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著我很努力很勤奮啊,為什么就是做不出創新的事兒呢?這是因為你沒有去解決真正最古老最本質的問題,沒有解決用戶的痛點,而只是在衍生出的枝枝椏椏上努力。
舉個例子,辦一場論壇,主辦者都很辛苦,不論是場地布置、嘉賓邀請、主題設計、主持人篩選還是活動宣傳,都很努力,但是卻很少見到一個論壇的主辦者,按住演講嘉賓,死命地磨演講內容,往往都是好不容易邀請到了大腕兒嘉賓,人家能來,就榮幸之至了。至于講什么內容,大腕兒那么高的水準,講啥觀眾都愿意聽。
怎么可能好意思去摁住人家,主動參與演講內容的審核呢,更甚至有些連ppt都不敢要。那是什么決定了一個論壇的品質呢?肯定是演講的演講嘉賓以及他們的演講內容了。只要這方面不出問題,其他版塊即使出現少許的錯誤,也是可以被原諒的。
這可以揭示一句話的真諦:人們為了不做真正的思考,往往愿意付出一切努力。對此自己也深有體會,有的時候給自己安排很多的學習計劃,一個完成了就接著下一個,或者這個計劃沒完成或被擱置,接著制定下一輪的計劃,就好似總是在匆匆忙忙地趕路,卻很少做回顧和總結,也就是說,只行動不思考。所以有時候貌似做了很多事,但都是低效率的勤奮。就像羅胖認為的創新,要從本質上解決最根本、最古老的問題。
閱讀也一樣。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速度,然后在朋友圈曬書本封皮和閱讀數量,這些都沒用,只是欺騙自己的,造成我很努力的假象。最本質的應該是要通過閱讀,獲得認知體驗,不斷地拼貼自己知識網絡中缺少的部分。再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思考,我看過的書,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可以幫助自己做哪些事情?只有如此不斷進行大腦升級,迭代認知,才是學習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呀!