能選擇有點說法又感興趣的來嘗試
咦,徐嫂糊湯粉,據說它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用來做糊湯粉的米粉,是用秈稻米磨成漿制成的。看著很普通,可最講究的是糊湯粉的湯汁,用兩三寸長的野生小鯽魚熬制成。
通常在頭天下午買回活蹦亂跳的小鯽魚,將魚剖洗干凈,放在文火上,整整熬一個通宵。魚肉熬得不見形,魚骨幾乎熬化了,魚肉、魚骨髓全融進了湯里。
米粉+有胡椒的糊湯,暖胃,當地人多配上油條(我也來試試)
一碗熱騰騰煎得油香的三鮮豆皮,里頭的餡油亮光澤,內有雞蛋,糯米,肉丁,豆干,是咸口的,一份足以飽到打嗝
點一籠華美的五彩湯包并不便宜,十個湯包22元,不同色的皮有著不同淡淡的味道,吃湯包要撕開一個小口,先吸湯,再吃皮與肉。如果冒冒然一口吞下,怕是要燙出一嘴包來。
這家店名氣大游客多,其實呀,戶部巷這種美食街是為了游客應運而生的,個人始終認為真正的地道美味應該藏于不起眼的市井。
熱干面從早到晚都會有,在戶部巷數蔡林記名氣最大,味道太咸了些
@蔡林記的熱干面拌了之后黑麻麻,還蠻失望的。吃起來麻香,配個豆漿是明智的
干爽的面身,淋上黃豆辣椒肉沫的醬汁,撒些細蔥圈末,拌幾下就可以大口大口的吃了。很香蠻咸的味道霸道的攻占口腔,吃了幾次不同攤檔的熱干面,口感差得也有點多,武漢人對熱干面的喜愛程度雖不至于一日三餐,幾日不吃肯定是想念得緊的
@一間無名小店的熱干面相當有賣相!也好吃,可后來拉了肚子?
除了這些還有更多小吃待你翻牌
咪咪辣BT烤翅,以我的接受度達到剛好的感動辣,在等待烤的時候耳邊會傳來:要兩個變態,要三個變態,心里暗想那該是辣得滿眼冒火,人要飛起的節奏吧
不得不說,這烤翅外焦里嫩,一吃停不下的節奏
借著之前的經驗,大膽在曇華林點了份咪咪辣牛蛙,炒的時候放入八角花椒,看起來沒有一點紅辣椒,很溫和的顏色,吃著吃著卻被辣得嘻嘻哈哈直咋舌,鼻涕已在不經意間流下來。趕緊又在旁邊點了一份清涼豆腐腦清掉辣火,還向店家求證,我點的真的是咪咪辣嘛?沒想到是的!
所以吶,人生的經驗也不能盡信,辣與不辣,全在烹調者心中
走近一個有情懷的老面館,摸摸肚子還飽,面是吃不了,嘴饞的點了份京果炒米湯,主料是米花,微甜口,這就是小時候的泡米花嘛
@想與你分享每一道特別的小吃
凌晨安靜的戶部巷,路燈微弱光線下,攤面的影子被拉得斜長,打掃過后的街面,干凈而濕潤。
隨意走進一條街,有家店還亮著燈,要了一碗骨頭蓮藕湯,湯濃香不油膩,帶肉的骨頭,粉粉的蓮藕。一碗下去心滿意足,改天又跑去打包一碗回旅店吃。那個味道直到今日仍念念不忘。再和別人說起武漢肯定會提到這個湯,于我來說這比武漢有名的熱干面更得我心。
除此之外,我還很推薦孝感的凍米酒,炎炎夏日來上一杯,冰凍甘甜爽得很。
嘗了錫紙烤武昌魚,打開錫紙一股辣香,魚身上鋪滿剁椒泡椒姜蒜,總覺得味道不夠美好
如果你也要去武漢,還請幫我嘗嘗清蒸武昌魚的味道,一定要告訴我有多好吃!
關注個人公號:不妨乘興且徘徊 ?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最新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