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流量即金錢的時代,誰能抓住讀者的眼球,誰就成功了一半。
論文章,我只服咪蒙和《人民日報》
咪蒙靠噱頭,采取古龍小說的情節快速推進法,她的標題勾引你打開文章,急轉急下的快消品文章,救心裂肺的逼著你開完。
《人民日報》的內容同樣吸引眼球,但是中規中矩,沒有突破大眾審美的底線。如果說咪蒙文章是魔教的吸星大法,那么《人民日報》就是名門正派的降龍十八掌。
吸星大法為正派所不齒,但是正派人士又沒有足夠內力和運氣學到;降龍十八掌需要高人傳授,幸好《人民日報》里面住著成千上萬個洪七公式的正道高手,無需交學費,秘籍都在你下載的APP里。只要拿出一個小本子,摘抄不停,潛移默化中你就掌握了這門絕技。
第一招: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講求左手防守,右手進攻。可謂攻防自如。講求左呼右應。
《讓家書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第三段從古代家書的神圣作用談起,對比當今家書文化的消亡,從古論今,發人深思,讓一件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變得耐人尋味。可謂殺傷力、說服力不可小覷。頗有亢龍有悔的態勢,原文節選如下:
在我國傳統社會,家書是傳遞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徑。無論人在何處,修一封家書、報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親人的擔憂牽掛,令其安心寬慰。特別是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家書的價值尤顯珍貴。當今社會,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覆蓋全球,人們只需要輕點手機屏幕,便可訴說心曲、互道衷腸。這樣一來,傳統家書日漸式微,家書文化面臨衰敗消亡的嚴峻考驗。誠然,互聯網實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親友間的空間阻隔,縮短了時間長度,但畢竟不是所有的親情友情都可通過鍵盤敲打出來。一些社會學家認為,互聯網日益廣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親人交往的質量和品位,應警覺和預防網絡對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的稀釋和削減。
? ?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同樣是運用亢龍有悔: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提到這句詩,還有讓人想起同時代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一詩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 ?兩大文人的詩,字面上是登高望遠的感觸和體會,實際是在告訴人們怎樣客觀全面地觀察、認識事物。蘇軾從反面來講,身在事中,因為視野受限,只能看清事物的局部;而王安石則從正面來說,站在高處,便可撥云見日,高瞻遠矚。二者一體兩面,飽含深刻的哲理。無論是立身處世還是為官從政,都能得到啟示。
見龍在田:講求防守,正所謂敵來則擋,敵不至則消于無形。
《讓家書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第二段,用溫婉筆調,細語慢談家書在古代的重要性,仿佛是為家書的地位筑起了一道堡壘 ,運用的就是見龍在田的招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眾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遺言、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絕唱、無數黎明百姓的浩嘆歡歌,很多以家書的形式流傳后世、昭示今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這些墨跡長存、余溫猶在的經典詩詞,既是先賢心系桑梓、寄情親人的生動寫照,也是后人珍視情感、滋潤心田的文化鏡鑒。對此,清代雪人陳康琪在《郎潛紀聞》一書中寫道:“讀其集中家書數篇,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
好了,今天只分析了《人民日報》中蘊含的降龍十八掌的兩招,以后我們慢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