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是慚愧的很,這本書在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已經拿到手了,可是卻被我鬼使神差地放在了一邊,時至今日才想起拾起翻看。
具體是什么原因沒有看,我想是因為自己認為已經訂閱過了該專欄,而且還跟著欄目內容的更新,自己也因為學習過其里面的內容,在心里就覺得這本書里的內容應該與欄目里的內容差不多,所以起初就沒有把這本書重視起來。
現在想想自己已經從主觀意識上犯了一個錯誤,應該是內心“自以為是”的心理在做怪,在還沒有看書的內容時就想當然的以為是自己想像的那個樣子了。
真實情況是什么樣子呢?在還沒有經過有效的證據就下的結論,其結果必然是不可信和有誤差的。
在這一種有誤差的結論上所做出的選擇,就可以預見到必然是錯誤的,應該在看過之后再下結論也不遲,事實證明我起初想像的是錯的。
這本書是經過了十幾萬人的檢驗,得到的反饋基本上都是贊,每一篇留言是人們對里面內容的思考。而作者本身是一個極善于思考的人,對于這些在欄目里的留言進行了甄別,把那些精髓部分進行了提取,重新組合寫出了這本書,可以說這本書所講的已經與欄目里的內容有很大區別了,應該說是升級版。
可以想像,如果在生活中用那種似是而非的方式來判斷某件事情,哪一定是會出現偏差的,而這恰恰是人們經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
就像我們在電視上或報紙上看到了某個新聞,剛開始就會用自己的經驗做出自己認為的判斷,事實情況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嗎?
往往事實卻與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有誤差,我們只不過看到了一些表面情況,具體的細節可能也只有當事人清楚,甚至于有些細微處當事人也不能描述出完整的事情的事實原貌,那么僅憑我們看到和聽到的這些信息就做出是非判斷,豈不是也太武斷了嗎。
看一下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多么的普遍存在著,只所以自己也會有如此想法也是習慣使然,這件事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經常來反思的。今天我已經知道了自己這個壞習慣,這也是自己反思后想到的一些感受有感而發。
至于這個筆記最后寫成什么樣子我自己也真不太清楚,因為這既是一次鍛煉自己深入思考的方式,又是刻意練習寫作的一次嘗試。
我將要試著把每一小節的內容給掰開了揉碎了在這里寫出來,力圖用最通俗的語言讓看到的人都能看明白,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說人話。
也許會通過寫這些筆記竟然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最好是給看過這些文章的人能有好的提示,那怕是引起了你一些對某些問題的思考,這就是給我最好的回饋。
因為這次不同于以前寫一篇文章的讀后感,而是要連續地寫下來自己的讀書感受與思考,當然能一直寫下來就是踐行的標志。
最終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對文中內容吸收,因為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在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以后,就應該學會那些不知道的知識,通過讀書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辨識力。
本書作者的初衷就是想讓看到的人能參與到書中的內容中來,通過對內容的思考使自己的操作系統升級,來實現自己在認知上的提高及行為上的改變。
什么是操作系統?作者把它定義為人的“大腦”對陌生事物產生的認識,通過對該事物的分析產生新的認識,經過對未知的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這是作者的一個做事原則,也是我所信服的做事方法,而我也會遵循著這個原則來做以后的事情。
那么怎樣才算是正確的方法,這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教我們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來尋找正確的方法,因為今天是正確的方法,明天也許就過時了,想讓自己的方法經常保持正確性,就是要不停的學習成長來獲得新的知識,通過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來提高自己的認知。
人的大腦其實就像計算機里的程序一樣,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如果不經過系統化的升級,那么它的作用將會停留在最初的樣子,就會被新的操作方式給淘汰。
人腦也是一樣的,在我們的大腦中有許多無用的知識,這些無用的知識在我們的腦中不僅占用了空間,而且還會阻礙正常的思維,甚至會拖我們的后拖,我們稱之為負面思考方式。
如果說二十年前有人給你說人們離不開互聯網,你一定會嗤之以鼻,會認為他是癡人說夢,而當時的這一想法卻認為是正確的,可是時至今日還有誰不相信呢。
在文章的開篇作者提出了對于未來是什么樣子的描述,用了看、聽、聞、品、觸這五個類比來說明未來是不存在于外在感官的,它只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而大腦是我們五官之外的第六感官,這個第六感官可以說是我們操作系統的核心。
相信在我們讀書時代,都曾有過寫類似以《我的理想》為題目文章的經歷,以前的夢想是什么,我想還會在記憶的深處某個地方。
我們都曾有過自己的夢想,也都曾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過,可以說與自己同在一條起跑線的人很多,最后都各自活成了自己現在的模樣,而沒有最終達成所愿。
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大部分人沒有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卻有一小部分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夢想是不能實現的,而是如果用對了方法是可以實現的。
有一個關于軟銀集團的創始人孫正義的趣聞,當初創業的時候只有四個人,孫正義站在紙箱上(因為個子矮)對著其他三位講話,說要成為世界上的首富,他們就是二、三、四位。當時就把那三個人嚇走了倆位,剩下那一位沒多久也辭職了。
現在再看這個故事都覺得很好笑,也會為那三位可惜,可是在當時來看有誰認為他是正常的呢?
實際情況是每一個目標未實現之前,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圖勞的,只有達到目標以后以前所做的事情才會覺得有意義,不過目標只是一個點,要有許多的點來實現才可以形成一條線,也就是說人生的目標是一個接一個的,而不是達成了某個目標以后就萬事大吉了。
我們做什么事都是有成本的,上班掙工資、買賣股票、當你的成本大于你的付出,就會覺得做這件事不值得,在沒有突破那根成本線時,就會始終覺得不是那么快樂。
有許多人也曾突破過那根成本線,可是卻又回落到成本線以下,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說的這些人。
該書的作者也曾是一枚屌絲,當他想明白了自己的未來,就全然像變了一個人,他的人生軌跡也因此改變。
做為他的讀者我已過了盲目崇拜人的年齡,對于他在書中講的道理我是很受啟發的,也因此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我也相信自己的人生是可以通過讀書和學習而改變的。
當你對自己產生懷疑的時候,相信我,你并不孤單,每個人都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只不過因為每個人處理的方式不一樣,產生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我相信當把這本連載筆記寫完,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進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目以待,也許會因為有你參與大家都可以共同進步,這是未知的結果,也是對未來的期待,不問前路如何我已決定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