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在于認知廣度,而在于認知深度。當下的信息社會,我們知道的已經足夠多了,很多的領域,即使我們做不到專業,也至少做到了略知一二。認知的廣度,知識的涉獵面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沒有達到天壤之別的地步。
而認知的深度絕對達到了天壤之別的地步,這個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人性的第一性是自我中心性,換句話說,就是習慣性的自以為是和目中無人。身居井底以為看到了全部的天,自己以為的就認為全世界的人以為的。
這個認知差異,不是你不知道他知道的差異,甚至都不是你知道的少他知道的多的差別,而是面對同樣的知道,你是這樣想的他是那樣想的差別。
所以面對同樣的資源,開采利用度不同。有些人有著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從而發揮最大效力的能力,而有些人面對資源不知如何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有些人面對不利環境有些化腐朽為神奇的轉化能力,而有些人面對不利環境只會怨天尤人一籌莫展。
普通人如何轉化為成功人士,最快的途徑就是學習,尤其是轉變思維扭轉信念的學習,比如NLP的學習。
NLP有一條信念:地圖不等于疆域。你認為的僅僅是你個人以為的,并不代表任何人,因為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體系都不盡相同,認知存在差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我們習慣性以自己的鏡子來照別人。
要承認自己認知有限,這個難度堪比登天,我這里所說的承認不是口頭上的認知,而是行為上的改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謙卑無需多言。
如果太過于自我,加上客觀上認知廣度差別不大,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所謂的舒適區。遇到困境時,我們經常麻痹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大家不都這樣嗎”,聊以自慰。心理學上存在二八原則,優秀的人永遠只屬于20%的少數人,因為他們想的和常人不同,也就是認知不同,關鍵是認知深度不同。
認知深度怎么來解讀呢?就好像一個普通人看天空和一個戴著望遠鏡的人看天空,看的都是天空,看到的深度不同,風景自然不同。智者總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在于認知更深一步,看問題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總能洞悉事物本質,從而預見未來。普通人認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智者知道看到的未必是真相,有可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有可能是海市蜃樓。智者可以預見未來,所以鍥而不舍;凡人看到眼前,所以半途而廢。普通人用眼睛看,智者用眼光看;普通人有視力,智者有視野;普通人有能力,智者有能量。時空上不在一個維度,看到的自然不同。
有一幅漫畫是這樣的,兩個人在同一塊兒地方挖井取水。一個人挖到了水,一個人沒有挖到水,而挖到水的僅僅比沒有挖到水的那個人多挖了一下而已。也就是后者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讓人扼腕嘆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認知深度有差別。挖到水的人對于此處有水深信不疑,所以鍥而不舍;沒挖到水的人對于此處有水將信將疑,所以無法全力以赴。
我們來假設一個事實,如果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結果,我想誰都會努力拼搏。對于未知事件的看法取決于認知深度,認識越深刻,越能看到未來,越有行動力。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看起來知道很多道理,卻沒有行動力的原因:認知太淺。只是讓大腦知道,那是流于形式,只有讓我們的內心知道,那才會啟動身體,產生行動。
如何讓內心知道?如何加深認知呢?只有不停的學習,這個學習不是普通的閉門造車式的學習,不是死讀書,而是啟動身心的學習,去經驗,去體驗,去參與。站著不動永遠是觀眾,死讀書者也屬于站著的觀眾,凡是沒有讓認知更深刻的學習,都是在做無用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這里強調的都是體驗,經歷無法取代,過程無法超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身體參與的學習,很難入心,無法入心就無法產生行動。
當然,理論學習和知識積累是必備的,沒有理論知識做鋪墊,單純的經驗也無法讓認知達到更高的高度。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如此反復才能讓認知不斷加深,行動更果斷,結果更如愿。
歸根結底,認知深度決定了人與人最終的人生走向,這也是為什么大學剛畢業時大家起跑線差不多,畢業十年很多已經大相徑庭。去除家庭背景等客觀因素之外,基本都是認知決定的結果,其中就包括充滿偶然因素的機遇,也是認知吸引來的。
如何做呢?放低自己,放空自己,空杯心態,永遠謙卑,滿懷敬畏。
看到不等于看見,
看見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開。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沒有誰在最高層,也沒有誰在最低層,人人都在中間,再高高不過天,再低低不過海。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高傲自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清自己位置,方能不斷提高認知。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是自己的主宰。提高認知深度,方能知而能行,行而有果。
? ? ? ? 專注家庭教育? 專注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